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2019年早春,大同的空氣質量非優即良,與過去曾經深入人心的某種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
這個距離北京350公里的北方城市,煤炭儲量曾高達718億噸,居中國產煤城市之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煤都”春天揚沙、冬日灰霾。
四年前,大同煤礦產業仍占整體工業產出的三分之二,影響著超過50萬人的生計。
而今,山西“不當煤老大,要爭當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大同正在“率先破題”。
大同左云縣曹家溝,因煤礦采空沉陷的大片荒山荒坡,長期以來如傷疤般揭示著資源型城市的發展之傷。如今,曾經的不毛之地上,排列著大型太陽能光伏板矩陣,充滿“科技感”甚至“未來感”。
一座座模塊化預制艙式變電站矗立在光伏陣列中,通過條條“銀線”將可再生能源輸送到遠方。
這里是同煤集團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左云縣賈家溝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大同年均日照時間2800小時,僅次于青藏高原,發展光伏產業具有獨特優勢;土地資源豐富,尤其是采煤沉陷區近1700平方公里的閑置荒地,可有效解決光伏項目用地瓶頸;此外,大同市電網結構堅強,光伏發電輸送到京津冀地區具有良好的設施基礎。”大同市隆基樂葉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偉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能源革命中,大同著力培育氫能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光伏產業、風電產業、智能電網及儲能產業、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其中,光伏產業基礎最好,是最有潛力發展為大同優勢產業的集群。
大同掀起能源革命,是因為“煤路”越走越窄,資源型城市迫切需要轉型已經成為共識,同時,大量的采煤沉陷區,也是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而良好的光照條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電網設施,再加上政府對于轉型發展的決心,則為光伏產業發展聚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2013年,大同市發改委在深入調查、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利用采煤沉陷區閑置廢棄土地和電網接入設施等發展光伏產業的設想。
“拿出想法容易,變為現實才是最難的。”大同市發改委主任王明生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很感慨。
項目前期規劃階段,經過與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司、山西省發改委、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等部門多次研討,大同市會同上海電力設計院編制完成了《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發電基地發展規劃及2015年實施方案》。
2015年6月,國家能源局啟動光伏“領跑者”計劃,大同采煤沉陷區光伏基地獲批成為首個“領跑者”示范基地。
與此同時,沉陷區項目還成為中國第一個大規模實施的“光伏+林業”模式基地:中標企業不僅要建設好光伏電站,還要在光伏板之間種上適宜生長的林木——一排排光伏板之間留出6米間距,種植3排沙棘等灌木,清洗光伏板時為土壤提供水分,起到涵養植物、保持水土的作用。
“以光伏發電項目促進沉陷區生態治理,林光互補的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同市發改委能源發展科科長楊生璽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支離破碎的礦山和沉陷的土地,被光伏重賦生命。
“能源革命不是要革煤炭的命,把煤炭棄之不用,而是要立足實際,做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兩篇文章。”
2018年,大同百萬光伏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工程新建線路 3條共23.99公里,涉及渾源、云州、云岡、左云4縣區。
2019年,大同將開工建設150萬千瓦光伏平價上網示范項目。
“等大同率先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那就是成功實現了向新能源領域進軍質的轉變。”李偉偉說。
坐標大同市國際能源革命科技創新產業園,能源一號樓一層大廳,北大1898(大同)咖啡館“全球聯盟雙創空間”內,逯云飛邊喝咖啡邊和同事們策劃下一場創業沙龍。
咖啡館聯合創始人逯云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這個將北大智庫資源引進大同進行創業項目孵化的小小咖啡館,在進駐大同不到兩年時間內,已舉辦新書分享會、創業沙龍、小型講座8場次,吸納了專兼職創業導師29人,服務創業團隊超過15家。
1898咖啡館所在的科創園,是大同新能源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的重要載體。
2017年12月8日,大同全科盟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大同市國際能源革命科技創新產業園舉行揭牌儀式,大同市新能源戰略咨詢委員會同時成立。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說,“一院”“一委”“一園”正式成立,標志著大同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拐點”正式來臨。
“大同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科技專家,要歸功于全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全科盟”理事長霍國慶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他的帶領下,歷時1個多月,“全科盟”走訪了中科院10家新能源領域的頂級研究所,以最快的速度將他們引進大同,共建大同新能源研究院,同時引進大批專家,成立了大同能源革命智庫。

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項目大同京能10 萬千瓦光伏項目一角(詹彥/ 攝)
2017年12月28日,霍國慶與大同市發改委主任王明生、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書記趙汐潮,只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談成了合作,大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研究所(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大同分所)項目正式落地,這個項目,也終結了大同沒有國家級科研機構的歷史。
“我們的任務就是把科學家吸引過來,通過科創為大同向‘能源革命尖兵轉變提供強有力的科研支撐。”霍國慶說。
目前,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大同成果轉化基地、中科院全科盟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中以科技成果轉移中心、協鑫未來能源館、清華啟迪能源科技中心等一批項目已經落戶園區。
高科技人才和創業者引進來后,大同如何留住他們?
