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榕 孟卓
摘要:《關雎》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名篇,著名作曲家趙季平運用西方創作技法結合中國民族調式,創作了中國藝術歌曲《關雎》。本文分別從傳統詩歌本身以及藝術歌曲作品,對《關雎》的藝術魅力進行了分析,并對此曲的演唱進行個性化創新詮釋。
關鍵詞:藝術歌曲? ?藝術魅力? ?演唱探析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11-03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開端,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充滿了人文情懷。《關雎》是《詩經》中的第一篇,這篇反映男女戀情的詩歌雖然篇幅短小,但是它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著名作曲家趙季平運用西方創作技法結合中國民族調式,把傳統詩歌與現代民歌相結合,創作了《關雎》這首曲調婉轉清新,富有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藝術歌曲。
《關雎》的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詩歌題材本身的藝術魅力,第二個方面是歌曲旋律的藝術魅力。本文將先從這兩個角度對藝術歌曲《關雎》的藝術魅力進行分析,再對歌曲的演唱進行分析研究,希望能給歌曲的演唱及學習者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參考。
一、古典詩歌《關雎》的藝術魅力
詩歌《關雎》選自《詩經》“國風”部分“二南”中的“周南”。對于“周南”,歷史上有不同看法,其中之一理解為周朝以南的地區的荊楚、巴蜀地區,《詩經》收集了這一地區的十一首地方民歌,編輯為“周南”部分,置于《詩經》之首,而其中《關雎》為首篇。也有認為,這些民歌為當時的周公所采集貢獻,所以稱“周南”。無論哪一種說法,都無可否認這是一首年輕男子表達對年輕貌美女子熱切思戀、追求,渴望結為配偶的美好愿望的詩歌。孔子論《詩》,一般以《關雎》為始,評價其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傳唱千古,經久不衰。其藝術魅力主要體現在意境、音韻、意蘊三個方面。
(一)意境美
意境是美學中研究的重要問題,體現了中國民族的一種哲學意識。意境是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境界。《關雎》用了起興的表現手法,先從沙洲上成雙成對、嬉鬧的雎鳩寫起,引出了男子對在河洲之上采摘荇菜、身形美好的女子的形象的聯想和熱切思戀。眼前的沙洲、關雎,魂牽夢繞的窈窕淑女、以及淑女所置身在潺潺流水邊、所采摘的鮮美的荇菜,這些景象,情景交融,虛實結合,人景相映,構成一個靈動、清新、優美的意境。這個美好的意境,讓詩歌中的抒情男主人公思念不絕、情意綿綿、夜不成寐、輾轉反側。歌曲的演繹者也應仿佛置身其境,深情歌詠,意蘊深長。
(二)音韻美
詩歌的格律韻味帶來的藝術美感是特有的,它的音韻節奏使其構成一個獨特的整體,從而使其擁有音樂性,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關雎》是一首四言古體詩,它沒有嚴格的平仄要求。以《關雎》的第一句詩為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它的平仄是“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啟功先生在對其平仄特點進行深入分析以后,評價《關雎》:“律句的運用和非律句的搭配,都很自然,抑揚轉換,收到和諧效果。”正是因為詩歌中這種自然的抑揚轉換,加之《詩經》重章疊唱、反復吟詠所產生效果,可以讓《關雎》的演唱的效果更為流暢自然、余味綿長。
(三)意蘊美
中國古代詩歌“意志深遠”,有著深刻的文學性。中國藝術作品的創作講究留白,這是中國美學一個特別的審美特征。從藝術角度上看,留白可以給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更好的渲染出美的意境,詩歌中語言的不確定性會讓人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例如《關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淑女”和“君子”二詞。“淑女”和“君子”現代漢語中依然還在沿用,但是其內涵釋義隨著時代的變遷意味也逐漸改變。“君子”一詞現在的基本釋義有幾個。第一是指品格高尚,德行兼好的人,例如《愛蓮說》中所說的“蓮,花之君子者也。”第二是指貴族男子,地位高的人的統稱,例如韓愈《師說》中的“君子不齒”,《荀子勸學》中的“君子博學”等。第三種是對別人的尊稱,類似于現今我們說的先生。而“淑女”一詞也有著本義和附著含義,《關雎》中的“淑女”詞義復雜,情感色彩豐富而微妙,每種不一樣的解讀都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美感。
