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莉
(廣州圖書館,廣東廣州 5100623)
目前已有的全民閱讀的相關法規與政策,都無一例外地明確提出大力促進少年兒童閱讀,對兒童閱讀習慣以及心智成長方面起促進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早已不再是僅提供借書自習的地方,而是要針對自身服務空間、服務對象、服務內容以及服務方式的延伸,致力于拓展專業化、精細化、多元化的新型服務能力[1],新型服務能力的發展推動圖書館空間再造,空間再造的目的在于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內容,推廣圖書館資源,促進圖書館的利用[2],豐富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玩具館,則是在這種使命驅動下的一項新型服務。
玩具館是公共圖書館內獨立設置的場館,是一項新型服務。為親子家庭提供玩具借閱和玩具游戲服務,家長與兒童共同互動游戲,為兒童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空間[3]。幫助兒童提高對肢體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的控制能力和交際能力。
美國最早的兒童玩具館是洛杉磯玩具租借項目,建于1935年,至今運轉良好。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兒童玩具館發展的黃金時期,大多數現代的兒童玩具館均建于這一時期。兒童玩具館的發展更加組織化和系統化。與此同時,兒童玩具館也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
在我國,玩具館最初是以特殊兒童作為服務對象。1989年,有特教背景的兒童玩具館在我國出現。2003年1月,中國第一個圖書館玩具館——“綠娃”玩具館在北京市少兒圖書館開館。2004年5月,天津市河西區啟智學校成立了殘疾兒童愛心玩具館和社區殘疾兒童早期教育資源中心[4]。2010年3月,重慶市沙坪壩區向家灣小學等4所兒童玩具館教育實踐基地正式掛牌運行,玩具館開始以促進學齡段學校教育的實施和推行作為服務目標。2014年1月1日,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正式對外開放,以“共享資源、在玩中學、快樂成長、發展多元智能”為理念,融合加德納八大多元智能理論體系將玩具進行分類管理。隨后,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越秀區圖書館、海珠區圖書館甚至佛山圖書館也相繼創建起了各自的玩具館,作為閱讀資源的有效補充。
為進一步了解廣州地區公共圖書館的玩具館的服務情況,提升服務效能,筆者對此展開調研。2018年3-5月,筆者向廣州地區公共圖書館發放《公共圖書館玩具館服務情況調研問卷》,總共回收有效問卷12份,分別是來自廣州圖書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科技圖書館、廣州番禺區圖書館、廣州增城圖書館、廣州黃埔區圖書館、廣州天河區圖書館、廣州海珠區圖書館、廣州南沙區圖書館、廣州越秀區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廣佛同城)。這12家公共圖書館玩具館建設現狀(見表1):

表1 廣州地區12家公共圖書館玩具館建設情況
由表1可見,自2014年1月,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正式開放,社會效益顯著,公眾關注度高,同時帶動廣州地區其他圖書館提升對該項服務的關注度。繼廣州圖書館后,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廣州越秀區圖書館、海珠區圖書館、佛山市圖書館相繼建起了玩具館,另外天河區圖書館、番禺區圖書館、黃埔區圖書館、增城區圖書館雖暫沒提供玩具館服務,但有建設玩具館的計劃。筆者對所調研的玩具館服務情況特點作如下歸納:
在圖書館專設的玩具館,是以玩具為載體,以活動為形式,旨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開發其多元智能。但玩具卻不是玩具館提供的唯一閱讀載體,繪本和玩具書也被納入服務之列,由此看來,圖書館開拓的這項新型服務,從未脫離過“閱讀”和“圖書”兩個傳統服務職能詞匯。
在筆者所調研的圖書館中,已建立玩具館服務的幾乎都對參加活動的讀者進行過調查,其中,問卷調查、建立讀者檔案、建立讀者交流平臺是現時玩具館服務成效分析的主要策略。
在筆者所調研的圖書館中,基本都是以社會合作的方式開展服務的,與教育機構、愛心企業、公益組織等館外機構合作,且雙方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有明確的責任分屬。合作方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日常活動管理、活動策劃、宣傳平臺的運營等。在這種提供服務的模式下,圖書館顯然沒有充當核心技術角色,而是把該項社會服務外包給館外機構,由館外機構負責運營,圖書館負責監督。
已建有玩具館的公共圖書館表示,有定期開展玩具館活動,有穩定的支持群體,并可長期持續開展。
