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位癡心搶救民間革命史料的志愿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詹鄞森
有這樣一位老區工作者,10年來自費深入閩西、贛南30多個革命老區,行程23萬公里,尋訪“五老”人員100余人,讓他們留下“心路歷程”;他發起、促成了長汀四都紅軍紀念園、武平大禾上湖戰斗紅軍烈士陵園、長汀苦竹山無名紅軍烈士墓的落成,讓革命烈士“回家”;他發表了大量紅色紀實作品為革命英烈樹碑立傳。他就是長汀縣老促會執行秘書長王堅。2018年6月11日,王堅被中國老促會授予“全國老區宣傳工作特別貢獻獎”獎章。
王堅出生在長汀縣濯田鎮下洋村,是老紅軍后代,在部隊服役19年,榮立三等功一次、受軍師級嘉獎多次,獲授中校軍銜。
1996年,王堅入軍校學習,他利用學校放假時間,行走山鄉,從事助學公益活動,往后就沒有中斷過。在閩西革命老區,他與許多老紅軍、老游擊隊員不期而遇,作為部隊新聞工作者,職業敏感讓他覺得這些老人充滿故事。于是,他立下宏愿,抓緊記錄這些年事已高老人的革命生涯,留下寶貴的歷史。
2009年3月,王堅退役后,購買了相機、DV機、錄音筆、筆記本電腦,與時間賽跑,輾轉對原中央蘇區的高齡老人,進行搶救性采訪。他全然不顧房貸的壓力、兒子年幼多病兩次手術、妻子體弱多病,全身心投入自費采訪工作。一次次面對垂淚的父母和妻兒,他深感自責,但他沒有中斷采訪。在他心中,那些有名無名的革命前輩,都是共和國的奠基石,絕不能讓他們的事跡流逝于時間長河里。
那年,他在長汀縣四都榮坑村,采訪了年近九旬的原(長)汀瑞(金)紅軍游擊隊隊長劉國榮的妻子賴馬娣。這位當年曾隨愛人出生入死的老“接頭戶”,面容枯槁,頭發全白,獨自在距丈夫的犧牲地不到百米的小溪邊,搭建一間小木屋,一住就是60多年。生死之愛的誓言、不離不棄的相守,讓王堅潸然淚下。然而,半年后,當王堅帶著妻兒想再次看望賴馬娣時,卻聽到老人去世的噩耗,所幸采訪時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這次經歷,更讓他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作為蘇區兒女,有責任要讓世人知道,當年蘇區人民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和犧牲。
一次,王堅在江西瑞金采訪時,發現曾任福建省委秘書長的毛澤覃烈士之墓僅是衣冠冢,遺體去向不明。為了查清其中原因,他十幾次在廈門(家在廈門)、瑞金之間往返,尋找目擊證人和知情人。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他鄭重請來律師對證人證言鑒證,寫出《揭秘毛澤覃烈士遺體埋葬地真相》一文。此文發表后引起國內黨史界的重視,被中共黨史網等100多家媒體轉載。許多好友對他這個“顛覆歷史”的舉動深感敬佩。他說:“記錄歷史、還原真相,要有熱情,更要有勇氣。為了死難烈士,為了那些冒死掩埋烈士遺體的善良百姓,我沒有理由退卻!”
原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最后一任主席吳必先烈士,黨史對他的記述極其簡略。為了尋訪其被捕、犧牲的詳細經過,王堅六次翻山越嶺,深入吳必先的家鄉和其領導游擊戰的山區。當95歲的長汀濯田鎮美西村失散老紅軍游石來老淚縱橫地回憶和吳必先一起被捕的經歷時,王堅淚流滿面。他慶幸能采訪到歷史的親歷者,更為烈士慷慨赴死、英勇就義的精神感動。2010年,王堅十幾次深入連城縣芷溪村、長汀縣四都鎮樓子壩村等地,采寫了《尋訪劉伯堅烈士夫人王叔振殉難地紀實》,精心制作視頻材料,提供給劉伯堅、王叔振烈士散居各地的后代,年過八旬的劉伯堅次子劉豹生把它收錄在《紀念劉伯堅烈士文集》中。