二、藝術歌曲《關雎》人聲旋律的藝術處理
(一)鮮明的古詩吟誦韻味格調
作曲家趙季平在創作《關雎》這首作品的旋律時把中國古詩詞的格律韻味融入其中。《關雎》是一首四言詩,與近體詩不同,四言詩并沒有規整的平仄要求,只要求歸韻即可。四言詩一般以兩字為一拍,吟誦的時候節奏以“22”為主。趙季平在人聲旋律的創作上遵循了詩詞吟誦的這一特點,巧妙的把詩詞中的停頓表現出來。(譜例1)
作曲家在“窈窕”“淑女”中間用一個四分休止符,把詞與詞之間的逗頓表現出來。“君子”和“好逑”之間則利用了四分音符到切分音的時值變化表現詩歌本身的音樂美和吟誦感。“逑”字用了一個二分音符體現了古詩吟詠的尾韻拖長,給人一種意韻綿長的聽覺感受。
(二)富有民族特色調式調性
《關雎》的創作把西方調式結構與中國傳統音樂調式相結合,它采用了中國五聲調式D羽七聲清樂的調式,是一首工整的帶再現的三部曲式(A+B+A)的歌曲。
歌曲的A段一共有兩個樂句,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的節奏型十分相似,音符時值主要以八分音符為主,旋律起伏較為平緩,從而給人帶來一種較平靜的敘述感。第三小節的一個八度大跳的切分音有強調語氣的作用。(譜例2)
歌曲的B段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一句重復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第一遍情緒較為平緩,第二遍重復就像男子內心思慕與愛戀的情緒在逐漸變得越來越濃烈,也為后面B段b句,全曲的高潮做了一個情緒鋪墊。(譜例3)
B段的第二部分是全曲的副歌部分,歌曲情緒高亢濃烈。作曲家用層層推進的手法把情緒逐漸推強,到第一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到達整曲的最高潮。起承轉合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手法,作曲家在B段的末句,副歌結束后重復了一遍“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回原速,使整個氣氛又逐漸平靜下來。(譜例4)
第三部分是A段的再現,整個情緒又回到歌曲剛開始的那種平靜悠遠的感覺,給人一種意境深長的感覺,可以讓聽眾進入無盡的遐想中。
三、藝術歌曲《關雎》的鋼琴伴奏特點
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不僅僅是起到烘托渲染氣氛的作用,它還是藝術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中,作曲家要將西方的作曲技法融入民族風格,就會用鋼琴模仿一些民族樂器的音色來體現。
《關雎》的第1小節到第9小節是歌曲的引子部分。第1小節到第4小節是用琶音式進行的方式模仿了水波流動的聲音,模仿了古琴的撥弦,營造出一種平靜的河邊只聽得到流水潺潺的畫面感。第4小節最后一拍開始,低聲部用一個連續快速的32分音符連續下行。第5小節到第8小節以柱式分解和弦的方式進行,同時高聲部用模仿笛子的音色奏出歌曲旋律,其中的幾個顫音更平添了幾分古代韻味,慢慢引入主題。
《關雎》的歌曲情緒前后起伏較大,所以作曲家在創作鋼琴伴奏旋律時運用了不同的伴奏織體及速度力度來表達,這樣鋼琴伴奏與人聲的情緒能夠更好的融合為一體,有助于演唱者更好的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
A段的歌詞主要以敘述為主,情緒上較為平和,所以伴奏織體全音符的琶音為主,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流動的氛圍,給聽眾對男子與女子相識的場景有一種充分的想象。進入B段后,速度比A段要更快一些,歌曲的伴奏織體由連續的16分音符組成,體現了男子內心的焦慮與不安,把歌曲的情緒慢慢推向高潮。第28小節伴奏的高聲部用一個32分音符的連續上行推動歌曲情緒,到最后一拍高低聲部都使用八度構成的音程連續向上推進,表現了難以抑制的感情即將噴薄而出,引出了歌曲的副歌部分。在B段的最后一句38小節到39小節,情緒轉弱,鋼琴伴奏用休止符空拍來表現作品的留白。再現部情緒回歸寧靜,伴奏織體也由快速密集的節奏型轉慢,營造出悠遠而深長的意境。
四、藝術歌曲《關雎》的演唱要點
古詩詞藝術歌曲因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關雎》是古詩詞藝術歌曲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想要演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要注意的問題很多,比如咬字吐字、潤腔的運用、情感表達等問題,都需要正確處理。
(一)歌詞的咬字吐字
漢語發音講究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在演唱中國藝術歌曲的時候需要做到字音準確,腔調圓潤。但是由于唱歌要求腔體打開,特別是演唱高音部分的時候,上頜骨及上腭肌肉都會上提,所以經常會導致一些字音咬字不準確的問題。