“小河馬”玩具館于2014年元旦正式開館,是廣州圖書館新開放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服務對象為1-8歲兒童,目前館內玩具共700多套,以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將玩具分為角色與交流、構建與空間、視覺與藝術、自然與科學、以及數學與技術五大類。在注重玩具娛樂性、豐富兒童生活的同時,更注重玩具在開發兒童多元智能、促進親子關系良好發展中的作用。開放對象為1-8歲兒童及其家長,玩具館的開放形式分為親子體驗活動、主題活動和創意比賽三種形式[5],獲得親子家庭好評和社會關注。
(1)服務對象的城區分布情況。2017年開始,小河馬玩具館對參加活動讀者所居住城區信息進行了采集,占比最大的讀者來自天河區,其次是海珠區,再次是越秀區、番禺區。另一方面,根據廣州統計信息網公布的數據,廣州市各區常住人口,占比最大是白云區,其次才是番禺區、天河區和海珠區。這組數據充分體現了交通便利性可以有效帶動圖書館新型服務的有效利用,也說明了區圖書館存在建設玩具館的必要性。

表2 小河馬玩具館活動對象在各城區的分布情況
(2)服務對象的性別比例變化趨勢。2014-2018年4月,小河馬玩具館持續向參加活動的讀者收集性別信息,筆者將這些信息作對比,發現性別比例有明顯變化的趨勢。

表3 小河馬玩具館活動對象性別比例變化情況
從表3可見,女孩子的參加比率逐年提升,從2014年的40.86%,逐年提升至2018年的50.29%,占比超過50%。
(3)服務對象的年齡變化趨勢。2014-2018年4月,小河馬玩具館持續向參加活動的讀者收集年齡信息,筆者將這些信息作了對比。
從表4可見,1-2周歲早期嬰幼兒的參加率逐年提升,這與主題活動年齡段的調整有關。從2016年12月開始,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增設面向2周歲兒童的主題活動,引起2周歲兒童的參加率在2017年有明顯的提升;從2017年5月開始,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增設面向1周歲兒童的主題活動,使得1周歲兒童的參加率在2017年出現零的突破,但占比低于10%,主要跟每場活動名額僅為其他年齡段活動的60%有關。另一方面,據筆者觀察,1-2周歲活動的缺席率最低。

表4 小河馬玩具館各年齡服務對象占比變化情況
(1)擴大活動對象,細化年齡層次,將各個年齡段的活動精細化。不斷細化服務對象年齡層次,將各活動年齡細分為:3-4周歲、4-5周歲、5-6周歲和6-8周歲,自2017年起,創新性地開設了2-3周歲兒童和1-2歲寶寶的感統類活動,幫助兒童提高對肢體動作、認知、語言、情緒等的控制能力和交際能力,獲得親子家庭好評和社會關注。
(2)結合服務特色,定期組織競技性活動。2015-2017年,成功舉辦三屆兒童玩具創意大賽,為孩子提供一個創意交流平臺,培養孩子的想象創造能力,宣傳玩具教育理念,提升玩具在兒童多元智能開發中的作用,通過搭建作品開拓孩子的創新思維,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激發其創作靈感。
(3)與館外機構聯合舉辦玩具路演活動。以更寬敞的空間、更多元化的合作方與資源、更大的規模,搭建玩具服務平臺,以此吸引社會公眾對圖書館新型服務能力的關注。2018年5月5日,廣州圖書館聯合廣東省玩具協會共同主辦的“小創客?大夢想”玩具館路演活動,本次活動以玩具為載體,旨在為小讀者提供一個創意交流的平臺,培養小讀者的想象力、創造力、動手能力,開拓小讀者的創新思維。活動設有兒童創客比賽、小創客體驗活動、快樂3D體驗等項目,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現場吸引了將近3000人到場參加,廣州日報、南方少兒頻道等多家媒體前來采訪報導。
(4)實現玩具的編目及計算機管理。對小河馬玩具館現有的700多套玩具實行了編目管理,館員使用圖書館管理系統為讀者登記使用玩具,既可查詢某位讀者使用玩具的歷史紀錄,也可查詢某套玩具被使用的紀錄,有利于將讀者使用玩具與閱讀偏好作相關性研究,實現服務科研一體化。
(5)將繪本閱讀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充分利用“館中館”模式的資源優勢,將繪本故事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借助繪本故事巧妙地引出活動主題,讓兒童在精彩的故事中遨游,動手動腦建構自己心中獨特的故事角色,將繪本與活動融會貫通,相得益彰。例如:在某場以觀蝶為主題的活動中,館員以艾瑞·卡爾著的經典繪本故事《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作為活動引子,兒童聽得津津有味,并對毛毛蟲的神奇蛻變充滿好奇,故事的引入充分調動了兒童的創作靈感,讓兒童根據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用玩具建構出心目中獨一無二的蝴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動手能力。
圖書館閱讀服務評價指標應包括兩項:“閱讀服務內容”和“閱讀服務質量”,“閱讀服務內容”指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的豐富性及新穎性,“閱讀服務質量”則指閱讀推廣活動對讀者的影響[6]。本研究從讀者評價、業界評價兩方面分析服務效能:
(1)讀者評價。“小河馬”玩具館自開館以來,一直通過問卷調查、建立讀者檔案對活動成效進行追蹤考查,目的在于找準需改進的問題,提升服務質量,評估活動對兒童發展的促進作用。截至2018年4月,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共開展活動3,667場,主題活動1,048場,親子體驗活動2,619場,共計活動人次55,140人。好評率達99.83%,吸引了近30家媒體前來報導。充分說明公眾對這項新型服務十分認可。
