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芳 李逢春
摘 要:通過對四川省達州市2018年中考物理試題進行考查知識結構方面分析、學業水平要求分布等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四川省達州市中考物理的命題特點和命題方向,提出關于中學教學方面的一些建議與措施,以便在教學活動中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2018年中考物理試題;試題評析;教學建議;學業水平
四川省達州市2018年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以下簡稱中考)物理試卷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這次試卷以初中物理教材為基礎,整套試卷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較好,加強探索性和科學合理性的應用,把中考命題的要求融匯其中,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考查了學生物理知識應用與實驗探究的能力。試卷滿分85分,共五個大題25個小題,能兼顧知識全面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下面,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試卷進行分析。
一、 試卷基本情況
(一) 知識的全面性
從內容分布方面看,本次物理試卷對“機械運動和力”“電與磁”內容主題的考查較多,對“新材料及其應用”“能量守恒”“能源與可持續發展”內容主題的考查都比較少。
這也基本符合中考中重點部分為力學與電學的要求,但從新課標的要求來看,還是可以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的。從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看,幾乎大部分的試題都涉及了幾個知識點,從而增加了試卷的難度,但總體能兼顧試卷的重要部分和核心部分。
(二) 認知度
從整體來說,試卷以2018年達州市中考物理大綱為基準,注重對識記、理解和簡單運用的考查,同時又兼顧綜合運用中的能力體現,整套試卷中各板塊分值比例適中。
二、 試題的基本特點
(一) 理論性
2018年的中考試題中識記、理解和簡單運用所占比例為百分之六十一,即本次試題難度適中,充分體現了初中物理以基本現象和基礎知識為主的理念和要求。綜合運用所占比例接近百分之四十,這部分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物理知識與方法的能力,以及對物理現象的分析推理能力。
(二) 實踐性
以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所經歷的現象或熟悉的設備為題材來源編制試題,考查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理解與辨別能力,充分體現物理學科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和動手動腦學物理、物理源于生活的宗旨。
(三) 探索性
本次試題重視對動手作圖和實踐探究能力的考查。重點考查常用儀器儀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以及由實驗觀察現象及測量數據等信息得出實驗結果的能力。主要運用了轉換法、控制變量法等基本實驗方法。試題也注重兼顧考查學生處理問題和表達語言的能力。
(四) 全面性
試卷中考查的物理各方面的知識面寬,覆蓋面大,減小了考查的片面性和單一性。試題重視來自學生的生活體驗。穿插彈簧秤的讀數,凸透鏡的光路作圖和通電螺線管磁場方向的判定,電路連接等實驗技能考查,加強試題與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聯系。
(五) 突出性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在學習物理這門課程時,不僅要注重物理學科的理論基礎,更要注重它的實驗基礎。2018年的兩道實驗題通過對儀器的調節和連接、實驗現象的分析和記錄等過程,進一步突出了對物理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學生對實驗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 科學性
試題融入探究性和實踐性,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考查,注重做到科學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初中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物理的趣味性。
(七) 合理性
試卷中的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題以及計算題的題量相對合理,每一個題型都有一部分基礎題和一部分綜合運用題,一是題型設置相對合理,二是題型難度設置相對合適,三是題量設置相對適中。計算題難度較大,多考查的是學生對基本公式和基本規律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 部分題命題分析
(一) 試題場景設置得當,選材極具代表性,充分體現物理知識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試題1:關于聲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物體的振幅越大音調越高
B. 聲音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C. 打雷時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聲的產生
D. 地震、火山噴發等自然現象都伴有次聲波的產生
本題考查了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響度的影響因素等知識點,是一道綜合題。把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現象與物理知識相聯系,充分體現物理知識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試題3:對于圖中所示的四幅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甲圖中軟木塞飛出時,管內水蒸氣的內能增加
B. 乙圖中兩個壓緊的鉛塊能吊起鉤碼,主要是因為分子間存在引力
C. 丙圖中活塞向上運動是內燃機的做功沖程
D. 丁圖中小朋友下滑時,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分別為:(1)物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2)分子間存在引力;(3)在做功沖程中,燃氣推動活塞向下運動,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壓縮沖程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上面列舉的兩道試題,是生活中的常見情景但卻蘊含著廣闊的物理知識和思想。
(二) 壓軸題選題得當,詮釋了物理學科的科學性和探究性
試題25:如圖是利用滑輪組打撈水中物體的簡化模型示意圖,工人用一滑輪組從水中打撈物體。已知:物體的質量為90kg且以恒定速度勻速上升,當物體完全露出水面,工人對滑輪組繩子自由端的拉力F1為400N,此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1為75%(繩的質量、滑輪與軸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均忽略不計,g=10N/kg)。
(1)請你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判斷出工人所使用的滑輪組是下列中的 圖。
(2)工人的質量為60kg,雙腳與地面接觸面積為2.5×10-3m2,物體浸沒在水中和完全被打撈出水面時工人對地面的壓強變化了4×104Pa,求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3)若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時,工人拉力的功率為180W,求物體上升的速度。
本題立意新穎,考查了滑輪組特點、機械效率公式以及功率公式的應用,在問題的設置上:(1)由物體完全露出水面時的繩子自由端拉力、物體質量和機械效率,根據η=W有W總=GhFs=GnF計算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從而確定所使用的滑輪組;(2)繩的質量、滑輪與軸的摩擦以及水的阻力均忽略不計,由F=1n(G物+G動)計算出動滑輪重力;先計算出物體被打撈出來后人對地面壓力,物體被打撈出水面后對滑輪組拉力增大,繩子自由端拉力隨之變大,人對地面壓力變小,壓強變小,由F=pS計算人對地面壓力變化量,從而計算物體浸沒時對繩子自由端拉力,再計算出物體受到的浮力;(3)由P=Wt=Fst=Fv計算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時繩子自由端的速度,從而計算物體的上升速度。用好不計繩重和摩擦時F=1n(G物+G動),關鍵是根據人對地面壓強變化得到人對繩子拉力的大小,有一定區分度。
四、 關于教學
1. 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2. 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主動探尋新課程的教學思路與方法。
3. 動腦動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切忌紙上談兵。
4. 注意物理試卷的卷面答題規范,注重嚴謹、科學、規范、準確的解題習慣的養成。
5. 加強實驗器材和物理教具教學,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在“做”中明“理”,讓學生運用實驗器材或通過身邊一些物品自制的實驗教具大膽進行猜想與假設,通過自己對科學探究的體驗來學習物理知識和規律,真正體會到“以物明理”“物理來源于生活”“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的真諦。
(通訊作者:苗芳)
參考文獻:
[1]王寶偉,桂維玲.陜西省2015~2017年中考物理試卷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分析[J].湖南中學物理,2018.1.
[2]劉家明.2007年河南中考物理試題評價[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教研版),2007.10:71-72.
[3]霍云亮,郭金.2016年河北省中考物理試卷分析與建議[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11(4):42.
作者簡介:
苗芳,四川省達州市,四川文理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李逢春,四川省巴中市,平昌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