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健雄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2-145-01
摘 要 加強和改善會計監督工作,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更好的完善會計監督,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會計監督主體權責;對不同的經濟部門,在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總體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建立不同的會計監督機制。
關鍵詞 基本經濟制度 會計監督 監督機制
一、會計監督的含義
(一)會計監督的一般含義
從會計監督活動的層次看,會計監督大致包括兩層含義。首先,從宏觀角度考察,會計監督是指根據國家財政政策、法規,按經濟核算的要求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的活動進行監督。其次,從微觀角度考察,以代理理論為基礎,會計監督是指委托人利用會計信息對代理人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從而有效評價代理人的經營績效,以保證委托人的合法權益。
(二)會計監督的制度含義
會計監督的制度化首先是指會計人員行使監督職能時應有一定的制度依據和保證;其次,會計監督的制度化還指對會計人員工作監督的制度化。會計監督制度的合理化是指會計監督制度的制定必須結合客觀經濟實際,應當注意制度的有效性及嚴肅性。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違法行為都是有成本的,因而,只有加強會計監督的執法力度,加大違法行為的成本,才能增進會計監督的有效性。
二、我國會計監督的現狀
(一)我國會計監督的現狀
目前,我國構建政府監督、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和社會審計監督的“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強化監督、維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從國家審計署歷年公布的對中央企業年度財務收支審計結果看,部分中央企業經營業績不實,虛增經營業績;部分中央企業經營管控能力仍然薄弱,因違規決策、決策失誤或管理不善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等情況屢見不鮮。
(二)我國會計監督弱化的制度分析
計劃經濟下,國家集企業所有者和社會經濟管理者于一身,企業行為服從政府行為,政府通過計劃對企業進行嚴格的約束。計劃經濟體制下,會計監督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防止了企業“內部人控制”現象的產生。然而,受客觀環境的制約,計劃經濟下,同樣存在非技術性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例如五十年代后期的浮夸風。
三、完善我國新時代會計監督的思考
(一)我國新時代的基本經濟內涵
新時代的基本經濟內涵,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劉鶴副總理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指,在所有制方面,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同時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在分配制度方面,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差距;在資源配置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劉鶴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系統性重要影響。
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主導地位,是確保我國社會主義方向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礎。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部分,會計監督工作同樣也必須基于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應該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會計監督制度和體系的建設,未能充分立足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未能充分以目標導向開展會計監督。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了在會計監督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難以解決監督體系落后、監督機制僵化的問題。
(二)完善新時代會計監督的思考
我國《會計法》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會計監督和業務監督,加大了會計監督成本。我國的《會計人員管理辦法》,混淆了會計人員自身違法行為和被脅迫違法行為的界限,不合理的加重了普通會計人員的責任,不符合責權利大體一致原則。此外,實踐中,對會計違法行為處罰偏輕,也削弱了會計監督力度。
立足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會計監督,既是目標導向也是問題導向。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決定了我國會計監督的主導方向。對國有經濟而言,會計監督應當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經濟單位合規經營方面發揮基礎性的作用。加強國有經濟單位的會計監督,需要加強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對上市公司而言,會計監督主要職能是提供真實公允的會計信息,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對非上市的眾多私有經濟部門,應當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以稅務監督為主導,確保會計信息真實性,切實維護國家經濟秩序。
四、結語
加強和改善會計監督工作,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要更好的完善會計監督,必須立足于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對不同的經濟部門,在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總體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建立不同的會計監督機制。明確會計監督主體權責:國家財政部門應當立足完善經濟部門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會計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對會計監督進行把控。稅務、證券管理部門、銀行、社會中介機構等應當充分發揮的在各自領域內會計監督職能,有效降低會計監督成本、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曉慧,張明祥.會計監管的演進與發展研究[J].會計研究,2019(2).
[2]唐國平,劉忠全,劉金洋.我國會計監督現狀及優化思考[J].財務與會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