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為 之
OUTLINE / “Red boat” is a symb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emergence, its spirit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a new life.
中國人對“紅船”并不陌生。1921年,就在嘉興南湖的那條“紅船”上,一個偉大的政黨誕生了。以“紅船”為主題的音樂劇,《紅船往事》應當是開先河之作。由浙江傳媒學院與嘉興市委宣傳部聯合打造的音樂劇《紅船往事》,于2018年11月28日首演。這部作品在風格定位、戲劇結構、事件選擇等方面有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突破常規之處。


事實上,以“紅船”為創作目標,難度還是很高的。如果完全按照歷史記載去結構戲劇,一是信息量大,兩個小時的時間很難全部承載;二是囿于紀實性,必然會面面俱到,也難有突出的核心人物和事件。音樂劇《紅船往事》完全跳脫出了這種束縛。首先從劇名看,講的是“紅船往事”,這“往事”,可以是發生在紅船上的,也可以是和紅船緊密相關的。其次,“紅船”是一種象征,因為這條紅船,引發了中國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誕生在紅船上的中國共產黨,正是在紅船精神的引領下,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新生。
出席中國共產黨一大的13位代表,在一大之后驚濤駭浪的歲月里,他們對各自的人生道路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茍且偷安叛變,有的甘灑熱血英勇犧牲,還有像毛澤東,不忘初心,堅定不移地帶領黨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國。本劇將戲劇人物聚焦于毛澤東、楊開慧、李大釗三人。毛澤東是紅船精神的核心,李大釗、楊開慧是紅船精神的傳播者和踐行者,他們的英雄事跡,是紅船精神的實踐和體現。因此,本劇緊緊圍繞“精神”來結構戲劇,將中國共產黨“開天辟地、敢為人先,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建黨精神,聚焦于幾個主要代表性人物身上展開,而不是在舞臺上將歷史還原。
全劇共有四幕,以及序曲和尾聲。音樂創作具有比較鮮明的音樂劇特征,富有旋律和動感,作曲家將嘉興、湖南等地的傳統音樂元素融入其中,使得音樂的聽感既有民族傳統的韻味,又不失當代的風格和審美。音樂動機上設置了兩條戲劇線,一條是追尋真理之線,一條是革命愛情之線,兩條線既有獨立又有交會,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堅定不移投身革命同時又有著普通人的真摯情感,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核心唱段都給人以比較深刻的印象。
導演對于舞臺的整體把握度很好。舞臺呈現上,采取的是虛實結合的方式。實的部分為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虛的部分則是根據戲劇構作的需要,所進行的場景式的、銜接性的人物設計,比如守望者、見證人等;在劇中,反面人物的設置也是虛化的處理,身著黑色衣飾的幾位演員,代表一切阻撓革命和進步的反動勢力,這種符號化的表現,既能夠很好地配合劇情發展的需要,同時歌舞同舉的方式也是音樂劇的特征,讓舞臺的畫面感更加豐富,流動性更強,增強了戲劇發展的緊張氛圍。另外,劇中還有很多內心外化、時空穿越、幻想夢境等場景,都處理得比較自然,既有氣勢也有豐富的層次感。舞臺美術寫意、簡潔、有效,幾個房屋形狀的框架平臺,通過轉挪開合,構成不同的戲劇場景的戲劇空間。

飾演毛澤東的青年演員李立平,是浙江傳媒學院的教師,這也是音樂劇舞臺上首次出現開國領袖人物的形象。李立平塑造的毛澤東,無論是氣質、造型都比較神似,演唱和表演方面把握得也不錯,唱法上將民族、流行相結合,既傳統又當代;表演上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穩重的深邃,讓觀眾信服。其他主要演員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學生演員的表現雖尚顯稚嫩,但也都非常積極地投入到狀態中。

本劇除了個別主創,其他參與創作和演出的,無論是主角還是群眾演員都是浙江傳媒學院的師生。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該院可以說是舉全院之力打造這部作品。從2018年6月投入排練開始到首演,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里,學院一邊堅持日常教學,一邊充分利用暑假與平時的節假日抓緊排練。整體而言,音樂劇《紅船往事》已經具備了一部舞臺藝術作品的樣態,當然,演員從唱功和表演上以及作品本身,都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但是作為一所院校,自主創作演出一部劇能夠具有目前的藝術水準,已經相當難得。通過這部劇的創作演出,浙江傳媒學院也在努力探索和嘗試教學演相長的新路,以此來進一步推動和提升學院學科專業的建設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