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婭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安徽合肥 230000
腎臟是人體排泄最重要的器官,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機體各功能逐漸衰退,致使其出現退行性改變,增加尿毒癥的發生率[1]。臨床上針對此類患者多實施血液透析治療,但隨著透析時間的延長,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損傷,增加其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出現抗拒治療或者依從性降低的問題,基于此,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改善其心理狀態,提高其治療依從性[2]。隨機選擇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8例血液透析患者,給予其心理護理,觀察其實施效果,報道如下。
納入88例該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將其分為兩組(隨機表法),即實驗組44例,對照組44例。
1.1.1 納入標準 ①自愿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②符合臨床透析指征患者;③配合較好患者;④符合臨床研究標準患者;⑤透析時間在3個月以上患者。
1.1.2 排除標準 ①造血功能障礙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出現急性并發癥患者。
1.1.3 實際情況 實驗組:男24例,女20例;年齡32~74 歲,平均年齡(52.5±15.5)歲;透析時間:0.5~3年,平均時間(1.7±1.2)年;糖尿病腎病患者 11 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5例,梗阻性腎病患者10例,多囊腎患者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3例;年齡:38~78 歲,平均年齡(58.5±17.5)歲;透析時間:0.8~4 年,平均時間(2.4±1.5)年,糖尿病腎病患者12例,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8例,梗阻性腎病患者8例,多囊腎患者6例。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研究標準。
對照組:常規干預;實驗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患者患病后雖入院進行治療,但其自身缺乏對疾病和治療系統的認知,增加心理壓力,基于此,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應定期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的宣教,使其慢慢對疾病基礎知識和治療相關事項有一定的了解,降低因恐懼產生的心理反應[3]。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的過程中應保持認知、樂觀、鎮靜的態度,使患者在感受到尊重的同時,了解醫護人員的專業性,提高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并通過有效的溝通交流,提高其治療的依從性[4]。
認真傾聽:人體自身情緒需要適時得到宣泄,不良情緒宣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受到疾病、長期透析、家庭負擔等影響,致使其心理負擔和壓力較常人更為嚴重,基于此,在對其進行適時心理疏導的基礎上,應引導其進行不良心理的宣泄,使其不良情緒得到釋放,緩解其心理壓力[5]。
心理輔導:醫院應每周組織社會愛心人士為患者實施心理輔導,各患者通過自己心理宣泄,降低心理壓力,再由其給予針對性的建議,通過與病友之間的交流和相互鼓勵,借助外界的心理輔導,逐漸提高其對抗疾病的信心[6]。
社會干預:患病后患者孤獨感明顯升高,對家庭和親友關愛的需求較平常更甚,基于此,護理人員在臨床上應適時的叮囑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還可以根據其愛好和需求尋求社會的支持,通過社會的支持,提高其自我價值的實現,改善其心理狀態[7]。
分析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抑郁:采用SDS量表進行評估,嚴重抑郁:評分>35分;中度抑郁:評分在20~35分之間;輕度抑郁:評分<8分;焦慮:采用SAS量表進行評估,重度焦慮:評分>29分;中度焦慮:評分在21~29分之間;輕度焦慮:評分在14~21分之間;可能焦慮:評分在7~14分之間;未焦慮:評分<6分)、生活質量(采用ADL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包括身體功能、軀體功能、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緒、心理狀態、獨立性等,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舒適度(采用Kolcaba量標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環境4個項目,分值為1~4分,1分:舒適度差;4分:舒適度高,得分與患者舒適度呈正比)、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的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0分,滿意度高:評分在90分以上;滿意度一般:評分在70~90 分之間;滿意度差:評分在 70 分以下)[8、9]。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兩組患者計量資料(心理狀態、生活質量、舒適度)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滿意度)用(%)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身體功能為(69.36±2.65)分、軀體功能為(77.67±6.77)分、總體健康為(79.65±5.45)分、活力為(71.26±2.16)分、社會功能為(76.46±8.46)分、情緒為(72.28±4.46)分、心理狀態為(76.57±6.76)分、獨立性為 (73.33±4.32)分,對照組患者身體功能為(61.11±2.15)分、軀體功能(62.27 為±6.22)分、總體健康為(61.68±5.85)分、活力為(60.26±5.15)分、社會功能為(62.26±7.21)分、情緒為(62.54±4.25)分、心理狀態為(60.23±5.52)分、獨立性為(60.59±7.22)分,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037,P=0.000;t=14.381,P=0.000;t=4.909,P=0.000;t=13.065,P=0.000;t=8.474,P=0.000;t=10.487,P=0.000;t=12.419,P=0.000;t=10.044,P=0.000)。
心理狀態對比顯示護理前無差異,護理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637,P=0.000;t=6.209,P=0.000);見表1。
表1 心理狀態對比[(±s),分]

表1 心理狀態對比[(±s),分]
組別 焦慮護理前 護理后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20.36±5.21 20.15±5.36 0.186 0.853 8.06±1.26 13.56±3.19 10.637 0.000 25.52±5.06 25.31±5.39 0.188 0.851 11.21±2.56 15.36±3.62 6.209 0.000
舒適度對比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206,P=0.000;t=16.509,P=0.000;,t=7.464,P=0.000;t=19.865,P=0.000);見表 2。
表2 舒適度對比[(±s),分]

表2 舒適度對比[(±s),分]
組別 生理 心理 精神 社會環境實驗組(n=44)對照組(n=44)t值P值3.25±0.52 2.21±0.05 13.206 0.000 3.16±0.42 2.05±0.15 16.509 0.000 3.03±0.59 2.28±0.31 7.464 0.000 3.36±0.22 2.34±0.26 19.865 0.000
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26例(59.09%),滿意度一般 15(24.09%)例,滿意度差 3 例(6.82%),滿意度93.18%(41/44); 對 照 組 患 者 滿 意 度 高 20例(45.45%),滿意度一般 14例(31.82%),滿意度差 10例(22.73%),滿意度 77.27%(34/4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23,P=0.035)。
血液透析是一種有效的排出機體內毒素的方式,但具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7/10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致使臨床上此類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高血壓等不良反應,影響透析效果。
該次研究中,表1心理狀態對比顯示,實驗組焦慮為(8.06±1.26)分、抑郁為(11.21±2.56)分均優于對照組焦慮為(13.56±3.19)分、抑郁為(15.36±3.62)分,這與汪紅梅[10]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研究中,實驗組焦慮為(8.22±1.25)分、抑郁為(11.35±2.76)分均優于對照組,分析: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受疾病自身、經濟情況、治療時間的影響,患者患病后遵醫囑實施血液透析治療但由于擔心治療效果和預后情況,極容易產生不良心理情緒,基于此,為其實施健康教育,提高對疾病治療的認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患者家庭耗費的財力、物力越來越多,患者內疚感和自責感明顯上升,對家庭的需求也較明顯,基于此,對其進行適時的心理干預和社會干預,使其不良心理情緒得到宣泄,改善其消極認知,提高治療配合程度,樹立對抗疾病的信心,主動參與到護理和治療工作中,提高治療效果[11-12]。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提高其治療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降低因不良情緒產生的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