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宗國 汪至冬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2-159-01
摘 要 本文結合崗位勝任力模型的建立,對應形成3M再培養模式,彌補原有培養模式在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及培訓考核方面的短板,使得員工操作技能培訓提升有依據、有重點,方法多變靈活,考核便捷有效。縮短員工在崗位提升上所需要的時間,降低其崗位風險以及企業可能會承擔的質量風險。
關鍵詞 卷煙廠 3M再培養 技能提升
通過對B卷煙廠卷接包車間操作工崗位勝任力和五星員工崗位要求的建立過程,發現在操作工崗位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短板,本文描述了3M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建立過程,該培養模式包括崗位認知模塊(M1)、崗位培養模塊(M2)、崗位提升模塊(M3),崗位認知模塊和崗位技能培養模塊主要包括理論知識和實操培訓,而崗位提升模塊主要以創新力和學習力培養為主。
一、主要內容
(一)3M再培養模式的建立
從建立的崗位勝任力素質模型上來看,操作工崗位的技能提升主要從上崗前的基礎認知培訓過程,在崗技能培訓過程以及創新力培養過程。通過這三點分別對應建立崗位認知模塊(M1)、崗位培養模塊(M2)、崗位提升模塊(M3)為主要內容的3M再培養模式。M1針對快速上崗或臨時轉崗的操作工,對其崗位基礎理論知識和基礎操作及安全生產部分進行培訓。M2針對設備故障排除、質量問題排查及過程控制內容進行培訓。M3針對五星崗位員工的提升需求,對其創新能力、質量控制工具的應用及數據統計分析方法等進行培訓。
(二)3M再培養模式的運行
1.崗位認知模塊(M1)
該模塊主要幫助員工了解崗位要求,知曉崗位內容,熟悉相關規章制度、具體操作流程等。通過收集整理現有的培訓資料,發現現有的資料中有部分的缺失,利用勞模工作室的師資力量,對缺失部分進行補完。
新編制《關鍵工序工藝質量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按照工序的主要工藝任務、來料標準要求、質量標準、工藝參數要求、設備工藝性能保障要求、質量風險防控要求六項主要內容,覆蓋流程中所有跟產品質量有關的工藝參數和質量指標,涵蓋工序工藝質量管控要點,旨在提高操作工工藝質量管控執行力水平。
重新建立《SOP標準作業指導書》,細化、量化生產操作中的全部流程,讓操作工的學習過程達到規范化、統一化的標準。主要涵蓋:總體操作流程、上崗準備流程、開機流程、保養流程、點檢流程、產品自檢流程、異常情況處理流程等。
2.崗位培養模塊(M2)
該模塊主要幫助員工深入了解設備原理、產品的質量要求,掌握簡單設備的排故技能及專業的保養技巧等。以創建卷接包車間勞模工作室為契機,行業勞模通過“傳幫帶”形式,結合設備實際,以及工作經驗,通過靜態培訓、動態模擬、情景演練等多維度,幫助員工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更好更快的提升操作技能。
建立實訓基地。在勞模工作室建立理論培訓中心,由高級技師擔任培訓師,根據崗位和人員的短板進行針對性的理論培訓。利用閑置卷接設備形成實操培訓中心,將設備進行拆解,分部位進行有效的培訓。從而做到理論培訓與實操培訓的充分結合,降低了理論和實際脫節的情況出現。
3.崗位提升模塊(M3)
由于創新力和學習力的培養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和復雜性的社科類項目,本項目結合企業實際,主要通過“項目育人”,即讓一部分優秀學員單獨負責或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設備改善或質量攻關項目(合理化建議、微創新、QC等),讓其在工作中思考,深入了解設備及工藝要求,以項目為抓手,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提升創新力和學習力。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對需要的理論知識進行培訓,在項目中提高應用水平,達到快速提升的作用。
二、應用及推廣
運用3M再培養模式開展一系列培訓:理論方面以崗位認知模塊(M1)中《關鍵工序工藝質量標準化作業指導書》為理論考試培訓工具,為參賽選手進行系統性輔導;實操方面采用技能培養模塊(M2)中動態模擬和情景演練相結合的形式,創造性的發明出的“端臉盆”和“走步伐”訓練法,“復習”一天的訓練過程,拿著兩個洗臉盆當作工具箱,準備一些“東西”來當作工具和零件,在家里的茶幾上擺開陣勢,模擬零件的清潔潤滑以及安裝步驟,端著臉盆里面的“零件”來來回回地走,一遍遍重復,生怕遺漏任何一個步驟。訓練后期,每日開展情景演練訓練,模擬實操過程后當場總結再進行專項訓練,確保每一個細節做到極致。經過二個模塊的培訓,參賽選手在比賽中取得1個一等獎、1個二等獎、3個三等獎的歷史最好成績。
車間領導在選拔技術人員時,利用崗位勝任力5星標準,識別出操作崗位中績效優良的員工,選拔出兩名操作工補充到維修隊伍當中,使選拔人才做到有理有據。同時對后繼的機司采用3M再培養模式進行技能提升,培訓后通過測評鑒定確保后繼操作工具有同等的操作技能水平。
通過建立卷煙廠操作工“3M再培養模式”,為有效監督培養效果,同時制訂了日常考核、階段性考核、綜合性檢驗等規范化的考核機制。利用這一再培養模式,培養了部分“一專多能”的多機型、多崗位的操作人員,有效提升員工的實際操作勝任力。降低了因員工操作習慣、責任心等原因造成的產品質量投訴。同時為修理工、高技術人員的培養與選拔,提供了選拔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