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2-058-01
摘 要 秦港船舶公司面對新形勢、新課題和新要求,創建切合實際的“七微”矩陣黨建品牌,通過網絡鏈條將七個“微矩陣”即“微陣地”、“微課堂”、“微平臺”、“微服務”、“微公益”、“微視頻”和“微信群”相互銜接,形成立體矩陣式工作模式,激發了企業發展的創新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關鍵詞 企業黨建 微陣地 資源平臺
一、多源“微陣地”:黨建資源新平臺
公司黨委針對外派職工較多、黨員相對分散、集中組織學習困難等情況,在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船舶之翼》微信公眾平臺、《船舶黨工》微信群等微平臺,打造多元化的立體黨建信息溝通新渠道,按照公司黨員月度學習計劃安排,定期向黨員發送公司黨建工作信息與工作動態、黨和國家的實事政治、政策法規解讀和公司新聞時訊,不斷擴大黨建工作覆蓋面,打造了以拖輪班組為載體的基層黨建“微陣地”。
二、先鋒“微課堂”:學習教育有陣地
為提升黨員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公司黨委創新培訓方式,開設黨員“微課堂”。“微課堂”主要包括黨課教育和業務技能培訓兩部分,分為網上“微課堂”和現場“微課堂”兩種形式。網上“微課堂”以宣傳黨建為主,定期推送、發布上級黨委黨建信息,分享公司先進支部、小組特色活動和經驗。現場“微課堂”則是與“導師帶徒”、職工競賽活動相結合,由各隊、船根據工作需要,開出“菜單”,公司黨委根據一線黨員職工的需要,組織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內訓講師,有針對性的將業務技術送到一線班組,學習內容涉及船舶電器識圖、錨纜機管理使用、手持電動設備使用等多個專業技能。
三、溫馨“微平臺”:輿情引導新載體
為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職工的各個方面相結合,從精神層面調動黨員職工的積極性,公司黨委在集團眾多分子公司中率先建立《船舶之翼》微信公眾平臺,每周推送公司時訊文章,并在文章的內容上始終堅持“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氣”的原則,既要確保發布內容的含金量和正能量,及時將黨組織和公司“高大上”聲音傳遞到廣大黨員職工心中,又要“接地氣”地迎合職工“口味”,融合拖輪工作、船員生活中的流行元素,這種“混搭”的文章形式,使微信文章更加生動,進一步激發了黨員職工的閱讀興趣,使公眾平臺的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輿論引導工作越做越出味道。
四、貼心“微服務”:職工關愛新渠道
公司黨委樹立“你需要、我服務”的為民服務理念,打造貼心“微服務”,為一線職工和黨員提供貼心、周到的零距離服務。一是傾聽職工“微心愿”,在公司設立中層干部接訪提示公告牌和意見建議信箱,廣開言路,鼓勵職工為公司發展獻言獻策。二是打造一線“微關愛”,堅持深入一線開展夏送清涼、冬送溫暖以及為除夕值班職工送慰問水餃、水果等活動;為所有職工辦理生日蛋糕卡,職工生日當天由所在部門負責人親自交到職工手中。同時,還建立了公司“互助基金”,為困難職工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將黨員服務和愛心幫助活動滲透到公司的各個層級,切實讓廣大職工和黨員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與關懷。
五、愛心“微公益”:志愿服務新模式
為踐行集團理念,履行社會責任,公司黨委積極開展“微公益”暖心幫扶行動,組建了公司黨團志愿服務隊,走進社會,關注弱勢群體,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組織廣大黨團員相繼走訪了紅陽老年公寓、孝善敬老院、光明愛心之家等福利機構,開展了“衣舊情深”“片片紙、寸寸心”“雷鋒日、元宵情”“啟智藍海”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公司黨委還積極響應上級黨組織和集團公司號召,組織黨團志愿者清理社區街道垃圾,打掃港區環境衛生,擔負暑期高峰道南路口和告訴公路路口執崗工作,為“創城”和“旅發”大會做貢獻。
六、特色“微視頻(微音頻)”:展示進步新方式
公司黨委利用《船舶之翼》公眾平臺為“微視頻”(“微音頻”)搭建傳播陣地,唱響港口頌、船舶頌的主旋律,黨團員結合公司職工工作和生活元素,以流行歌曲為樣曲,重新填寫歌詞,組織職工樂隊進行排練,拍攝錄制公司對外宣傳“微視頻”、“微音頻”,以此推介公司發展的新做法、新成果,展示職工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已拍攝對外宣傳微視頻2部、錄制公司原創歌曲2首。
七、興趣“微信群”:交流互動新媒介
公司黨委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及職工的不同興趣愛好,分門別類設立了微信群,建立了如《HI MUSIC(為愛向海)》、《龍de船人足球俱樂部》等交流平臺,線上組織學習交流,線下開展文體活動,讓黨群聲音扁平化地直達興趣小組和黨團青年,解決了興趣小組組建中的出現各種困難,形成了服務黨員職工、團員青年的常態化機制,大家在微信群內對共同愛好、共同話題進行交流互動,拉近了職工的之間的距離,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促進了基層黨、群、團組織整體活躍度。
從“微”入手,以“微”見大,公司黨委利用“微”黨建平臺優勢,使教育形式新穎化,職工參與大眾化,打破了黨員與組織之間的交流界限,改變了以往小范圍、集中式、灌輸式的教育黨建模式,擴展了黨建工作的覆蓋面,為黨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