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海瑛 圖片提供:江蘇大劇院
晚上七點開場,當謝幕的時候我抬起表,剛過九點。兩個小時里四幕無休,指揮“沙皇”瓦萊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率馬林斯基劇院獻上了一場酣暢淋漓的《麥克白》,為“江蘇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藝術節”畫上了完美的句點。
2017年8月開業的江蘇大劇院,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為觀眾們呈現了多臺各種藝術形式的演出,其中既有祖賓·梅塔、安娜·涅特里布科這樣世界頂尖的藝術大師,也有如第三屆中國歌劇節、第八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這樣的國內藝術盛事。而作為俄羅斯歷史最悠久的劇院之一,馬林斯基劇院早已成為俄羅斯歌劇與芭蕾、甚至是俄羅斯文化的象征,其兩個多世紀以來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對演出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之高,可謂是每個上演劇院是否成熟的“試金石”。此番江蘇大劇院一次性地引進12場馬林斯基劇院經典作品——5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3場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1場威爾第的經典歌劇《麥克白》、1場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音樂會以及2場童話音樂會《彼得與狼》,在2018年11月22日至12月4日的兩周內連續呈現,讓觀眾們享受了一次“藝術航母”帶來的視聽盛宴。



12月4日上演的《麥克白》,是馬林斯基于2001年4月制作首演的版本。不同于筆者此前看到過的馬林斯基另外兩部經典作品《黑桃皇后》及《戰爭與和平》的華麗巨制,《麥克白》的舞臺整體觀感以“簡”為主。舞臺及服裝設計主色調為灰黑白,契合了劇情發生的11世紀時期冷兵器戰爭帶來的冷酷感,更突顯了《麥克白》這一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毀滅性。女巫們在吊著尸體的城門前歌唱著預言,舞臺兩翼燈架上打出的側光顯得人影幢幢,音樂從幕啟就營造出詭異的氛圍。黑衣紅發的麥克白夫人野心勃勃,勸說丈夫弒主篡位,麥克白內心隱秘的權力欲望浮出水面,從而一步步墮入命運的深淵。飾演麥克白的弗拉迪斯拉夫·蘇利姆斯基(Vladislav Sulimsky)與飾演麥克白夫人的葉卡捷琳娜·塞門琴科(Ekaterina Semenchuk),兩位主演駕輕就熟、唱演俱佳,一位在英勇與罪惡間搖擺掙扎,一位用平靜的外在掩飾內心的欲望與堂皇。一曲“天空好像突然暗下來”(Come dal ciel precipita),尤里·沃羅比耶夫(Yuri Vorobiev)用張弛有度的音量和穩定通透的音色將班柯被刺殺前的驚恐焦慮以及憤怒抒發得淋漓盡致,這位戲份不多的男低音在謝幕時贏得了不少喝彩聲。
捷杰耶夫棒下的馬林斯基交響樂團,精準地如同戰車般向前推進,四幕張弛有度一氣呵成。當第二幕結束而場燈未亮時,觀眾們紛紛猜測難道這次演出打破慣例將幕休放在第三幕結束后?而當第四幕的樂曲聲間歇無休地響起時,觀眾席中還是發出了一片不小的詫異聲。這不光對樂隊,對兩位主演都是不小的挑戰。捷杰耶夫并沒有給觀眾更多時間去思考,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著熱情與冷靜,將觀眾重新拉回舞臺上的戲劇中——俄式的“戰斗”風格,與這樣一部講述因權力而生的人生悲劇,竟如此完美地融合起來。


馬林斯基劇院近幾年在中國頻頻亮相,一方面在于其巡演上相較歐美各大劇院有著鄰邦的地理優勢,另一方面也源于如今龐大樂迷受眾中相當一部分人有著“俄式情結”。當然,馬林斯基出類拔萃的歌劇、芭蕾與交響樂三大藝術基石輝煌的成就毋庸贅述,一大批杰出的歌唱家、舞蹈家、舞美設計師等藝術家們,也成為推動劇院發展的軟動力。在捷杰耶夫接掌了馬林斯基之后,其藝術版圖及品牌不斷擴展,不光是在俄羅斯本土吸納了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邊疆歌劇院(Primorsky Stage)作為其附屬機構,創立了馬林斯基國際遠東藝術節,還憑借著個人的品牌效應將馬林斯基更多地推向世界。
該劇院也是為數不多擁有中文版網站的世界著名劇院之一,雖然網站的中文內容有限,但對于越來越多的中國樂迷們來說,可以用母語獲得相關的信息,不啻為一件樂事。從2007年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揭幕演出《伊戈爾王》,到2016年哈爾濱大劇院的開臺大戲《戰爭與和平》,捷杰耶夫或許也是中國劇院界蓬勃發展的見證者之一。此次“江蘇大劇院·馬林斯基劇院藝術節”也正是結緣于2017年江蘇大劇院的開幕季,捷杰耶夫率慕尼黑愛樂樂團登臺,對劇院留下了深刻印象。從當初僅希望引進一部《天鵝湖》的設想,最終促成了遠超預期規模的“馬林斯基藝術節”,這期間江蘇大劇院付出了一年半的努力。
馬林斯基有著完備而成熟的巡演體系,從符拉迪沃斯托克、莫斯科及圣彼得堡三地運來了十幾輛貨車的裝置,組織了近400人的演出團隊。與之相比,這對于新成立的江蘇大劇院在硬件設施、技術操控、營銷宣傳方面都是層層考驗。為了確保演出質量,除了“千里赴京”向國家大劇院借來鮮見的樂器“皮老虎”(造風機)外,還為舞團更換了特制版的芭蕾地板、地膠、把桿,組織了《托斯卡》和《麥克白》在南京本土招募群演和兒童合唱團的活動等等,在硬件上滿足演出方“苛刻”的要求,在藝術普及活動上也盡可能地利用一切資源進行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馬林斯基藝術節的周末場以及芭蕾舞劇《天鵝湖》,都有15%的上海戲迷前來觀劇,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長三角區塊文化藝術市場的聯動優勢。相對飽和的上海演出市場,2018年并沒有引進馬林斯基的演出,僅安排了莫斯科大劇院的《沙皇的新娘》。便利的交通條件,讓上海的樂迷們“打著‘高的’(高鐵)”前往過“戲癮”成為現實。其實,早在幾年前上海街頭就可見國家大劇院新年音樂會的宣傳廣告,希冀吸引滬上的觀眾北上;而如今愈發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及自媒體,也打破了地域限制甚至是時空限制,吸引到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關注高雅藝術和劇場演出。
多說一句,對于江蘇大劇院與馬林斯基劇院如此費心呈上的視聽盛宴,但某些觀眾似乎在觀劇方面還有些欠缺,例如在序曲奏響時還有人陸續進場,持續了近十分鐘,甚至有些喧嘩,這讓已經就座觀劇的觀眾們不堪其擾——當然,這些問題相信隨著劇場方管理的加強以及藝術觀賞須知的不斷普及,都會得到一一解決。瑕不掩瑜,我們期望在今年江蘇大劇院的舞臺上看到更多精彩的藝術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