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長 鐘臣彪
長汀是“紅旗不倒”的著名老區,在這塊紅土地上,有34個省定革命基點村和72個縣定革命基點村。為革命捐軀的在冊革命烈士達6657人,居全省之首。近年來,按照縣委縣政府總體布局,縣老促會掛鉤幫扶10個革命基點村,鄉村產業蓬勃發展,脫貧攻堅成效顯著,紅色旅游紅紅火火,鄉村振興建設卓有成效,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童坊鎮彭坊村,在蘇區時期稱為“紅光區”,當年因勞動婦女熱烈參加生產,受到中央蘇區機關報《紅色中華》(1934年3月3日第157期)的表彰,全村為革命犧牲的烈士達58名。干革命沖在前,鄉村振興建在前。彭坊村原黨支部書記彭慕銓介紹,村兩委以“六個一”引領生態旅游,大力推進“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振興建設。一是修繕一條千年古街,使古道、驛站、碼頭、街巷、民宅成為這個傳統村落的歷史見證。二是保護一座百年古橋——多福橋。三是開發一座秀美多姿的龍床寨。四是保護一棵南紫薇省級樹王——菩薩樹。五是保護一座千年古剎——廣福院。六是打響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刻紙龍燈。日前,彭坊村鄉村振興建設初現規模。在退休教師彭慕源組織下,講好“彭坊故事”,做好“非遺”傳承文章,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建設主題文化公園,闖出了一條生態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雙贏”的新路子。
地處汀江源頭的庵杰鄉涵前村,致力做好“水”文章,實施鄉村美工程,開展“房屋治理、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基礎建設、提升發展”等五項工程。做到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凈化、環境美化、管理強化,先后被評為“省級生態村”“省級新型住宅示范小區”“省農村垃圾治理示范村”“國家級生態村”。在建設美麗鄉村同時,實施“天下客家第一漂”項目,實現了建設“一個項目”(天下客家第一漂)、帶動“一個產業”(鄉村旅游業)的目標。現有9家農家樂、5家民宿,當地的“龍門三寶”(紅茶、綠筍、白蓮子)系列旅游產品供不應求,富裕了一方百姓。
南山鎮塘背村是1928年農歷10月“塘背暴動”的發生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黨和紅軍的領導下,總人口不到2000人的塘背村先后有130多位熱血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年輕生命,被譽為“石灰也粉不白”的紅色村莊。近年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縣老促會的掛鉤幫扶,塘背群眾大力發展“千畝丹桂、千畝羅漢松、千畝百香果、百畝水蜜桃、百畝黃花梨”等觀光農業和現代農業園,村民經濟收入大幅提高,
宣成鄉下畬村,是開國上將、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楊成武將軍的故鄉。2015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貧困人口96人。
為了實現貧困村脫貧,下畬村實施村干部和黨員產業帶富工程,積極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起97萬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站,每年能增收村財5.2萬元。把50畝集體山場建成林下經濟“三葉青”種植基地,成熟期后預計增加村財10.5萬元。下畬村大力實施偏遠自然村貧困戶造福工程異地搬遷工程,全村26個貧困戶中19戶實現了異地搬遷,住上了造福工程新房。同時,村里組建了3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河田雞養殖、珍珠雞、蜜蜂、中草藥等激勵性扶貧項目。其余4戶就業幫扶外出務工,一年有5個月外出務工收入,剩余1戶政策保障兜底。實現在家有勞力的21戶貧困戶發展生產全覆蓋,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5元。貧困戶楊良興通過養殖河田雞500羽,增加收入住上了新房,去年年收入9820元,還帶動了18戶貧困戶發展養雞。
河田鎮伯湖村,走出了新中國和人民軍隊醫療衛生事業的先驅——開國中將、“紅色華佗”傅連暲。在這里,脫貧攻堅蹄疾步穩,有聲有色。村黨支書原書記傅木清介紹,伯湖村以“河仁慈善基金會”精準幫扶為契機,主要通過“3+X”(即著力發展河田雞養殖、生態農業種植、油茶種植三大產業,易地搬遷、轉移就業、教育培訓、救助捐助等同步)的脫貧方式,著實加快貧困戶脫貧致富能力。新農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賴斌、傅橋等3名返鄉大學生創業的平臺,通過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做到場地、種苗、技術、施肥、綠色防控、保價回收“七統一”,引導20戶貧困戶每戶認種一畝。今年年產葡葡每畝約1000斤,每斤以8元保底價回收,每戶貧困戶增收約5500元,貧困戶黃順榮,種植檳榔芋5畝,為遠豐合作社管理檳榔芋150畝。還在北坑養殖河田雞,年純收入七、八萬元。如今,伯湖村34戶貧困戶家家脫貧,戶戶住新房。