(二)潤腔的運用
潤腔是中國民族聲樂特有的唱腔技法,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韻味。潤腔是在吟唱時,在原有的基礎音上加入一些裝飾音的華彩演唱方式。因為潤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即興性,所以不同的演唱者,甚至同一位演唱者在不同時期對同一首歌潤腔的處理都會不一樣,演唱風格豐富多變。例如宋祖英演唱的《關雎》,在“子”“右”“流”“之”字上加入一些像古琴摁弦一樣的帶顫音的潤腔,可以給人聽覺上帶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元素及意韻感。
潤腔是演唱者再創造的過程,所以要求民族聲樂的學習者需要在掌握好歌唱技巧的基礎上,還要對歌曲風格韻味有所把握,才能將潤腔準確的運用到作品中,更好的詮釋作品的韻味,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
(三)情感的把握
聲樂演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樂者發于聲也,聲者發于情。”需要演唱者把聲樂技巧與情感表達相結合,才能更好的演繹表達出作品的內涵。
歌曲的開頭是以一個比較弱的音量p的開始的,仿佛一幅中國水墨畫緩緩打開的感覺。為了表現男子與女子的初見,女子溫柔賢美的人物形象,整句整體音量不宜太大大。在唱到“好逑”的“好”字時為了表現男子的穩重和篤定的感覺應該氣息微微下嘆,八度跨越的時候把聲音拋出去。整段應用集中高位置,較為平緩訴說的感覺演唱。
進入第二部分第一段作者用重復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來表現男子思念女子夜不能寐,在床上翻來覆去無比思念的心情。唱第一遍歌詞的時候是一種訴說的感覺,第二遍重復情緒逐漸加強,就像夜色愈晚情緒愈濃烈。到第二遍“側”字的時候是一個長音,雖然音不高但是需要做好氣息的支撐,唱出一種漸寬漸強的感覺,為后面即將來臨的高潮句做一個情緒上的鋪墊。
全曲的副歌部分不僅是情緒的一個高潮,也是全曲音高最高的地方,表現了男子付出行動,追求女子內心感情的炙熱與真誠,真摯的情感宣泄而出的一個情感表現,演唱的時候是有一種心里的傾慕深情壓抑不住溢于而出的激動的感覺。所以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要充分運用好胸腔腹腔以及橫膈膜的拉力,把腔體打開,在保持集中高位置的同時保證氣息的支撐。在唱到“采”和“芼”的時候,因為是全曲最高音又是開口音,演唱的時候充分打開上顎可以更有利于聲音的集中。最后一句“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應該唱得稍緩,深情而堅定,表現自己的決心。
第三部分恢復原速旋律回落,表現出男子的心情由激動轉入平靜,要用一種低吟淺唱的感覺,唱出一種悠遠的意境,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綿延不絕的意境,要求演唱者需要馬上調整氣息情緒。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僅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還是我們中國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傳統文化內涵的體現,它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審美和民族精神。現如今文化輸出成為一個熱詞,但是怎樣可以更好的實現文化輸出仍是很多人仍在探索的。趙季平的這首《關雎》不僅融入了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精髓,還運用了大量現代音樂的創作元素。這種既擁有意志深遠的古典美,又充滿了現代氣息獨具民族特色的創作形式可以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這種藝術形式是十分值得參考與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啟功.詩文聲律論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2]馬波.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論(上)[J].西安音樂學院報,2005,(01).
[3]賈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研究——以趙季平三首藝術歌曲為例[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8年.
[4]羅黛.不落窠臼 崇古鼎新——以趙季平歌曲《關雎》演唱為例[J].當代音樂,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