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忠賢文化是一個地域內最鮮活的歷史教科書。本文以靜寧“三忠祠”里祭祀的吳玠、吳璘、劉锜三位英雄人物的抗金事跡為例,通過馬奔老師編著的《靜寧抗金將領傳略》一書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范例,證明了地方忠賢文化對學生愛國情感的提升有重要的幫助作用。
關鍵詞:忠賢文化;《抗金將領傳略》;愛國情感提升
一、 地方忠賢文化校本化的重要意義
地方忠賢文化是一個地域內最鮮活的歷史教科書,他們或立德、或立言、或立功,都為當地或整個國家發展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開發、整理、研究這些鮮活的鄉土文化資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編制成學生喜聞樂見的校本教材,對學生愛國愛家情感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
只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才能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學校文化、校本課程也只有融入鄉土文化,才能根深葉茂。在經濟全球化,文化一體化的影響下,鄉土文化幾乎面臨失傳或瀕臨滅絕的危險。為了大力弘揚和繼承本區鄉土文化,讓后代了解家鄉的歷史,了解家鄉的文化,激發起本區學生從小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熱情。
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道德理想匱乏的時代,看看古人,或許會讓我們靜止的血液沸騰起來,或許會讓我們在百無聊賴時重新思考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二、 靜寧“三忠祠”里祭祀的吳玠、吳璘、劉锜就是很典型的忠賢代表
筆者所在的靜寧縣有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的“三忠祠”,里面祭祀紀念三位忠賢人物——抗金名將涪王吳玠、信王吳璘、武穆劉锜。
吳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宋時德順軍隴干(今甘肅省靜寧)人,直接指揮了著名的和尚原戰役、饒風關戰役、仙人關戰役,重創兇悍的金人,取得輝煌的勝利。因功被授予南宋武將最高頭銜“鎮西軍節度使”。1139年六月病逝于仙人關他所鎮守的崗位上,享年47歲,謚武安。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追封為涪王。著名歷史學家、宋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曾瑜先生認為:“自紹興元年至四年三月,川陜戰場是宋金戰爭的主要戰場,甚至是唯一戰場。吳玠軍近乎獨立地支撐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間的抗金戰功是獨一無二的。……其戰功和聲威最初尚在岳飛之上。”
吳璘(1102~1167),字唐卿,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南宋名將吳玠的弟弟。他智勇雙全,與兄長吳玠一起成為著名的抗金大將。在南宋抗金斗爭中,與兄吳玠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創“疊陣”之法,著兵法兩篇,大大豐富了中國軍事理論。乾道元年(1164年),吳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禮款待,又封為太傅和新安郡王。乾道三年(1166年),吳璘病逝,享年66歲。追贈太師,追封信王。
劉锜(1098~1162),字信叔,德順隴干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瀘川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出身將門。富平之戰重創金人,指揮了著名的順昌之役。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閏二月,劉锜“嘔血數升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后謚“武穆”。甘肅靜寧、安徽阜陽、浙江平湖都有他的祠堂宗廟。
如能將這些人物的抗金事跡整理、研究出來,編成校本教材,并在學校試行開設,從而研究地方忠賢文化對學生愛國情感提升的途徑和方式方法。
三、 靜寧馬奔編著的《靜寧抗金將領傳略》一書是地方忠賢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很好范例
靜寧三中教師馬奔經過近五年的時間研究開發的《靜寧抗金將領傳略》一書,詳盡的記述了兩宋之交靜寧抗金英雄人物吳玠、吳璘、劉錡等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鞏固西陲”“屏障巴蜀”“寺門集薪”的抗金事跡,形成校本教材(目前這本31萬字的《靜寧抗金將領傳略》已由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并經過社團化運作,達到提升中學生愛國情感的目的。
靜寧教育局局長趙宏軍在這部校本教材序言一中寫道:“《靜寧抗金將領傳略》這本由靜寧三中青年教師馬奔歷時五年,精心編寫的鄉土教材既有歷史書的厚重,又有文學書的耐讀,可謂雅俗共賞。同時該書后面還分門別類地附錄了好多與本書內容有關的史料,可與前面的內容對照閱讀,可以說該書既是一本普及靜寧歷史文化的歷史書,又是一本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水平的校本教材。”
靜寧三中校長何軻在這部校本教材序言二中寫道:“2014年以來,靜寧縣教育局在全縣中小學大力推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工程,積極倡導各校開展社團活動。我想起了馬奔老師及他的《靜寧抗金將領傳略》,提出讓他以《靜寧抗金將領傳略》為依托,開辦鄉土文化社團,他欣然同意。鄉土文化社團已開辦將近一年,是三中學生最喜歡也是最大的社團之一。《靜寧抗金將領傳略》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敘事語言通俗易懂,非常適合中小學生閱讀。”
這本教材經過三年的社團化運作,我們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升學生愛國情感的途徑和方法,幫助廣大教師樹立起鄉土文化和生活中處處有課程資源的觀念,以便創造性運用家鄉鄉土文化課程資源進行教學的新課程觀,從而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脫脫.宋史[M].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標點校勘本.
[2]畢阮.續資治通鑒[M].岳麓書社,1992年版.
[3]靜寧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靜寧縣志[M].中華書局,1993年版.
[4]王智勇.南宋吳氏家族的興亡——宋代武將家族個案研究[M].1995年11月第1版.
[5]楊倩描.吳家將[M].河北大學書版社,1996年版.
[6]王云裳.劉锜評傳[M].巴蜀書社,2001年版.
[7]靜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靜寧軍事志[M].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8]黃廷鈺.靜寧州志[M].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9]舒仁輝.論吳氏抗金在南宋軍事史上的地位[N].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10]馬奔.靜寧抗金將領傳略[N].寧夏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王康樂,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靜寧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