2016年春,王堅得知長汀紅山鄉童屋村有三位在苦竹山戰斗中犧牲的無名紅軍烈士。第二天,他專程開車到實地采訪,看到荒草叢生的烈士墓,沒有墓碑,80多年無人祭奠。他買來香燭,恭敬地為長眠于此的烈士虔誠祭奠,隨后發表通訊《血染的野薔薇》,首次披露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為了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王堅為童屋村起草了申請建造無名烈士墓的報告,在當地政府和熱心村民的支持下,三位散葬烈士的遺骸得以集中安放在新建的烈士墓中。2017年國家烈士紀念日,王堅組織60多個紅軍后代和紅色文化志愿者,專程前往祭奠,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沒有利益驅使,沒有榮譽勛章,只有一次次的長途跋涉,一次次身心交瘁的采訪。他說:“每次采訪,我都熱淚盈眶,只恨來得太遲、做得太少。”時不我待的使命感,使他的腳步更快、更急。
從2009年初春至今,嚴寒酷暑,風雨無阻,他跋山涉水,采訪了100多位百歲上下的革命前輩,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采訪路上。
一年夏天,王堅走進長汀縣四都鎮95歲的巫巧秀老人家里。這位當年福建省蘇維埃劇團的紅軍女演員,不幸在游擊戰中被俘。因與寧化家中失聯,坐牢半年無人贖領,最后被迫嫁給偽區長,從此落下心病,哭瞎了右眼。老人干枯的雙手始終緊抓著王堅不放,無聲地哭泣。為了幫助一生苦盼恢復紅軍身份的老人的心愿,整整4年,王堅無數次往返廈門、福州、龍巖、長汀、四都之間,搜集證據、申請報告、求助有關部門。2013年的最后一天,終于引起長汀縣領導的重視。然而,就在恢復老人紅軍身份的文件下發之前,巫巧秀老人走完了悲苦的一生。王堅聞訊連忙從廈門趕回四都,把政府文件復印件端放在老人靈前,雙膝跪倒泣不成聲:“奶奶,我對不起你啊!”此情此景讓旁觀者無不熱淚盈眶。
一次采訪就是一次心靈撞擊,這些素昧平生的老人,在王堅心里不知不覺已成了最親的人。2009年12月,連城縣新泉鎮畬部村。96歲的老紅軍楊金保已癱瘓臥床兩年,房內氣味難聞,可王堅卻執意坐到老人床前:“老首長,我是廈門部隊的記者,來看您啦——”沒想到老人頓時號啕大哭,那一刻,祖孫輩兩代軍人雙手緊握一起。撫摸老人身上的槍傷疤痕,王堅又一次淚崩。回到廈門,他以最快的速度協調民政部門為老人發放困難補助和輪椅。“對于曾經叱咤風云的老紅軍,困守病床是何等的痛苦,一定要讓老人走出來。”第二年“五一”假期,王堅帶上妻兒專程看望老人,輪椅上的老人格外開心:“謝謝你們,見到你們就像見到我的親兒孫。”
一年后,楊金保的兒子因車禍喪生,98歲高齡、失去獨子的老人10天后也溘然長逝。送行之時,王堅悲痛地說:“這些有功于國的老人不應該被遺忘,他們的事如果我們沒做好,情何以堪?”上杭縣才溪鎮的老紅軍、原福建軍區政治部特派員林攀階在戰斗中身負重傷。作為幸存者,老人一生期待有緣人把他親歷的戰爭往事整理成文。為此,王堅8次到林老家中采訪,拍攝專題記錄片,促成林攀階和巫巧秀兩位百歲紅軍老戰友“劫后相逢”。2011年10月,當得知97歲的林攀階生命垂危時,王堅從廈門駐軍174醫院請來兩位主任醫生,專程到老人家中診治。林攀階彌留之時握住王堅的手:“沒想到,日落西山還能遇上你這個有情有義的好后生。感謝你,親孫子也不過如此啊……”老人的臨別遺言,令在場者無不動容。
2015年初,王堅得知長汀縣濯田連湖村有一位104歲的老紅軍叫藍生貞,次日一早他便從廈門開車來到連湖村,老人有聽力障礙,口齒不清,王堅耐心地在老人耳邊一次次重復提問,兩個多小時后,老人終于聽清“紅軍”兩字,順著話題滔滔不絕講起當年的戰斗歷程。就這樣,堪稱“活化石”的原紅24師老戰士,講述了在“肅社黨”運動刑場上死里逃生,紅24師孤軍堅守松毛嶺,師長政委寫詞編歌激勵將士的悲壯場面。王堅以《九死一生酬壯志》報道了老人的戰斗生涯。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他組織廈門百家商協會秘書長專程來到藍生貞家中慰問。看到身穿紅軍服的晚輩圍坐四周,送上鮮花,老人感慨地說:“想不到我這輩子還能上報紙,還有這么多人關心我!”在王堅心中,每個采訪對象都是情感上無法割舍的祖輩,他愿盡最大努力,把社會的關愛和后輩的敬重,送到這些遲暮老人的心上。
王堅放棄公務員崗位自主擇業,一度不被親友理解。隨著時間推移,大家漸漸明白,他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個急待實現的人生夙愿,就是要讓革命英烈“回家”。
