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是各民族同胞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集體創作的,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它見證著人類社會的興衰,傳遞著人類最真實的情感,寄托著各民族最美好的期望。它從不矯揉造作,總是以一種質樸的姿態,靜靜地完成著屬于它的使命。
關鍵詞:中國民族民間舞 創作 表達方式 原生形態
談到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舞臺化創作,就必然離不開原生形態的民間舞。它是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根基,為整個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發展輸送著成長的養分。在這里,我們談論原生形態民間舞,不應僅指“學院派”中所謂的“原生形態民間舞”,而應著眼于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民間舞蹈。同時,原生形態民間舞,也不應只是某一個民間藝人或某一個藝術流派的民間舞蹈形態,它應是那些自然形成、自然發展,或正走向衰落,或已經消失的,在人民群眾中自然繁衍與發展的一種舞蹈形態。此外,提及原生形態的民間舞,不只是因為它是舞臺化創作的源泉,原生形態民間舞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民間舞創作過程的依據。我們在民間舞創作中,也應當學習與研究這個過程。
中國民族民間舞之所以可以在歷經千百年后依舊得以延續,這離不開其具備的功能性,它們有些具有傳遞情感的功能,有些負責發揮教育功能。有一點值得注意,它們在行使這些功能時,往往都不是直白的,而是或借助一些形式,或隱藏于動態規律之中,抑或是利用一些有意義的行為。
舉例來說,蒙古族生活在幅員遼闊的大草原上,“游牧”是這個民族最主要的生產方式,因此,草場的品質直接決定著他們能否維持生計。在社會受工業化影響以前,他們基本靠天吃飯,即便是今天,生活在草原深處的草原部落,依舊在延續這樣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他們的舞蹈中,不乏一些歌頌藍天白云、草地河流、牛羊駿馬的題材,但是,“歌頌”往往并不是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而諸如祈求家庭或民族的安康往往才是其內在的表達。另外,蒙古草原地域遼闊,加之他們生產方式的限制,這個民族多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散落在大草原的不同區域,常常會出現相距上百公里才能看見一戶家庭的情況。所以,蒙古族除了是一個粗獷豪邁的民族,他們也是一個孤獨的民族。這一點我們從悠揚卻帶著憂傷的馬頭琴聲中,瀟灑卻綿長的舞蹈形態中,皆可窺見。
藏民族生活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與蒙古族不同,他們多為聚居。歷來他們都有著嚴格的社會結構與等級制度,農奴制曾統治和影響這個民族多年,當時百姓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下敢怒不敢言。此外,受高原環境、氣候以及宗教等因素影響,就形成了藏族舞蹈“弓背屈膝”的形態特征。同時,藏民族也是一個團結的民族,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他們的“鍋莊舞”中看到,舞蹈本身動態較為簡單,節奏也比較舒緩沉穩,它不僅僅是個美麗的、在節慶聚會上跳的舞蹈,它最主要的還是一個表現人們團結并教育人們團結的舞。一個“圓圈”的形式涵蓋了所有想說的語言,不矯揉、不造作、不淺顯,不得不說,老百姓的智慧是強大的。
朝鮮族在歷史上是個飽受戰亂的民族,長期的戰亂使得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由此,人民把由戰爭帶來的哀怨、頑強、隱忍與抗爭,都融入他們的舞蹈之中,從而產生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朝鮮族舞蹈的形態。但是,談及舞蹈創作,我們卻很少看到他們有直白表現戰爭的舞蹈,而是把那些堅韌的特質都化為舞蹈動態里的呼吸方式及各種獨特的節奏型。即便是農樂舞中一些類似于象帽舞、手拍舞以及假面舞這樣節奏明朗、跳躍的舞蹈,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堅韌的品質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漢族民間舞蹈可謂種類繁多,色彩各異。安徽地區的花鼓燈、山東地區的膠州秧歌、海陽秧歌、鼓子秧歌、東北秧歌、云南花燈等同屬漢族民間舞。漢民族在歷史上飽受封建禮教侵蝕,這一點在舞蹈中也不難發現。早期的安徽花鼓燈多由男性表演,連女性的角色也由男性反串。由此可見,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程度,連通過舞蹈這一自由表達情感的方式的權利都被剝奪,可見當時女性在生活上承受了多大的壓迫和桎梏。但“反串”的舞蹈形態,也暗指了“女權主義”萌芽的出現,很多女性的思緒與情感通過“反串”這一形式直接表達,例如安徽花鼓燈多有半腳掌上完成的動態,俗稱“掛墊子”,這是對女性裹小腳的模擬,是女性哀怨生活的集中表現。膠州秧歌里的丁字碾步、嫚扭步等動態除了展現女性曼妙的身姿,其實這種帶著拘束感的步伐同樣也展現著女性在封建制度下的煎熬。總之,人們通過這樣半隱半就的方式,將心中的情緒通過舞蹈本體進行傳遞,而不是一味描述悲苦事件或直白敘事,實可謂是老百姓的智慧。
如今,在我們的民間舞舞臺創作中卻很少能夠見到這樣的智慧,許多節目往往喜歡“就事論事”,在一個舞蹈作品中將整個事件發展的來龍去脈闡述得一清二楚,但卻忽略了舞蹈長于抒情而拙于敘事的特性。民間舞的獨特性應當是體現在其動態及形式本身的,講故事不是民間舞的優勢,用那些有意味的動態及形式去傳遞抽象情感才是民間舞創作更準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胡金含.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動作變形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
[2]王藝霏.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認知與體驗課[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8.
(作者簡介:馬佳宏,男,碩士研究生,浙江音樂學院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與教學研究)(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