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摘要: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是其十二首抒情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向彼得堡告別》的第九首,創作于1840年,由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鮑里斯·克利斯多夫演唱,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是在格林卡聲樂作品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由莫斯科鋼琴家基辛演奏。本文主要從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與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的對比與呼應研究起創作方面的特點,從聲樂和鋼琴藝術表現方面研究其聲樂演唱與鋼琴演奏方面的特點。
關鍵詞:格林卡? ?巴拉基列夫? ?聲樂藝術? ?鋼琴藝術? ?《云雀》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09-03
一、聲樂與鋼琴作品《云雀》
(一)格林卡與他的聲樂作品《云雀》
格林卡(Gelinka,Michail lvanovith Glinka,1804-1857),俄國著名作曲家,其創作風格淳樸簡單,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俄羅斯音樂清新的氣息。1840年,格林卡創作出十二首抒情歌曲組成的聲樂套曲《向彼得堡告別》,將多種聲樂體裁融入到這部聲樂套曲中,刻畫出多種音樂形象。因此,格林卡《向彼得堡告別》被稱為“格林卡時代俄國抒情歌曲的百科全書”。
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是這部套曲中的第九首,由他的摯友庫科爾尼亞作詞,帶有俄羅斯民歌風味,由保加利亞男低音歌唱家鮑里斯·克利斯多夫(Boris Christoff)演唱。
(二)巴拉基列夫與他的鋼琴作品《云雀》
巴拉基列夫(Balakirev,Mily (Alekseyevich),1837.1.2-1910.5.29),俄國作曲家,“強力集團”領袖人物。與俄羅斯作曲家格林卡相同的是,他創作的音樂也常采用民間音樂主題,但與格林卡比較而言,他的音樂創作更加絢麗且富有想象力,因此極大地推動了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展。巴拉基列夫根據其對格林卡音樂的了解和繼承以及對其作品的深切感悟,用獨特的創作手法對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進行改編,創作了同名鋼琴作品《云雀》,用鋼琴的音色表現云雀的叫聲,賦予了《云雀》新的生命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由莫斯科的鋼琴家基辛(Evgeny Kissin)演奏。
二、聲樂作品《云雀》主題與鋼琴作品《云雀》的對比與呼應
(一)單主題聲樂作品與變奏主題鋼琴曲的對比發展
從主題結構上來說,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采用的是多段并列曲式結構,全曲主要結構由A、B、C三個樂段構成,從屬結構由引子、間奏、尾聲三個部分組成,從屬結構間奏和尾聲為相同的旋律,與引子部分相呼應,調性為e小調。
巴拉基列夫的鋼琴作品《云雀》采用的是變奏曲式,全曲分為主題和三個變奏部分,取消了聲樂作品中的從屬結構部分,將這部分的旋律材料直接融入到主題旋律中。主題部分結構為三句類一段曲式結構,a、b、c三個樂句呈平行關系,調性變為降b小調;變奏一與變奏二與聲樂作品結構相同,為多段并列曲式結構,都由三個樂段構成,調性同樣為降b小調;變奏三縮減為16小節樂段結構,調式上依然為降b小調。
從主題旋律上來說,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采用的是單主題旋律,即全曲基本由2小節的主題句發展而來。若按照材料來分,引子部分為一個動機材料,即譜例1中的a材料;主題部分為一個復樂段結構,分為上下兩片,上片為b+c,下片為b+d,即譜例2中的b、c、d材料。
譜例1: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引子部分(1-4小節)
譜例2: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主題部分(5-12小節)
巴拉基列夫的鋼琴作品《云雀》將聲樂作品的旋律作為主題旋律。結構上為三個4小節的樂句,看似將聲樂作品的主題句從2小節擴充為4小節,實際上每個樂句都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聲樂作品主題句的旋律,即譜例3中b、c、d材料,后一部分為聲樂作品引子部分的旋律,即譜例3中a、a1、a2材料。
譜例3: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主題(1-12小節)
(二)單主題聲樂作品與變奏主題鋼琴曲的呼應發展
