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新
摘要:中越邊境音樂文化是中越邊境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征的音樂文化。中越邊境少數民族眾多,各少數民族均有民族性顯著的音樂文化,而共同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又推動了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本文首先介紹了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表現,繼而探討了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載體,如音樂表演活動以及音樂衍生商品,最后從自然環境以及歷史文化兩個角度考察了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的民族交流現象的動因。
關鍵詞:中越邊境? ?音樂文化? ?民族交流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35-02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有著密切的交流,民族交流不僅是推動中華民族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各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中越邊境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區,世居少數民族為數不少,除了壯族外,還有侗族、苗族等民族。中越邊境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區域性極強的中越邊境文化,而音樂文化則是邊境文化的分支。中越邊境音樂文化的形成又來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因此,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現象的比較普遍。
一、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表現
(一)音樂主題的相似性
民間小調、山歌等中越邊境音樂文化的主體內容,也是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就以山歌為例,各少數民族的山歌雖然在語言以及唱腔上有一定的差別,但山歌的主題卻極為類似。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山歌主題主要有勞動號子、男女愛情、夫妻諧謔、反抗壓迫、宗教祭祀等多種類型,就以勞動號子為例,它是少數民族人民在勞作中所創作的,具有歌詞質樸、旋律簡單、朗朗上口的特點,在舒緩身心疲乏中有重要價值,深受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喜愛。音樂主題的相似性既和生存環境的相同緊密相關,也得以與少數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二)審美風格的相似性
審美風格是音樂中更為內在的內容,受民族審美心理的影響較深,而民族審美心理又和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著重要關聯。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在生存環境、生活方式上較為接近,因此,審美心理趨同,表現在音樂的審美風格上,則是審美風格的相似性。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審美風格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生活氣息濃厚。少數民族音樂以民間音樂為主,產生于日常的生活中,歌詞內容多為日常生活的客觀記錄;第二,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在唱腔、旋律、節奏等中大都不事雕琢,以質樸為主要審美特征;第三,情感真摯奔放。少數民族音樂蘊藏著深厚的情感,且在情感表現上呈現出熱烈的特點。
(三)常見樂器的趨同性
器樂是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音樂的主體內容之一,各少數民族既有著本民族獨有的樂器,也有一些各民族通行的樂器,常見樂器的趨同性是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典證,其中最為代表性的則是銅鼓。銅鼓在壯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均有著重要的地位,就以壯族為例,廣西出土的壯族銅鼓已經多達上千面,并形成了歷史悠久的銅鼓習俗。銅鼓作為壯族最為主要的民族樂器,和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自有銅鼓時就有了銅鼓舞。而在苗族中,銅鼓同樣是最為古老的樂器。無獨有偶,銅鼓舞同樣是苗族重要的民族舞蹈,《蜀中風俗記》中載,每逢節慶日,苗族都會“擊銅鼓歌舞”。
二、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載體
(一)音樂表演活動
在中越邊境音樂文化的民族交流中,音樂表演活動是最為重要的載體。音樂表演活動有非正式和正式兩種形態。首先,就非正式音樂表演活動而言,它指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歌唱活動,眾所周知,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均有著數量豐富的山歌,唱山歌是他們傳情達意、舒緩疲勞的重要形式。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雜居中有聚居的分布方式,使得山歌成為民族交流的橋梁,不少民族均從其他民族的山歌中汲取養分,特別是在民族共同的節慶時,各民族在歡快的氣氛下,開展著民族文化交流。其次,就正式音樂表演活動而言,它有著很強的儀式性,多在特定的場合舉行,比如喪禮上。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在許多重要的儀式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特征,特別是在宗教祭祀等領域,更是如此,這和稻作文明的多神崇拜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種類豐富、形態多樣的音樂表演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越邊境少數民族交流的開展與深入。
(二)音樂衍生商品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音樂文化的市場化程度不斷,并誕生了許多和音樂相關的衍生商品,這也在中越邊境音樂文化民族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就以天琴為例,天琴是廣西壯族布傣族群的重要樂器樣式,主要應用于宗教祭祀活動。建國后,隨著我國對少數民族文化整理工作的不斷推進,天琴已經成為壯族布傣族群的重要文化標志,并在逐漸脫離封建迷信因素的影響,成為布傣族群展現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工具。特別是近年來,布傣族群天琴表演隊多次參與到節慶活動的表演中,極大地提升天琴音樂在中越邊境各民族中的影響力。因此,天琴樂器也就成為因民族音樂文化而興的商品,同時又在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購買天琴樂器的群體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布傣族群的專業法師,天琴是其藝術表演的工具;第二類是其他民族音樂人中對天琴音樂感興趣的群體,他們是音樂文化民族交流的中心;第三類則是中越邊境的旅游群體,他們是天琴音樂跨民族傳播的主體力量。
三、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的動因
(一)基于自然環境的考察
從民族的角度而言,中越邊境的龍州、東興、憑祥、防城港等縣市生活著不少世居民族,他們有著獨特的民族音樂文化,民族性是音樂文化的基本屬性。而從區域的角度而言,中越邊境是沿著中國與越南國界線的一個次區域,區域文化的形成、發展與演變受到區域環境以及發展歷程的影響與制約,因此,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得以開展的首要因素便是相同的自然環境。首先,從地形的角度而言,中越邊境山川起伏,多山,崎嶇不堪是其主要特點。就以憑祥市為例,其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西部山脈、中部山脈、東南部山脈、東北部山脈和自東而西再向南的中部峰叢盆谷地帶構成了主要的地形地貌,交通極為不便利。其次,從氣候的角度而言,中越邊境多數為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夏季高溫多雨,空氣中濕度較大,受此影響,植被資源極為豐富。在區域文化的發展與形成中,自然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自然環境的相同性,使得中越邊境少數民族文化在源頭上就具有相容的空間,這也是音樂文化中民族交流現象的主要成因。
(二)基于歷史文化的考察
獨特的歷史環境使得廣西邊境少數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這也為音樂文化中的民族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從文化起源的角度而言,廣西中越邊境各少數民族均屬于廣義上的那文化圈。所謂那文化圈,也就是水稻文化圈。廣西少數民族中的壯族、侗族的先民是最早進行水稻種植的,而稻田在壯侗語系中被稱為“那”,因此,由此孕育的文化便被稱作那文化。那文化圈民族內部有著很強的同質性,且這種同質性表現在多個方面,如前文所言及的銅鼓文化。作為一種樂器,銅鼓在壯族、侗族、苗族等中越邊境世居民族中均有著重要的地位,這也是民樂音樂文化交流的深刻動因。以稻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越邊境少數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烙印,除了多神崇拜等原始觀念外,最為典型的便是音樂文化中的山歌。壯族、苗族等均有著豐富的山歌資源,且在歌曲內容、唱腔上呈現出相互融合的特點。相比于其他文化而言,音樂文化交流的空間更大,這和音樂的抒情藝術屬性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人類情感本質上是相通的。
四、結語
中越邊境音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特點,尤其是在音樂主題、審美風格、常見樂器等領域,更能體現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深入地把握中越邊境音樂文化中的民族交流現象是我們理解中越邊境文化的一把鑰匙。
參考文獻:
[1]南寧師范學院廣西民族民間文學研究室.廣西少數民族風情錄[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
[2]韋美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地域文化的特點[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8(03):24-29.
[3]陳麗琴.民俗傳統:京族民歌傳承的文化生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108-112.
[4]秦紅增,宋秀波.民族文化的地方傳播與區域空間——基于中越邊境布傣天琴文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02):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