(2)業界評價。“小河馬”玩具館活動案例多次獲業界嘉獎。2016年“多元化的閱創空間——廣州圖書館玩具館活動案例”和“玩具館:合作共贏的“閱創空間”案例分別榮獲“第二屆全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論壇”案例征集大賽二等獎、“廣州市未成年人圖書館服務案例評選”一等獎。第二屆全國圖書館未成年人服務論壇中,現場點評專家、童書作家王鋼在點評中說到:“玩具館活動是兒童的、生活的、民族的,活動從兒童需求出發,與兒童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并能將節日與主題活動相結合,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活動中,讓兒童的多元智能在活動得到發展,提升兒童的綜合素養。”中原工學院圖書館館長張懷濤還現場賦詩一首:“多元智能開毛塞,閱讀空間清泉活。玩具玩出好心情,讀書讀得智超卓。”
從玩具館的發展歷史來看,最初玩具館的創立是針對特殊兒童的,是幫助他們融入社會、進行康復訓練的有效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玩具館的模式有了很大改變,服務對象也在延伸,除各類針對特殊兒童與家長的小型兒童玩具館外,由圖書館創辦的玩具館的作用也日益凸顯,人們對玩具館的關注持續升溫。作為公共圖書館的一項社會責任和新型服務,玩具館發展至今,仍以不斷創新的態勢在發展。
目前國際上沒有統一的玩具資源分類標準,各館按玩具功能進行分類的標準也不一樣。如Whit fords Rainbow Toy Library共有872件玩具,該館對玩具資源按玩具功能分成11類;Belmont Toy Library共有769件玩具,該館對玩具資源按照功能分類僅僅劃分為5類:音樂類、益智類、陀螺玩具類、聚會類、常規類[7]。
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現有700多套玩具,在功能上,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分成角色與交流、構建與空間、視覺與藝術、邏輯與數學以及自然與科學5類。在年齡上,按照2-4歲;3-4歲;4-5歲;4-6歲;6-8歲五個階段劃分。配合面向0-3歲兒童活動開展,須進一步對0-3歲的學齡前兒童的玩具作進一步精細分類,細分為:6-12個月、12-18個月、18個月-2歲、2-3歲,這樣有利于家長在為兒童選擇玩具時選擇符合兒童心理和身體發育特征的玩具,更好地通過玩耍促進兒童的發育和成長。
筆者調研的多家專設玩具館的公共圖書館,均與社會機構合作共同開展玩具館服務,且雙方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有明確的責任分屬,例如:海珠區圖書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佛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則采用引入專業人才團隊的方式,引入的團隊絕大部分成員為玩具設計、學前教育等專業碩士。雙方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專業人才團隊負責玩具館的日常管理(包括:活動報名、簽到、反饋信息匯總等)、定期策劃開展活動、微信運營等支持服務。另一方面,廣州圖書館越來越多館員參與玩具館活動的主講工作,并自主研發活動案例。
社會合作可以有效地緩解持續增長的服務量所帶來壓力,館員自主研發可以提升圖書館的專業技術性,使得玩具館的功能與圖書館員的專業技術更為匹配。
圖書館創設的玩具館的載體獨特、服務功能明確。玩具館以玩具為媒介、以主題活動或者游戲為組織形式,但若固守這種發展模式,很容易造成“短路”,陷入與圖書館其他閱讀活動脫離的封閉性模式中。對于公共圖書館玩具館服務未來的發展,應重視與其他閱讀活動相結合,將玩具搭建滲透在其他活動中。
(1)除了提供玩具這種媒介以外,還提供立體書、觸摸書、翻翻書、發聲書、紙板書、洞洞書、布書等玩具書資源,讓兒童在被玩具吸引之余,還能與書結緣。
(2)將傳統文化、民俗風情融入活動中。每逢傳統節日,廣州圖書館“小河馬”玩具館都會推出與之相關的主題活動,宣揚傳統節日文化。如:端午節“龍舟賽”活動、元宵節“和面機”活動、清明節“打馬球”活動、臘月二十三“祭灶節”活動、“春龍節”和“理發刀”活動、中秋節“猜燈謎”活動等,將玩具構建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寓教于樂,細潤無聲地傳播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通過玩具搭建帶領兒童們領略侗族鼓樓、苗家吊腳樓、黎族船型屋等少數民族特色建筑及“火把節”“南瓜節”“牛王節”等各具民族風情的節日,讓少年兒童們充分了解我國多個民族節日內涵。
美國是世界上兒童玩具館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其兒童玩具館目前主要有社區兒童玩具館和萊柯泰克兩種發展模式。其中萊柯泰克發展模式主要是為5歲以下特殊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玩具與資源支持服務[8]。特殊兒童是玩具館最初的服務人群,而在公共圖書館玩具館,主要還是作為社會教育資源的補充面向普通兒童,很少關注特殊兒童群體。今后,圖書館玩具館工作應把對特殊兒童的評估和干預納入未來的規劃當中,為兒童創設參與特殊兒童日常生活活動的全納型活動環境,提高特殊兒童的社會參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