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啟源
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國民黨對蘇區實行瘋狂的軍事“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公布《封鎖匪區辦法》,狂叫“以三分軍事,七分政治之力量”,企圖摧毀中央蘇區。實行交通、物資兩封鎖,購買、屯積、運輸三限制的辦法,嚴禁各類物資向中央蘇區輸入。1933年,福建國民黨當局炮制出《閩省封鎖推進辦法》,劃定靠近蘇區的漳平、南靖、平和等28個縣為封鎖區,并設立汀江、閩江、漳江水道督察處及大埔、上杭、永定封鎖督察處。在河田、朋口、白沙、舊縣等處設檢查卡。對食鹽、火油(汽油、柴油、煤油、機油等)實行公賣,由公賣委員會采購供應。同時設立“五家連坐法”,5家中如有一家將食鹽或火油送蘇區,另4家,同以“甘心赤化”論罪。凡積存食鹽或火油10斤以上賣于別人者嚴辦或槍決。
由于國民黨當局對中央蘇區進行嚴密的經濟封鎖,造成閩西蘇區所需要的食鹽、洋油、布匹、藥品等工業品奇缺,物價昂貴,西藥及印刷材料更加難以買到。而閩西蘇區生產的糧食、鎢砂、土紙、煙葉、木材、茶葉、茶油等土特產品無法輸出,閩西出現嚴重的“剪刀差”現象,極大地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并引起社會恐慌。敵人的經濟封鎖嚴重制約閩西蘇區經濟發展和反“圍剿”斗爭的進行。
1933年1月中旬,劉少奇到長汀檢查指導工作,針對閩西蘇區嚴峻的經濟、政治形勢,著手部署反經濟封鎖斗爭工作,直到1934年9月30日出發長征,他組織領導閩西蘇區人民與敵人開展艱難困苦、充滿危險的反經濟封鎖斗爭,取得重大成績,為閩西蘇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軍隊建設作出特殊貢獻。
汀州是閩西蘇區的中心城市,臨時中央政府在此建立較為完備的對外貿易網絡。1932年設立省、市糧食調劑局。1933年設立對外貿易局,各縣設立對外貿易分局,重要的交通口岸設立采辦處,同時,建立中華紙業公司、中華貿易公司、中華商業公司汀州分公司等一批公營貿易機構。依托以上對外貿易網絡機構,劉少奇組織發動閩西干部群眾大力開展赤白商品貿易,有效地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滿足軍需民用物資的供給。
省、市、區糧食調劑局通過收購、儲存、調劑糧食、組織出口等辦法,把多余的糧食有計劃地組織出口,賣得高價,不受奸商中間盤剝,并從白區換回食鹽、布匹、煤油、藥材等生產必須品。特別是古城區糧食調劑分局,為過往部隊、地方干部、紅軍家屬的糧食和工業品供應提供強力支撐。
中華紙業公司把購來的土紙,一部分賣給印刷廠,其余通過突破國民黨的封鎖線,外運到廣東潮汕一帶銷售,年銷量達8570擔,該公司銷售土紙盈利成為汀州重要的財政收入來源。
中華貿易公司從根據地收購茶葉、煙葉、香菇、木材、藥材、樟腦油等土特產,運往白區銷售,又從白區購回大量的西藥、布匹、煤油、食鹽、印刷材料、手電筒等緊缺物資,銷往根據地各縣,供軍需民用。
中華商業公司汀州分公司主要派員到白區采購灰氣氧(造子彈的原料)、印刷油、金雞納霜、阿斯匹林、奎寧、碘酒、布匹、食鹽、火柴、海味等物品,供蘇區各軍隊和黨政機關使用。省對外貿易局和市、縣分局通過嚴格控制現金出口、簡化出境護照手續、減半征收進出口稅收等辦法,加快促進進出口商品的流通。通過打通白區商人的關系,把蘇區大宗的土特產出口到白區,同時進口蘇區急需的食鹽、煤油、西藥、棉花、棉布、印刷油墨、電話電報材料、手電筒、電池等。
除充分利用以上各對外貿易機構開展赤白貿易外,劉少奇還注重發揮汀江航運發達的優勢,積極組織開展水路運輸貿易。1933年1月,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發出指示,要求各級工會開辟水陸交通紅色運輸線,以溝通蘇區物資,活躍城鄉經濟。之后,他多次組織福建省木船工會、汀河木船工會的工人到上杭、廣東等地秘密購買食鹽,航運回汀州,從而較好地緩解了軍隊和蘇區群眾迫切的用鹽需要。