從主題材料的發展上來看,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整體在e小調上進行,而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整體在降b小調上進行,因此主題句,即譜例2中的b句與譜例3中的b句呈向下平移增四度的關系;鋼琴曲《云雀》中主題段落的第二句轉為降e小調上進行,而聲樂作品《云雀》依然保持在e小調上進行,因此譜例2中的c句與譜例3中的c句呈向下平移小二度的關系;隨后鋼琴曲《云雀》的中主題段落的第三句轉回降b自然小調,使譜例2中的d句與譜例3中的d句再次回到向下平移增四度的關系。
從整體材料的發展上來看,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由主題和三次變奏共同組成,除其主題和第三變奏由一段曲式構成,其它兩次變奏均與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的旋律相似,為多段并列曲式,可分為三個樂段。第二次變奏,整體保持聲樂作品旋律在降b小調上進行,在主題旋律的基礎上移高八度,伴奏織體先行出現,沒有采用聲樂作品中柱式和弦和八度的結合進行,而是轉變為半分解和弦,但基本的和聲走向與聲樂作品相同,都以t-s-t-s-D-t的和聲功能序進,旋律結束時,插入左右手同時進行的華彩樂句連接變奏二和變奏三。第三次變奏,同第二次變奏相似,依然保持聲樂作品的旋律,織體更為豐富,將原來的四分音符縮減為八分音符,即譜例4中主題旋律材料,伴奏織體為引子部分的旋律,即譜例4中引子部分材料,引子部分材料與聲樂作品主題旋律材料由鋼琴作品《云雀》主題部分的前后進行變為重疊同時進行。
譜例4: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第三變奏(34-35小節)
從整體材料布局上來看,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中從屬結構包括引子、間奏、尾聲三個部分,其中間奏和尾聲的材料完全相同,都是在引子材料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引子部分出現在樂曲的最開始,主題材料出現之前;間奏部分出現在第一部分結束和第二部分開始之間;而尾聲部分出現在樂曲的最后。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取消了聲樂作品中的從屬部分,將引子部分的旋律融入到主要部分中,分別出現在主題段,第二變奏的開始部分和第三部分。因此,按照其整體的布局來說,不僅僅在兩首樂曲內部首尾呼應,兩首作品之間也遙相呼應。
三、聲樂藝術與鋼琴藝術在表現云雀時的體現
(一)用聲樂藝術表現云雀的特點
藝術歌曲是作曲家格林卡創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其創作的眾多藝術歌曲中,《云雀》最為人所熟知,這首作品是其聲樂套曲《向彼得堡告別》中的一首,作品《云雀》中格林卡運用了俄羅斯本土曲調作為主旋律,在人聲進入時,歌詞寫道:“聽這歌聲多嘹亮,響遍天空大地,歌聲好像清泉水,叮叮咚咚不息。田野上的小云雀,對著他的伴侶,唱的婉轉又悅耳,卻不知在哪里?”這樣的歌詞完整地展現出了大自然的優美情境,同時鋼琴伴奏部分大量運用半分解和弦來模擬出云雀的叫聲,與人聲交相呼應,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二)用鋼琴藝術表現云雀的特點
在巴拉基列夫的鋼琴作品《云雀》中,云雀的聲音特點由琶音和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以及倚音共同演繹,即譜例4中a句的動機發展而來,貫穿全曲,在全曲的開端、中間和結尾出現,與整首作品的主題旋律交替進行,像是清晨云雀在大森林中自由歌唱,聲音由弱到強,時近時遠,緩慢的循序漸進。
第一變奏(13-33小節),優美的主題旋律依舊,提高一個八度進行,音樂在伴奏織體半分解和弦的帶動下緩緩進行,仿佛感受到了春天大森林中清新的氣息。隨后一小節(第33小節)的華彩句,由先下后上的琶音以及緊湊的下行音階和雙手交替上行的琶音構成,不僅連接了兩次變奏,還將整個樂曲推向了高潮。
第二變奏(34-55小節),旋律依舊,但相比于第一變奏的旋律更加豐富,云雀的叫聲再次出現,相比于第一變奏的清新,第二變奏更加的熱鬧,像是一個熱鬧的午后,小動物們齊聚在大森林中,盡情的歌唱。緊接著第二個華彩句(第55小節)出現,由雙手交替進行的琶音、柱式和弦以及下行的半音階組成,也由此將熱鬧過渡到安靜的氛圍中,聲音由強到弱、由快到慢。
最后一個部分,即變奏曲的第三變奏(56-70小節),共16小節,現行出現的是主題旋律,共9小節,熱鬧的大森林安靜下來,旋律緩慢下來,緊接著華彩樂句再次出現連接著云雀的叫聲。
四、結語
綜上所述,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是在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的基礎上改編而來,因此在創作上帶有一定的共性。格林卡聲樂作品《云雀》為多段并列曲式,可分為三段,而巴拉基列夫鋼琴作品《云雀》為變奏曲式,主題由聲樂作品《云雀》的主題和引子部分材料共同構成,第一、第二變奏均與聲樂作品《云雀》的結構相同,但在織體上更為豐富。聲樂作品《云雀》的主題旋律與引子部分的旋律穿插出現在鋼琴作品《云雀》中,在鋼琴作品《云雀》的內部,及與聲樂作品之間遙相呼應。最后,聲樂藝術與鋼琴藝術的表現上,用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琶音、倚音以及華彩樂句等來表現云雀的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