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界通常將鴉片戰爭爆發的時期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開端,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音樂史學創始于20世紀初。在我國,音樂歷史的觀念是隨著音樂史研究的不斷深入而發生不斷的變化,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所特有的歷史觀念,但也存在著歷史局限性。隨著社會的變遷,20世紀的中國音樂得到了飛速發展,對這一時期中國近、當代音樂史的著述研究也應運而生。本世紀以來,中國近現代、當代音樂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從事音樂史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研究方法比較先進,研究成果比較可觀,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文獻。筆者從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角度、研究范圍幾方面梳理20世紀中國音樂史,以期能吸取經驗、發現問題,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樹立明確的目標。
關鍵詞:20世紀中國音樂史 史學研究 發展現狀
音樂源于生活,根植于社會,每個時期的音樂思想都受到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中國音樂史也不例外,受社會歷史變遷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由于涉及的論文太多,筆者僅搜集、查閱相關論著,以時間脈絡為主,將這一部分中國音樂史研究分為20世紀初期、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期以及21世紀四個時期,來分別論述中國近現代、當代音樂史學研究發展的情況。
一、20世紀初期
學堂樂歌活動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發展的真正開端,也是當時新學界所關注的一個文化熱點。梁啟超作為近代音樂史研究的先行者,在《飲冰室詩話》中記敘了學堂樂歌的早期發展現狀,這是最早對中國近代音樂史有記錄的著作。
1936年問世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史》①中由李樹化撰寫的“音樂”部分是較全面地概括中國近現代音樂早期發展史實的著作,此文以 19世紀以來歐洲“國民樂派”的興起為參照,對中國固有音樂的構成要素、一向留存著的音樂、固有的樂器和音樂技巧、現代中國音樂的傾向和發端、新音樂事業的進展過程、中國現代音樂作者及作品、作歌及譯歌和演奏會教育機關樂器店等方面作了相應的闡述,且對自“近代西洋音樂到中國”以來至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現代音樂”進展過程進行述評。這是早期概述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著作,也標志著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的學科初步創建。
二、20世紀中期
上世紀40年代初,學術界開始研究新音樂運動史,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開設了“新音樂運動史”的課程。這一時期雖然并未形成完整的史稿論著,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開始基本的史料匯集,如呂驥所編《新音樂運動論文集》,其中收錄1936—1948年間有關新音樂運動的文章,也因此成為新音樂運動重要的史料依據。與此同時,1958年開始了較有規模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工作。
作為學科的啟動標志,在這一時期,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分別成立了兩個史稿編寫組,并提出“我們自己的革命音樂史”與“真正的人民音樂史”的口號,先后完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綱要》兩部史稿,同時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輯還油印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參考資料》,其中包含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主要音樂史料,這也宣告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作為中國音樂史學一個獨立門類的新學科已經誕生。這些研究成果為后人研究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這些論著中的部分史學問題也成為此后學科反思的對象。
三、20世紀末期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停滯階段,也使得當時留下的音樂史料有所缺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多元音樂文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對音樂史的認識發生了變化。1981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術討論會”給歷盡坎坷曲折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帶來了生機。尤其是汪毓和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較為系統地展示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展歷程,作為適用于高等音樂院校的專業課教材,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論著。隨后這部教材多次再版,影響了中國幾代音樂學子,推動了學科的迅速發展。
這一時期,各具特色的近、當代音樂史陸續出版。其中,陳聆群編撰、主講的《中國近代音樂簡史》錄像教材,是初次以聲像直觀的方式闡述中國近代音樂史;孫繼南、周柱銓主編的《中國音樂通史簡編》,②是我國音樂史學界將古代史、近現代史及當代史貫通記敘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等。李煥之主編的《當代中國音樂》視野開闊,③史料豐富,是迄今為止同類著作之篇幅最大者,全面介紹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近半個世紀中國音樂的發展現狀。梁茂春在《中國當代音樂》④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同歷史時期的音樂創作做了分門別類的敘述,分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上世紀80年代末期梳理了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概況,并結合每個時期的經驗和教訓總結未來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趨勢。
四、21世紀初
進入21世紀,隨著音樂史學界的隊伍不斷壯大,研究學者逐漸增多,“重寫音樂史”等新思潮應運而生,對20世紀音樂的研究出現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聲音。
與以往的近現代音樂史不同,夏滟洲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中以通史的形式,⑤將視野放寬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的音樂現象,承前啟后的寫作方式體現了對傳統音樂的尊重以及對當代音樂的重視。居其宏在《新中國音樂史》⑥中主要記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到2000年以來的中國專業音樂文化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對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的音樂文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深入論述與研究。
隨后,居其宏又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間的音樂文化發展推出了另一本著作《共和國音樂史》,⑦該書的性質是一本當代音樂史教科書,沿襲了以音樂實數之宏觀語境的階段性為其分期原則與結構原則(即所謂“政治分期法”)。記敘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2008年我國音樂藝術各領域的發展史,將60年來的各個歷史階段、各個專業領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歷史經驗按照歷史遞進順序忠實記錄下來。
《音樂史學研究與音樂史學批評》是汪毓和的論文選集,⑧根據我國音樂事業的迅速發展和深入提高,由此促使音樂創作的風格演變、人們對藝術思考廣度和深度的變化,以及群眾音樂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出現值得關注的新問題和新現象。作者從史學研究及史學評論、專題性史學考察、音樂家評論、其他音樂評論四個方面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尤其針對音樂評論以及對音樂家研究這兩個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認識與見解。劉再生的《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與汪毓和等人所著的近代史有所不同,⑨他沒有根據政治因素的影響,而是嚴格按照歷史紀年撰寫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音樂史,保持了時間的連續性,這在以往的史著中并不多見。
通過對上述四個階段所產生的文獻進行梳理后發現,20世紀中國音樂史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對20世紀音樂的時間劃分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見解,且與政治緊密相關,脫離了音樂史的時間連續性。第二,上述文獻著述中存在重文獻理論、輕音樂實踐的現狀。現代中國音樂史著述中沒有脫離“從書本到書本,從文字到文字”的局限,依舊是從古代史書文獻中尋找音樂材料,再加以考證,從而梳理音樂史的發展痕跡。第三,重漢族音樂,輕少數民族音樂的現狀。在上述所有的近當代音樂史論著中均以漢族音樂的發展脈絡為主,所謂的“中國音樂史”其實就是“漢族音樂史”,甚少涉及少數民族音樂。第四,研究方法較為單一,還是以使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理論方法為主。這一時期的研究方法雖然吸收了西方進化論的觀點和比較音樂學的研究方法,但并沒有很好地運用。第五,紀實性篇幅較多,研究性內容較少。文獻中多是對歷史事件的詳盡記錄,而對該時期的音樂形態研究類內容較少。
注釋:
①李樹化:《中國近現代藝術史》,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版。
②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李煥之:《當代中國音樂》,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
④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⑤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
⑥居其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⑦居其宏:《共和國音樂史》,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年版。
⑧汪毓和:《音樂史學研究與音樂史學批評》,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年版。
⑨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人民音樂出版
社,2009年版。
參考文獻:
[1]陳聆群.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研究在20世紀[J].音樂藝術,1999(03).
[2]居其宏.中國近現代當代音樂史研究的多元史觀與普適性原則[J].音樂藝術,2014(03).
[3]居其宏.中國近現代當代音樂史研究的多元歷史觀[J].音樂藝術,2014(02).
[4]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5]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煥之.當代中國音樂[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
[7]梁茂春.中國當代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8]夏滟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9]居其宏.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于曉菲,女,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2016級博士研究生在讀,青島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