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滿足革命戰爭后勤供給和蘇區人民生產生活需要,劉少奇號召閩西蘇區廣大工人“用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革命戰爭加緊生產緊缺的軍需民用物品。一方面,通過開展合作社運動,大力發展手工業生產。汀州市的手工業在上級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快速發展。至1933年初,已建立鐵器、染布、硝鹽、樟腦、竹器、雨傘、紙業等50多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達5000余人。各手工業合作社積極響應劉少奇為革命戰爭而努力生產的號召,紛紛組織生產突擊隊,開展勞動競賽,加快生產手工產品。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有效促進了市場的繁榮與穩定,滿足了軍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組織發動公營工業加緊生產軍需民用工業品。主要有:紅軍被服廠生產軍衣、軍帽、綁腿、被單、子彈袋、干糧袋等。
中華織布廠月生產約18000多匹布。紅軍斗笠廠年產斗笠26萬頂以上,保證了紅軍戰略轉移時每個指戰員都有一頂斗笠。
汀州彈棉廠日彈棉花4000多斤,棉被30多床,全部供給紅軍被服廠和紅軍醫院。四都兵工廠主要生產子彈、三刃刺刀、槍托、毛瑟槍、馬尾手榴彈、地雷等。全廠工人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自找自制材料。用土硝、水、棉花混合加工彈藥,用銅和錫加工子彈頭,用銅片或銅錢加工子彈殼,用雄精、白藥、蛋白混合制成粘劑。
此外,為了解決蘇區軍民食鹽長期難以滿足供應的突出問題,劉少奇組織發動閩西工人農民興起熬硝鹽的運動,工農群眾熬硝鹽的積極性非常高,各縣、區、鄉紛紛成立熬硝鹽廠,僅汀州城就建立6個硝鹽廠,日產硝鹽20多斤。群眾性的熬硝鹽運動,較好地緩解了閩西軍民食鹽供應緊張的狀況。
為籌措反“圍剿”革命戰爭經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分別于1932年6月、10月兩次發行公債,期限為半年,年利率10%。該公債發行后,劉少奇指示福建各級工會組織動員工人購買公債,支援革命戰爭需要。在這場認購活動中,閩西蘇區人民革命覺悟高,表現突出,至1933年2月22日,長汀、上杭、寧化、新泉等12個縣共購買公債19.7803萬元,汀州工人在購買公債中獲優勝獎。在大力推行認購工作的同時,劉少奇又進一步號召蘇區工人“退回政府公債票”,支援紅軍戰費需要。中國店員手工藝工會首先響應號召,提出“獻出公債票還國家,不要政府還本利”。至3月底,中央蘇區工人共退還公債票金額89.57萬余元,為軍隊籌備軍餉貢獻力量。
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又一次向社會發行經濟建設公債,共300萬元,用于發展蘇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和充實戰爭財力。劉少奇立即響應中央政府號召,通過全總蘇區中央執行局提出8月份認購公債的任務:“每個城市工人及國家企業工人至少拿出半個月的工資購買公債,農村會員盡量準備谷子購買公債”。與此同時,8月4日,福建省蘇第四次執委擴大會議決定:“在閩西推銷經濟建設公債43.5萬元,并在秋收期間最大限度地完成”。此后,閩西掀起認購經濟公債的熱潮,閩西蘇區共計認購90萬元,其中上杭才溪和長汀紅坊成績最大,才溪8個鄉2180戶8782人,承銷公債13600元,為發展蘇區經濟,充實戰爭經費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