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艷 惠培林 馬薇 周蕾 陳文娟 王金鳳 陳雪萍 郭斌 范杰 楊軍 謝宇平
(1 甘肅省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蘭州,730000; 2 甘肅省人民醫院病案室,蘭州,730000; 3 甘肅中醫藥大學,蘭州,7300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一種睡眠時上氣道反復塌陷、阻塞引起呼吸暫停和低通氣,進而導致頻繁發生低氧血癥、胸腔內壓力顯著波動以及睡眠結構紊亂、交感神經活動增加,長期如此可致多系統及器官功能受損。臨床中主訴有打鼾、頭昏、胸悶、氣短、日間思睡、記憶力減退、情緒障礙等,長期睡眠呼吸暫停伴反復血氧下降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甚至會導致猝死。
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為國際上OSA治療指南中的推薦治療方案,可以通過糾正患者夜間缺氧治療OSA。臨床觀察發現CPAP可以改善患者夜間缺氧,但對于缺氧導致的繼發性紅細胞增多并沒有降低紅細胞的作用。血細胞分離單采可以針對性地去除紅細胞,快速降低紅細胞比容及紅細胞數量,糾正患者血液高黏狀態,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可以降低中重度OSA患者猝死的風險。本研究通過分析比較快速降低高血紅蛋白配合CPAP與單純采用CPAP治療中重度OSA的療效,探討快速降低高血紅蛋白法在中重度OSA患者治療中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甘肅省人民醫院睡眠醫學中心收治的血紅蛋白濃度高于正常值的,明確診斷為中重度OSA的患者95例,其中51例給予CPAP聯合血細胞分離單采治療快速降低血紅蛋白作為觀察組,另外44例給予單純CPAP治療作為對照組。

表1 2組患者基本信息數據
注:對照組與觀察組比較,*??P<0.05,上表中P值均>0.05,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年齡、BMI和頸圍分布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所選中重度OSA診斷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診治指南》(2011年修定版),即每夜至少7 h睡眠過程中,平均每小時睡眠中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發作次數按以下要求分類。其中15≤AHI<30次/h劃分為中度OSA;AHI≥30次/h劃分為重度OSA。
1.3 排除標準 1)其他類型的睡眠障礙(如周期性嗜睡、發作性睡病等);2)其他系統疾病(如高血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腎衰,肝性腦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等);3)排除導致上氣道阻塞的各種病理因素;4)排除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和其他造血系統疾病。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先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1)受試者的基本信息;2)OSA患者的臨床評價;3)ESS(Epworyhsleep score)評分;4)患者頭昏、胸悶、發紺癥狀。所有研究對象均在睡眠實驗室行多導睡眠呼吸監測(PSG)(Alice5,美國)(night:22:00-6:00):并參照2012年《美國睡眠醫學會睡眠及其相關事件判讀手冊:規則、術語和判讀規則》進行人工分圖。
使用四川南格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NGL XCF 3000血液成分分離機,及配套耗材由專人進行紅細胞分離采集,快速降低血紅蛋白。經無創呼吸機正規壓力滴定后給予2組患者CPAP治療。
1.5 觀察指標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治療1周后再次填寫調查問卷并復查PSG及血氣分析,同時研究對象讀取所佩戴呼吸機SD卡,24周后隨訪復查。
2.1 呼吸事件指數與血紅蛋白濃度相關性(AHI與HGB) 經統計顯示AHI與HGB無顯著相關關系(r=0.08;P=0.42,P>0.05)。見圖1。

圖1 AHI與HGB的相關性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濃度改變情況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1周后血紅蛋白的濃度顯著降低(P<0.05),24周后血紅蛋白仍然在較低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后血紅蛋白濃度沒有變化(P>0.05),24周后血紅蛋白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濃度變化情況
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與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進行血細胞分離單采快速降低血紅蛋白)1周及24周后,呼吸事件指數(AHI)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最長呼吸暫停時間和白天嗜睡程度(ESS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夜間最低血氧飽和度和血氣氧分壓均得到提升(P<0.05);對照組僅表現為ESS評分顯著下降(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呼吸事件指數(AHI)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最長呼吸暫停時間和白天嗜睡程度(ESS評分)均顯著下降(P<0.05);夜間最低血氧飽和度和血氣氧分壓均得到提升(P<0.05)。見表3。
治療前后頭昏、胸悶、發紺癥狀變化有統計學意義(P<0.01),組間多重比較發現:治療1周后癥狀變化有意義,治療后24周與治療后1周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見表4。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客觀指標變化情況
注: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癥狀變化情況(例)
本研究中男性患者占多數,因為臨床中男性OSA患病率遠遠高于女性。1993年,Young報道男女性的患病率比例為(2~3)∶1,香港大學在1998—2000年調查發現:香港中年女性OSA的患病率是2.1%,男性的患病率是4.15%。Redline指出,AHI>15次/h的女性患者同時伴有相關癥狀的發生率僅是男性患者的一半,導致打鼾、思睡等相關癥狀就診的人群多為男性。通常認為OSA病情與患者體內性激素水平有關[1],雄激素能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疾患,而孕激素則相反,以致OSA多見于成年男性。另有研究表明,女性OSA患者較男性有更強的覺醒反應,較強的覺醒反應可縮短睡眠中呼吸暫停的時間[2]。統計在我中心就診的患者發現:男性OSA患病率為81%,男性OSA患者合并血紅蛋白升高的患病率為15%,因此本研究對象中男性患者占多數符合客觀情況。
文獻記載OSA患者血紅蛋白與呼吸事件指數正相關[3],但本研究中,血紅蛋白的濃度與呼吸事件指數之間并不是直線相關關系。有研究證明高原OSA患者夜間睡眠時的低氧血癥較平原OSA更嚴重[4]。由于甘肅省的地域特殊性,屬于亞高原和高原過度地帶,氧含量較低海拔地區低。患者血紅蛋白升高除了與疾病所致缺氧有關外,還可能與高原缺氧有關,不同海拔高度的患者在受到疾病缺氧的同時,還受到不同海拔高度的影響導致血紅蛋白升高程度不同,因此與呼吸事件的指數并不呈直線相關關系。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經過短期(1周)的治療后,患者血紅蛋白快速降低至<175 g/L,AHI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最長呼吸暫停時間和白天嗜睡程度均顯著下降(P<0.05);夜間最低血氧飽和度和血氣氧分壓均得到提升(P<0.05);頭昏、胸悶、發紺癥狀也明顯改善。
考慮到紅細胞代謝周期平均為120 d,所有患者24周后隨訪發現,單純給予CPAP治療或/和手術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睡眠打鼾,卻不能降低血紅蛋白水平,部分血紅蛋白濃度過高的患者后期仍有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就診于相應科室的例子。而通過血細胞分離單采治療后快速降低血紅蛋白,患者血紅蛋白濃度在短期(1周)內即可下降至<175 g/L,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猝死的風險同時下降,且患者頭昏、胸悶、乏力癥狀也明顯改善;且長期觀察(24周隨訪)發現患者在堅持長期佩戴呼吸機治療后血紅蛋白并無再次升高。治療效果穩定,因此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但部分OSA患者由于對OSA疾病缺乏認識,常因為胸悶、氣短、頭暈等,誤以為是冠心病、腦梗死、肺部疾病等就診于心內科、神經內科、呼吸科等科室,導致統計數據有失偏頗。且本次研究樣本量小,雖然明確了降低高血紅蛋白在治療中重度OSA中的作用,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