采訪到的素材不斷增多,他萌生了寫一部反映福建省級領導機關在閩西開展游擊戰爭的紀實文學的念頭。寫大部頭還是第一次,為此他歷時3年,深入閩西老區及贛南部分地區,尋訪親歷者和目擊者。他犧牲了所有節假日,晝夜奔跑在采訪途中。每到一個鄉鎮,他就從民政辦尋找健在的“五老”人員名單,得到線索后直奔目標。回到廈門,白天處理上班的工作,夜晚常通宵達旦寫作。長期的超負荷寫作,致尿血、急性肺炎等重病發作,先后3次住院,在病床上還堅持撰稿。為了他的文稿能出版,妻子賣掉家中僅有的車位,籌得15萬元印刷費。終于,經過漫長而艱辛的創作,53萬字的《浴血歸龍山——長征后福建省級機關和部隊在閩西的艱苦抗爭》,于2011年6月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開國將軍王直評價此書“是一部用責任感、熱血、汗水和淚水凝成的書稿,是一座無形的紀念碑”。
2009年初冬,根據親歷者提供的線索,王堅來到崇山峻嶺包圍中的武平縣大禾鄉上湖村。1935年4月,堅持閩西游擊戰爭的福建省委、軍區、省蘇維埃政府經過半年多的奮戰,因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主要領導人和上千名紅軍戰士全部犧牲于此。然而,70多年來這里連一塊墓碑也沒有。村民的含淚訴說,讓王堅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萌生了要為骸骨散落荒野的烈士們建立一座紀念碑的念頭。他便四處搜集相關證據,為地方政府撰寫報告。
2011年11月,還在醫院掛瓶的他拔下吊針,和60多位退役軍官冒著傾盆大雨,專程來到大禾鄉為老區群眾義診送藥,沿途慰問了8位年近百歲的老紅軍。第二天,在上湖村部廣場上,戰友們肅立面向無名烈士墓群,齊聲朗誦悼詞,向長眠于此76年的紅軍英烈致以崇高的軍禮!
在王堅和戰友們的推動下,省市主要領導高度重視,上湖戰斗紅軍烈士陵園很快竣工,2015年4月26日福建省黨政軍領導在此舉行簡樸莊重的開園儀式。歷時6年多、奔波數十次,他終于實現了“讓烈士回家”的夢想。
2014年冬天,王堅來到長汀縣涂坊鎮元坑村,采訪98歲的鐘子,老人的丈夫參加紅軍犧牲在長征路上,苦等郎歸的她直到40多歲才無奈改嫁。老人沒有親生兒女,和繼子相依為命。由于各種原因,當年身為蘇區干部的鐘子至今沒有享受“五老”待遇。聽老人講述少年時代參加革命,擔任鄉蘇婦女代表,組織婦女挑糧隊、洗衣隊支援前方紅軍作戰的種種往事,聽老人隨口唱出一首首深情的紅歌,看老人現場表演操槍動作,王堅的心又一次受到強烈的震撼。當他問及老人沒有被評上“五老”是否有怨氣時,老人卻輕輕地揮揮手:“那么多同志早早犧牲了,活著的人還有什么怨氣!”回到廈門,王堅連續幾天徹夜難眠,撰寫的《百歲巾幗亦英豪》文章發表后,他又幾次重返元坑村,搜集證據,草擬了一份為鐘子老人恢復老蘇區干部的申請報告。2015年初,長汀縣有關部門經過調查,終于批準鐘子為老蘇區干部,享受相關的待遇。至此,99歲的老人終于盼來遲到的精神慰藉,獲得了應有的尊重。
毛澤東的詞《清平樂·蔣桂戰爭》寫了1929年紅四軍入閩這段史實,其中“紅旗躍過汀江”一句,描寫的是紅四軍當年從長汀縣濯田鎮水口村古渡口渡過汀江的壯景。
早在20多年前,王堅就呼吁社會力量在彪炳黨和軍隊史冊的水口村古渡口建紀念碑。為此,他通過長期調查,尋訪當年紅四軍渡過汀江的親歷者、知情人,查找實物資料,探訪歷史舊址,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最近,他撰寫的文章《“紅旗躍過汀江”的前夜》發表,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細節,再次引起黨史研究者的高度關注。近期,各級黨委政府聞風而動,設立“水口紅軍渡口”舊址保護的項目已經啟動,王堅喜極而泣。
“我想做的事還很多,但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近年來,他搶救歷史和紅色遺存,積累錄音、視頻5500多分鐘,照片1.5萬多張,成書或發表于各報刊的文字累計200萬字。他說,這些歷盡艱難的革命前輩、珍貴的紅色遺存,是中國革命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朵浪花。如果不去采訪挖掘,很快就會消失于鄉間大地,永遠無法挽回。因而,搶救口述紅色歷史成了他的深沉情結,殫精竭慮去踐行,無怨無悔來堅守。其中的苦與樂、得與失,只有心自知。一條路,一支筆,一腔血,一個夢,走在守護“紅色鄉愁”的路上,他永遠充滿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