龔丹韻
4 月 |
經典讀書會 |
推薦書目 |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讓人笑著流淚的絕唱。有人說“也許路遙是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的文學版圖上最后的一個殉道者”。路遙的一生如同自己在《平凡的世界》里所寫:生命里有著多少的無奈和惋惜,又有著怎樣的愁苦和感傷?雨浸風蝕的落寞與蒼楚一定是水,靜靜地流過青春奮斗的日子和觸摸理想的歲月。沒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平凡的,亦沒有哪代人的生命是虛度的。
改革開放40年,中華大地翻天覆地、日新月異。但有些東西沒有變,比如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勵志、奮斗、勤勞、向上向善、修齊治平等等。今天,打開互聯網,“路遙”“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等仍是網民們追捧的熱詞。在2017年公布的清華、北大等十七所高校借閱排行榜上,《平凡的世界》是上榜次數最多的小說之一,在浙大的排行榜更是連續四年排名榜首。曾有報媒做了調查,發現很多青年人仍然把《平凡的世界》列為對他們人生影響最大的文學作品,而且這一切都是悄悄發生的。既沒有組織,也沒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證明了一個道理:真正的敬意總是起自于默默的閱讀。
作者:路遙
國籍:中國
職業:編輯、作家
代表作品: 《平凡的世界》《人生》
主要成就:30歲的時候,寫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榮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32歲的時候,他把自己關在縣辦招待所,用了21天寫出13萬字的中篇小說《人生》,一舉成名。青年時期的路遙曾這樣給自己立誓:“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本自己感到規模最大的書,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在四十歲之前。”他說到做到,嘔心瀝血6載,終于在1988年完成了《平凡的世界》這部鴻篇巨制。2018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表彰100位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先鋒”,路遙光榮入選,被譽為“鼓舞億萬農村青年投身改革開放的優秀作家”。
五個關鍵詞:向上、獨立、真誠、自尊、逐夢。雖無法涵蓋這部長篇宏著所有的精神內涵,但它們確實代表了時代和人心的共鳴,有助于更深層地理解我們當下的生活與應有的價值觀。
一位研究生曾在紀念路遙的研討會上講述,自己早年從鄉下來到城里讀重點高中,穿著不合時宜的衣服,講著不標準的普通話,在周圍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園里,產生了很強烈的自尊心受挫感。那時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這個世界上原來還有很多像他這般,懷著自尊、帶著熱情,但又沉默的鄉下孩子。
讀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個農村青年如此向上,讀者被激勵被感動,化失落為力量,文化級差成為一個可以攻克的目標。
所有古典戲曲、巴爾扎克的小說、瓊瑤劇里,都有一套激勵人心的東西。向上、翻身、改變命運,走向通俗意義上的成功,是永恒的母題,直擊人性本能,永遠打動人、激勵人。
《平凡的世界》潘石屹看了7遍,每當遇到困難,他都會看一遍。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把“向上”劃分為兩種。一種是“世俗的向上”,有更高的地位、更好的回報,生活幸福美滿,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另一種是“超越的向上”,比如華盛頓在美國戰爭勝利后當回一個農民,比如功成名就的人千帆過盡放下一切,最終回歸淳樸。而后者,更具有精神意義上的“超越”。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寫平凡的人們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動。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領許秋依然記憶深刻,曾經對著空蕩蕩的家,一個人邊吃米粉,邊聽廣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復的畫面。
許秋是那種“掛鑰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飯,把爸媽前一天燒好的菜溫一下,偶爾再加一點青菜,混成一碗米粉,邊吃邊聽廣播。按理說,她的人生經歷與《平凡的世界》毫無相似之處。但是,當她第一次聽到《平凡的世界》時,整個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似乎在她面前敞開。小說中,那些比她年長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奮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讓她這樣一位城市少女產生了共鳴?許秋用了一個詞:獨立。
“這本書對我人生最大的意義在于,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最糟的,永遠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們在昂揚地生活著,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這讓還沒踏入社會的高中生許秋從此有了成熟的心態。
中國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獨感。一個人如何獨自面對一切、承擔一切,這種東西在西方人看來已經很適應,但在東方文化里,它永遠是個讓人焦慮的問題。而《平凡的世界》恰恰為孤獨的個體們,提供了一種溫暖的力量,讓現代的個體有了獨自面對一切去奮斗的勇氣。
只要心里的孤獨感造成的焦慮仍在,個體獨立面對世界的不安仍在,這本書將會一直有共鳴,一直打動年輕人。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誠、厚道讓人感動與感懷。
在中國古代,真誠是付出,也是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熟人社會、農耕文明的價值觀念。“但是現在,離開了土地,假使你想真誠地對待自然,也沒有自然可以對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永安說,在陌生人社會,人與人的交往有許多無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通則。客氣就是冷漠,寒暄并不走心,不悅、壓抑、緊張感倍增。陌生人相處,每個人面對不同的人,都帶上不同的面具。想表現真誠,反而增加了生存難度。
所以看書時,感動歸感動,但感動的瞬間過后人們會發現它很難貫穿在生活里。恰恰是真誠的稀缺,使讀者面對主人公那樣的德行和善良時,感到心靈被凈化,激起強烈地喜歡和欣賞。
當無數當代人,都滿懷巨大的欲望,想要獲得個體的發展時,整個社會仿佛蘸上了酵母,不斷膨脹和發酵。然而過了這個階段后,人們會重新留戀、挖掘出傳統社會那些溫暖的價值。
別人給予的東西都會變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一個自尊的人,面對任何環境的變化時,都能始終展現一股百折不撓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為對方考慮,放棄了對自己有利的選擇。這在今天的生活里,對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鮮燦爛的現代人來說,特別有啟發。
“自尊表現出的原則,是對生存價值的肯定,不僅僅是道德上的善,更是維護了一生的操守。”梁永安說。很多現代人的生活是有條件的,外在有什么條件,現代人就做什么事情。但是路遙筆下的人物不是,他具有恒定性,從中尋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人格立足的原點,不為外在的條件變化所動。與其用“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這類形容詞來表達,還不如說,歸根到底,這是自尊人格的力量。它也恰恰是現代人極其缺少,卻又內心極度渴望的東西,是一個人精神價值的支撐點。
紀錄片《路遙》的制片人吳建榮曾說:《平凡的世界》不僅是一個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小說世界,路遙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在我們中間,而且還打開了一扇精神世界的大門,人生格局就此改變:空闊、寬容、堅硬、柔軟、寫實。
夢想,已經成為時代語匯。然而當年,能夠表現平凡人逐夢的現實作品,還真不多。
《平凡的世界》內容涉及1975年到1985年10年間中國城鄉間的社會生活。這10年,中國社會充滿了密集的歷史事件。普通人的生活和心路歷程究竟是什么樣子,本有太多可以言說,但奇怪的是,那個時代,文學界開始了通俗與高雅之分,流行的是意識流、象征主義、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等等一般大眾讀不懂的東西。
夢就是一種選擇。在各種選擇里,你其實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就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你做出了選擇,讓你變得和別人不一樣。堂·吉訶德是人的基本精神。我們當下充滿了豐滿的物質,人一直埋頭在物質的想象中。《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種來自純粹精神世界的力量,一種選擇夢想的力量。
有人說,它傳達出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自覺。當命運把人打下十八層地獄,他依然會在第十九層頑強地站起來。這是超脫文學范疇的流行,因為它直指當代人的內心,直指社會稀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