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鈺
摘要:《十二生肖》是作曲家姚恒璐根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創作出的鋼琴組曲,每首樂曲在主題動機與節奏節拍上都盡顯特色,力求刻畫出動物習性特點。本文希望通過對十二首樂曲中的《寅虎》進行分析,力求探索出這首樂曲在主題動機和節奏節拍上的特點。
關鍵詞:《十二生肖》? ?《寅虎》? ?主題動機? ?節奏節拍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05-02
作曲家姚恒璐,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英國利茲大學作曲專業音樂碩士學位、199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英國留學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第一弦樂四重奏》《鏡像與透視》《音樂會小品》《五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吟》為簫、小鐘琴與大提琴;《原始的音跡》鋼琴獨奏;第一交響曲 《升華》《打擊樂五重奏》;《七重奏》為長笛、單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鋼琴而作。1995年回國后任教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從事作曲和音樂分析的教學工作。在這期間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論文與著作,填補了國內分析專業的空白,其中《20 世紀作曲技法分析》《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成為許多院校的專業知識課本。同時他的創作從未間斷過:《陽關三疊》為大提琴與鋼琴而作,《雙磬》為兩架鋼琴而作,《追憶》為獨奏大提琴與7位演奏者而作,《六重奏——“山曲” 》為長笛、單簧管、鋼琴、打擊樂、中提琴與大提琴而作;《琴韻拾遺》鋼琴組曲等。
十二生肖中的虎位居生肖中的第三位,在十二地支配屬“寅”。相傳在遠古時候,生肖里面只有獅子,沒有老虎,但玉皇大帝不滿意獅子,想用其他動物將它代替,于是就想到了殿前的虎衛士。為平定地上飛禽走獸所帶來的災難,玉皇大帝派老虎下凡,并與它約定,每勝出一次就記一次功。來到人間后,老虎分別戰勝了獅子、熊、馬三種最厲害的動物,回到天上玉皇大帝在老虎的額頭前劃了三條橫線以表功績。后來東海龜怪作惡人間,老虎又來到了人間,咬死了龜怪。于是玉皇大帝又在它的額前添了一豎,醒目的“王”字就印在了老虎的額前,從此,老虎成了百獸之王,也代替了獅子成為了十二生肖之一。在當今社會還有虎符等鎮邪之物,也有虎頭帽,穿虎頭鞋等。
姚恒璐的這部作品《十二生肖》,借助于生肖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人心中的心理沉淀,融合各類現代作曲技法,將中國出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十二首樂曲以十二個半音來布局調性,調性主音的設計正好對應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十二音律制設計,其律制所對應的具體音名從#F到F的順序安排。《寅虎》,調性建立在bA上,曲式結構為平行的三段體的結構:
A段由相對弱的力度開始,逐漸增強,與主題動機的逐漸擴大形成統一。隨后高聲部與低聲部密集的五連音快速跑動,如虎在襲擊時的速度,兩者的結合形成強烈的對比,極具張力,且始終貫穿全曲。第一、二小節所構成的旋律片段通過兩次稍作變化的模進,調性布局從bA-bE-bA-D-bA在不斷變化的調性色彩中,最終確立了bA的調中心強化主題,在音響上加深了聽眾的印象。第10、11、12小節,作曲家用了大量的重音記號來強化和弦,讓力度持續的往上推。第13小節中,高低聲部相互形成倒影形式。這樣的和弦進行與倒影組合,連續出現三次,不斷推進音樂發展的同時,又使材料之間得以連貫,樂思得以延伸。
B段整體速度較快,前半段在快速的旋律線中,高低聲部形成倒影對位,力度的由弱到強,表現了虎急促的行進、迅猛的動作。在這大段的旋律中,高低聲部分別形成了由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兩個不同的八音組(見譜例1),這兩組八音組隨著各自聲部的發展不斷的重復,如虎一直不停地急速的奔跑。
后半段以純四度、(大小)三度、純(減)五度為核心音程構成。不管是橫向上的旋律,還是縱向上的和聲,這些音程不斷的出現并進行自由組合(如譜例2)。
上譜例中,高聲部中每兩個音為一組,連續的三度下行后,停在了由大三度與純四度構建的和弦上,也預示著核心音程組成的和弦的大量出現。低聲部中的七音組,也是由核心音程組成。所以整個后半段就是由這些核心音程構成樂思來組成的材料。
C段是這一部分是對A段材料的延伸,將其內容進行擴大。第44小節中的高低聲部,分別奏出A的主題動機,相互進行模仿。在A段中由前兩個小節構成的旋律片段,作曲家在C段中,在保持原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不斷的進行擴充,形成了四小節的內容,也是同樣進行模進。58-65小節,每一小節都將主題動機重復一次,不斷地移位進行變化,強化動機材料,最后在輝煌的音響中結束全曲。
整首作品為表現虎威猛的形象,無論是主題動機還是節奏節拍上都是精心設計的,為的就是通過“寫意”的手法,突出音樂的描繪性與形象性。主題動機與節奏節拍在作品中主要的特點有:
主題在發展時主要采用兩種手法,一種是原型變形,另外一種則是在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擴充。
主題的原型變形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之一。A段中兩小節主題第一次出現后,通過變形以刻畫虎的形象,強化音響。這里的變形指在原材料動機的基礎上,在基本節奏型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模進移位的手法,來獲取新的發展動力。
原材料的擴充手法正是C段對A段中的這兩小節主題的擴充。首先是在44小節中將第1小節動機在高低聲部分別奏出。A段中第一小節中的低聲部五連音在這里便延續到45小節中,擴大為六連音,且添加了新的附點節奏型材料,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46-47小節是A段中原材料的延續。整個將A段中的兩小節主題材料擴大為四小節,且在接下來的旋律發展中也進行著模進。可以看出在材料擴充的手法中,作曲家通過對一些動機的重復再現與增加新的元素來擴充材料,在鞏固原材料的同時,也使樂曲更加的靈活,音響上更加具有新意。
為全面表現出虎的性格特征,每一段都采用不同的節拍與節奏,B段還大量的運用了節奏重音。在《寅虎》這篇作品中,重音主要有力度重音和緩和重音。
力度重音是最典型也是最常見的重音。指的是在某一位置或時值上出現強音記號或其他力度符號。B段中的第二樂句多為和弦構成,在和弦上方所標記的力度符號與節拍重音基本一致,更好地表現虎所代表的力量。
緩急重音,又叫長音重音。在節奏的運動中,人們通常來根據時值的長短來辨別運動特征,而往往時值長的音比時值段短的音更加具有重音效果。第32小節起延音線的出現,延長了和弦原有的時值,打破了原有的節拍模式,與節拍之間的對立關系,推動著音樂的發展。同時使聽眾難以分辨原有的節拍規律,給聽眾帶來新鮮感,也讓他們更加具有探索的欲望。
姚恒璐《十二生肖》這部作品中的《寅虎》,是十二首作品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樂曲。主題的呈現生動形象,發展手法多樣,節奏節拍上也是根據虎的性格進行細致的刻畫。整首作品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虎威風凜凜的形象以及不同面的生活狀態。
參考文獻:
[1]董海瑩.中西結合,協韻暢翔——姚恒璐教授創作的鋼琴組曲《十二生肖》解析與感悟[J].中國音樂,2015,(04).
[2]張巍.論節奏結構的重音[J].音樂藝術,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