“‘全科盟根據大同能源革命的需要引進產業化技術,促成相關研發團隊與大同市企業合作以轉化技術成果,市政府給予落地補貼并對創新產品實現優先購買,產業基金會根據項目評估跟進投資,這是政產研用密切合作的過程,以保證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大同落地,這樣的政策持續下去,就能夠留住科技人才和創業者。”霍國慶說。
為了留住人才,大同還實施“鳳凰人才”三年發展規劃(2017-2019):利用三年時間,推動對外開放和能源革命,為大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鳳凰”規劃急需引進的人才目錄中,煤層氣綜合利用、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文化旅游、互聯網、生態農業等專業人才均在列,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大同能源革命之中。
作為土生土長的大同人,逯云飛告訴本刊記者,2017年以前,在大同很少能感受到創新創業熱潮。能源革命開局后,市政府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創業劵”,為創新型企業解決辦公場地……從優惠政策到融資體系,來自市政府層面的急切、熱情與誠意,使得“雙創基地”“雙創園區”在大同不斷涌現。
不論未來如何,有一個問題大同必須面對:作為傳統優勢資源的煤,將何去何從?
“能源革命不是要革煤炭的命,把煤炭棄之不用,而是要立足實際,做好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兩篇文章。”張吉福曾這樣說。
同煤集團是中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之一,成立70年來,共產出煤炭28億噸,為國家的能源發展和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隨著時代的變遷,資源型企業也需要走出一條產業優、質量高、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
轉型,其實已經說了十多年,但轉型提速,密集落實一個又一個轉型目標,還是近幾年的事。
大同市西南方向約30公里的塔山腳下,分布著同煤集團的煤礦、電力、化工、建材、光伏、水處理等21個項目。這些產業類別不同,卻因煤炭而相互依托,形成了一個“集約、綠色、多元、低碳”的循環產業體系。
“塔山循環經濟園區是同煤集團根據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基本原則,以‘集約、綠色、多元、低碳為特色,規劃建設的第一個循環經濟園區。建立于2008年,發展到今天,塔山已經是全國煤炭行業建成的規劃最完整的高科技、高品位、高效益循環經濟園區。”同煤集團戰略和改革中心主任馬文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到2013 年,大同人從統計數據中驚喜地發現,大同的全年空氣質量竟然排名全省第一。此后連續5 年,大同市作為二級以上好天氣數突破300 天的唯一城市,領跑山西。
塔山循環經濟園區的煤-電-熱、煤-化工、煤-電-建材三條產業鏈協同運營,共創造了8000余個就業崗位。
“塔山堅持‘黑色煤炭、綠色開采、循環利用、吃干榨盡的理念,從煤炭開采到燃燒發電,再到產生的廢棄物循環利用轉化全過程,每一個上游企業的廢棄物都是下游企業的原材料,形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塔山循環經濟園區管委會主任楊天斌說。
在大同能源革命布局中,同煤集團在現有“塔山模式”的基礎上,2019年還將推進省級左云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建設,打造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形成上下游一體化的大型煤化工產業基地。以煤為基,建設醇、烴、氣產業鏈,重點布局甲醇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氫、煤制乙醇等項目,不斷拉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打造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產業集群。
“作為全國第三大煤礦企業,同煤集團轉型成功,大同乃至山西省的煤礦企業就轉型成功了一半。”楊生璽說。
大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成就了“大同藍”,這對于發展旅游業至關重要。
本應是旅游淡季的11月、12月,大同的旅游市場仍能保持熱度。相關統計顯示,省外游客主要來自京津冀地區,以觀光游覽、健康療養為目的的游客占多數。
他們就是來享受“大同藍”的。
2003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恥辱榜”。“千年大佛披黑紗,城市處處臟亂差。過去煤炭行業興盛,路上隨處可見疾馳而過的拉煤車,空氣里都是風沙混著煤灰。”大同市民張先生向本刊記者回憶。
