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鳴
摘要:目的:通過預設性室內設計,為老齡化社會做準備,滿足未來老齡化人口的需求。方法:利用現有的老齡化人口運動規律及老齡化人口面臨的實際問題作為依據,完成室內空間的改造和設計。結論:將老齡化作為未來室內設計的核心問題進行思考。通過室內空間設計解決老齡化人口面臨的問題。意義:深入研究預設性養老室內空間,不僅能夠正確面對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更能夠通過設計改變室內空間環境,滿足未來人口老齡化對室內設計的需求。
關鍵詞:預設性養老;室內空間設計;人口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TU24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52-01
一、人口老齡化問題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整個中國必須且已經需要直面的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但與此同時我們的人口紅利期也進入到了尾聲。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靠人口質量的提升,而不能靠人口數量的激增。根據2010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占據了人口比例的13.26%與本世紀初相比增加了近3%。而相對的人口增長率大幅下降,新生兒的出生比率也大幅減少。
據相關部門預計,我國在本世紀中葉人口老齡化將達到高峰。在老齡化人口中,失去社會功能的老人將占總比例的65%,而失去行為或自主生活功能的老人將占總比例的48%。人在經歷過更年期之后,進入老齡化階段。人體機能大幅下降,其中包括記憶力、視力、體力、恢復能力、抵抗力、免疫能力等等。且在一階段也是發生意外、疾病等問題的高發時期。
二、老齡化人口居住模式及空間
在國內的老齡化人口的居住模式大體分為四種:獨立居住型老人、混居型老人、遷移型老人、合居型老人。
獨立居住型老人一般都是個性較為獨立、年齡普遍較低、有伴侶陪伴、無孫輩需要看護的老人。獨立居住的情況下,居住環境一般較為熟悉。且房屋多在老家,空間相對陳舊簡陋,且使用設備老化相對嚴重。老人在生活中會逐漸感知到不適,且會給老人帶來自己變老的感受。獨立居住的老人也會面臨許多問題,例如分房休息、房屋老舊、格局不合理等室內空間問題。混居型老人一般都是年齡相對較大,身體機能受限的老人。此類老人多數需要子女照顧,自主的生存能力幾乎喪失。生活環境相對較新,多為新房或10年以下的房屋。空間內家用設備電子化較強,老人使用性差且使用頻率較低。老人使用空間集中,且相對范圍較小。遷徙型老人是四類老齡化人群中最特殊的一類,適用于國內獨生子政策形成的421家庭導致的特殊群體。此類老人多年齡相對年輕,為都市打拼子女照顧下一代。遷徙型老人在子女家中居住一段時間后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室內生活空間中需要適應不同的空間環境的轉化,更要熟悉不同的家用電器、生活用品。群居性老人是四類老人中年齡相對較大的一類,也是我們常說的養老院。再此空間中生活的老人年齡相對較大,子女或孫輩難以完成對老人的長期全天監護。且身體機能較差、完全喪失或半喪失工作能力,無法自我獨立生活。此類空間多以獨立房間設計為主,老人需要適應陌生環境和集體生活環境的壓力。
三、打造屬于老齡化人群的預設性養老室內空間
所謂預設性就是未來式的養老空間,是未來5-10年內預設到老人身體會發生的變化。改變老人的生活空間為其進行的準備性設計。在預設性養老室內空間設計中,老人的主要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核心內容。
首先是老人身體機能的變化,朝向南向的房屋會帶來更多的陽光。可以滿足更多的日照、照明需求,也能夠減少細菌滋生,改變老人抵抗力差帶來的疾病問題。隨著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退化,開關燈等簡單的動作都會帶來巨大負擔。將室內的開關高度調整為110cm,而插座等高度應上升到60cm左右。在室內空間中增加扶手、路線燈等設計,滿足老人的生理需求。光線設計也是預設性養老室內空間設計中重點為老人著想的要點之一,老人的視覺退化最為明顯,在滿足燈光亮度的同時還要減少燈光對于眼部的刺激,保護視力。減少室內的光滑地面的面積,防止老人滑倒。避免或減少樓梯、躍層等室內高度差,防止其摔倒。老人的睡眠質量一般較差,睡眠時間也相對較短,應利用隔音板等材料增加其在有限時間內的睡眠質量。
其次是老人的腦力變化,老人在未來生活中記憶力和理解能力、學習能力上都會逐漸退化,應為其準備相對簡單易學和經久耐用的電子產品、生活用品。減少其對于全新產品的學習過程,避免其應為產品的復雜性帶來的負面情緒。
最后是老人的自尊心,老人情感的變化也是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要素。老人對于自我認知和心態才是決定其未來身體、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在扶手和指示燈、開關、電子產品等等所以用品的設計上都有注意“隱蔽”,不要讓老齡人感覺自己“老了”。并且要在室內提供更多的運動空間,延緩老人的身體機能退化情況。還要安裝緊急信息傳遞設備,避免由于老人獨自在家發生以為,子女或醫療機構未能及時獲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