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收錄的是已經發生的人、事、物,描繪了人類歷史的方方面面,便于學生從發展性眼光看待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以史為鑒,借助史論資料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與情感體驗。其中,愛國主義情感是我國高中德育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歷史情懷的基本組成,對優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大有裨益。本文將從深入挖掘歷史教材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歷史情境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歷史拓展實踐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體會三個角度分析高中歷史教師如何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愛國主義情感;滲透策略
一直以來,愛國主義思想教學都是我國高中學校的重要內容,但是教師習慣高舉愛國主義大旗,以理論知識灌輸教育作為組織愛國主義教學的基本方式,導致學生無法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影響了愛國主義思想的有效落實。而且,近些年來外來文化的侵入與國際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使得部分高中生過于推崇外來文化,導致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流失現象十分嚴重。然而,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首先要做的便是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自豪感,促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發展性的、跨國際的思維意識,讓高中生為身為炎黃子孫感到驕傲與自豪。
一、 深入挖掘歷史教材的愛國主義情懷
歷史教材中收錄了許許多多的愛國故事,既有古代岳飛為了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的犧牲經歷,也有現代林則徐禁煙、孫中山建立民國新制度等救亡圖存的偉大故事,還有董存瑞用血肉之軀抵擋炸藥包與紅軍萬里長征等抗戰故事。這些史實本身便是十分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資源,高中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的教學優勢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的愛國思想。
就如在“辛亥革命”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引導學生梳理了辛亥革命的發生背景、根源、導火索、歷史經過、結果與歷史意義等問題,鼓勵學生從長遠的歷史發展角度分析辛亥革命這一革命運動的歷史價值。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孫中山先生將革命勝利的果實送給袁世凱感到惋惜,而筆者便讓學生們換位思考了當時孫中山先生做出這一歷史決定的社會根源與必要性,讓學生換位思考地分析了孫中山先生一心為了拯救舊中國的高尚情感。為此,筆者鼓勵學生展開了角色扮演,希望學生可以設身處地地想象新中國成立的堅信與不易,為孫中山先生的犧牲奉獻精神感到驕傲與自豪,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 以歷史情境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自新課改以來,我國高中歷史教師為了深化學生的歷史思維逐步實施了歷史情境教學法,旨在引起學生共鳴或反思,以情境激發出學生的歷史情懷。在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活動中,高中歷史教師也應有意識地在歷史情境中滲透與突出愛國主義思想,借助環境的引導與熏陶作用優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促使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就如在“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一課教學中,筆者便收錄了我國央視頻道關于歷史講解的視頻資料,截取了關于中日甲午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視頻片段,為學生講解了這一歷史事件對我國近代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影響。在視頻刺激下,本班學生都對八國聯軍產生了痛恨之情。為了進一步刺激學生,筆者以八國聯軍侵華損壞我國圓明園之后的歷史遺跡,以及現代人根據歷史材料還原圓明園原貌的圖片對比使學生產生了更加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情境引導下,有一部分學生產生了過于偏激的愛國主義思想,而筆者也借此引入了我國現代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態度,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國際交往意識。同時,筆者還希望學生一直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希望他們可以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努力奮斗。
三、 以歷史拓展實踐豐富學生的愛國情感體會
新課改提出的“實踐與應用”活動是高中歷史教師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最大亮點之一,高中歷史教師也應該主動利用歷史拓展實踐豐富學生的情感體會,讓學生們通過真實的生活體驗自發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在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編寫者以“綜合探究”欄目設計了歷史實踐活動,而筆者也會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歷史實踐,進一步優化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質量。
就如在“綜合探究:調查改革以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變化”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高中生在課后自主調查本地改革開放以來的現實變化,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入手,全面收集歷史材料。當然,高中生自身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生活變化感觸不深,但是他們卻可以采訪家長、年老者,盡量延長自己的調查周期,豐富自己的實踐結論,感受改革開放這一發展政策的正確性。
總而言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關系著這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與發展潛能,而增強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的基本前提便是愛國主義教育。高中歷史教師應主動利用本學科的資源優勢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情操,優化高中生的精神財富,激發高中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參考文獻:
[1]何強,洪麗.試論愛國主義教育資源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的運用[J].理論觀察,2017(10):114-116.
[2]陳明,仲晨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J].林區教學,2018(11):77-78.
作者簡介:
時彥龍,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市城陽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