為了實現“大同藍”,讓空氣脫煤,“拆鍋爐”是第一步。“以前一個單位、一棟居民樓就有一個鍋爐,拆掉小鍋爐,才能提高集中供熱比例,空氣質量才會改善。”大同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張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為治理燃煤污染,大同市采取了政府補助、專項資金支持等方式,僅2015年和2016年兩年,全市用于環保型煤補助的資金就達2000萬元。
2009~2012年,大同市下大力氣將城里的企業以園區化的形式遷出,實施“退城入園”。“通過‘退城入園,企業獲得了升級換代的機會,集中污水處理、集中供熱有了基礎,電力行業的污染物下降很明顯。”張海介紹說。
到2013年,大同人從統計數據中驚喜地發現,大同的全年空氣質量竟然排名全省第一。此后連續5年,大同市作為二級以上好天氣數突破300天的唯一城市,領跑山西。
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構成、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大同完成了從“煤都黑”到“大同藍”的“逆襲”。

大同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大同之春,天色如洗。游客在欣賞石窟藝術的同時,不經意間也游覽了一條廢物再利用的環保之路。
停車場地面用石材廠廢棄的邊角料鋪成。擋土墻、木棧道等用廢水泥塊、廢木料修建而成。廢舊木材和巨石擺成藝術矩陣,既可隔離車輛,又營造出禪意園林的山水景觀。云岡石窟正在用“過日子的心”,打造多元文化景區。
這條變廢為寶的環保路,云岡石窟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宣林每天要來回走幾十次。
“大景區并非一定需要大投入,但是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是必須的。”宣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如今,云岡景區的吸引力,通過數據可以證明——2018年“十一”小長假期間,游客在云岡景區平均逗留時間超過四小時。
云岡景區已經成為大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引擎。下一步,為迎接高鐵開通帶來的巨大客流,云岡景區如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是宣林和同事們的工作重點。
2016年的大同“兩會”上,市委書記張吉福表示,大同將文化旅游產業確定為新興主導產業之一,將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經濟增長點。
作為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大同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但在產業“一煤獨大”和環境污染的侵蝕下,大同文旅產業發展水平在很長時間里與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不相匹配。
而今,在3.28平方公里的古城逐步恢復的基礎上,護城河、遼金建筑群、明朝代王府及里坊格局陸續復原;云岡石窟、北岳恒山、古城三大核心景區整體升級;大同火山群、古長城、北魏皇陵三大新型景點加速開發。大同已構建起圍繞核心景區、新型景區、休閑體驗式景區及周邊旅游一體化發展的“3+3+3+1”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距云岡石窟不足500米處,集工業遺址保護、環境更新、生態恢復與綠色礦山建設于一體的同煤晉華宮礦國家礦山公園,已成為大同傳統煤炭產業轉型的典型樣本。
這里開發了中國第一、亞洲唯一的“井下探秘游”項目,成為首批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上榜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2019年,大張高鐵將開通,高鐵通車后,大同到北京只需100分鐘,預計到大同的客流量會出現井噴式增長。為更好地使旅游資源與客流相匹配,下一步,大同將補齊旅游業的短板——發展智慧旅游。
“大同發展的智慧旅游要給予游客明確的指導。它可以是一個App,所有旅游要素,游客都可以在上面查詢,飯店、景區客流實時情況,錯峰旅游方案,景區門票打折促銷信息隨時彈出,景區實現預約……”大同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長姜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宏大到布局能源革命,細微到研發溫馨旅游小貼士App,大同轉型升級的思路,已經滲透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