河田鎮余地村是著名的革命基點村,被譽為“紅旗不倒的地方”,有30多位烈士和15名失散老紅軍、“五老”人員,是當年閩粵贛邊縱隊獨立第七團團部所在地。走進余地,只見滿山疊翠,新房幢幢,生機盎然。昔日余地的山是光頭山,水地流失嚴重。2008年,縣老促會組織該村8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到浙江安吉學習種竹,以一株10多元價格從安吉、古城梁坑調來竹苗,免費支持村民種竹,連續3年種竹300畝。開始沒經驗,毛竹成活率僅50%左右。老促會幫忙請來林業專家,解決技術問題及肥料保障,成活率明顯提高。2016年老促會組織余地15名干部群眾赴安吉取經,2017年又種竹200畝。10年來,全村種植毛竹達1500畝,不但保護了生態,美化了鄉村,而且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在縣老促會幫扶下,開國少將彭勝標將軍故里——古城鎮梁坑村緊緊圍繞“將軍故里、竹業新村、生態家園、美麗梁坑”的定位,致力打好竹業產業、林下經濟兩張牌。目前,梁坑被評為“市級竹業產業示范村”,全村有豐產示范竹林7000畝,高產林1400畝,并通過政府以獎代補等形式,投入150萬元建設了長135公里竹山便道,幫助部分竹農安裝了竹山噴溉系統。同時大力發展竹制品深加工,全村現有竹制品加工廠8家,可年加工毛竹100萬根,吸納勞動力140人就業。同時,梁坑村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姜黃、三葉青、黃花遠志等中草藥材600多畝,林下養蜂300多箱。村民丘榮生投資150萬元,建設占地約200平方米,集餐飲、住宿、休閑、娛樂于一體的農家樂——翠竹苑。建筑物以竹樓為主,餐飲以農家士菜為主,被授予省級“森林人家”。
南山鎮中復村是紅九軍團萬里長征“零公里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古村落”。近年來,中復村革命遺址得到較好保護,紅軍橋、紅軍街、觀壽公祠、超坊圍屋、紅屋區蘇抗日漫畫群舊址、松毛嶺戰斗烈士紀念碑等進行了修復。2017年,超坊圍屋、抗日漫畫群、紅軍橋、松毛嶺戰斗遺址被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在中復村拍攝了紅色電視連續劇《絕命后衛師》;舉辦了“重走長征路”活動,入選為全國“我心目中的長征紀念地”名單,成為全省唯一入選的紀念地。中復村賴二妹與鐘奮然凄美動人的紅色愛情故事,被福建省歌舞劇院編排為原創大型民族歌劇《松毛嶺之戀》,該劇被文化部列入“中國民族歌劇傳統發展工程”。松毛嶺紅色山莊坐落于中復村白葉洋自然村,占地250畝,集餐飲、住宿、培訓、休閑為一體。山莊將紅色文化、客家風情、現代農業巧妙結合,建設了白葉洋休閑區、松毛嶺戰斗體驗園,白葉洋農業生態體驗園,被國家旅游局評選為中國鄉村旅游金牌農家樂、省級十佳森林人家、省農業廳“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據統計,中復村日接待游客最多可達2000人次。如今,參觀體驗紅軍生活的游客和干部培訓絡繹不絕。據長征出發地講解員鐘鳴介紹,今年1至9月僅他接待講解的游客達17.46萬人次。
“紅軍入閩第一村”——四都鎮樓子壩村,至今還保留有紅四軍首次入閩時毛澤東、朱德入住的陳氏祠堂,毛澤覃烈士舊居,以及紅軍造幣廠、兵工廠、紅軍后方醫院等革命舊址。該村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發揮革命先輩敢于拼搏、團結奮斗的精神,發展鄉村經濟,建設美麗鄉村。林業、產業、竹產品加工、林下經濟等百業正興,生機勃勃,成為“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建設典型。
濯田鎮水口村、露潭村是1929年5月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紅旗越過汀江”所在地。今年1月,縣老促會幫助露潭打造紅色旅游項目,舉辦了原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劉祥文、原紅軍騎兵團首任團長劉云彪烈士故居掛牌暨“露潭人民革命斗爭史陳列館”啟動儀式。在水口紅軍古渡口遺址公園第一期工程的基礎上,水口、河東兩岸擬興建紅軍驛站、紅軍將士渡江雕塑、渡江紀念碑、渡口橋及紅四軍將士渡江史料陳列館。在遺址公園基礎上把轄區內何叔衡烈士紀念園、林接標將軍故居、張赤南烈士故居等聯接起來,打造以“紅旗越過汀江”古渡口舊址和梅逕村何叔衡烈士紀念園為核心的“紅旗躍過汀江”戰地遺址景區大旅游圖,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紅色旅游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