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起
摘要:安藤忠雄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建筑師,他從未接受過正統的科班教育,卻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筑風格。他以清水混凝土為建筑基材,混凝土的張力,光影的流動,賦予建筑物豐沛的生命力。眾多成功的設計,源于他挑戰自我和初心不變。
關鍵詞:安藤忠雄;建筑師;光;清水混凝土;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J110.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63-01
一、前言
安藤忠雄甚有傳奇性,童年時代喜歡繪畫、藝術和手工,常出現在木工作坊里。因為家境清貧,16歲開始打拳擊維生,17歲時他已經拿到了職業拳擊手執照。高中畢業后,安藤游覽東京時看到了由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帝國大飯店,美輪美奐的建筑映照著安藤年少時的夢想!他意識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應該只有拳擊手的剛毅,安藤渴望喚起自己的藝術潛能,建筑設計——實現他一個人的文藝復興。
據傳安藤忠雄養了兩條狗,一條叫勒·柯布西耶,一條叫丹下健三。安藤心目中神一樣存在的現代建筑巨擘,居然命名給他生活中的兩條狗。這就是安藤忠雄,他以特有的方式致敬自己的偶像,獨自享受著屬于自己的文藝、熱愛和榮光。無論潦倒之時,還是騰達之后,安藤始終堅持學習、旅行、實踐,才觸摸到建筑的本質和真諦,迎來四十幾歲之后人生的曙光。置身建筑事業四十余年來,我們看不到安藤的倦怠,也看不出這位享譽世界的建筑大師有半點驕傲的影子。安藤每天帶著極大的工作熱情,去自己的建筑設計事務所,想建筑,做設計。安藤忠雄曾表示,他希望自己最后的人生也像路易斯·康那樣,將生命在自己熱愛的事物上終結。三得利佐治先生曾將烏爾曼的詩送給安藤:“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青春是一種心境。”安藤應是深知其意,或許,那天起,安藤忠雄就將這句詩記在心上。
1995年,安藤忠雄獲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筑獎,之后佳作不斷,業界給了他“清水混凝土詩人”的美譽。安藤以清水混凝土作為材料,通過致簡的幾何構成,營造出明朗、靜謐、清幽的空間效果,為世界創造了無數心靈棲居的建筑。
二、風之教堂
風之教堂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開篇力作。教堂位于山頂,從教堂內可以俯瞰大阪灣的大海景象。安藤借助坡勢達到了豐富空間的效果——長廊的縱深感、連接處出人意料的下降以及圣壇的高高在上,使人在運動時不經意的產生了心情的轉換,這一切無不是順應地形的杰作。內部空間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線的表達方法。如果與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十字”比對,也許我們可以將六甲山的落地窗稱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線從縫隙中傾瀉制造神跡,后者則意欲通過分割投影達到同樣的效果。教堂中各種擺設的比例、材質肌理、結構和功能問題都得到審慎考慮,與空間主體互依互存。造型的簡潔同時也提供了空間的張力。風之教堂格調明快清新,富人文主義精神。沐浴在風與光的福澤,思考隨著情緒的微張至飽和,絲毫不顯沉重和壓抑。
安藤采用的清水混凝土與一般混凝土并無異同,只是在灌漿、拆除模版后,不再粉飾,保留下混凝土原本的質感。
三、水之教堂
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張山脈東北部群山環抱之中,建成于1988年,是一個小型婚禮禮堂。安藤和他的助手們在場地中挖出一個90米X45米的人工水池。水池經過造浪設計形成逼真的漣漪,日出遠山,波光瀲滟,令人心曠神怡。主教堂后方的祭壇后面是一面可以滑動的開放式玻璃墻,呈現出機器唯美的風景畫——巨大十字架佇立在平靜的湖面上,臨界于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帶有神秘色彩而又抽象的自然空間喚起人們對天地的熱愛。設計以“與自然共生”為主題,教堂與大自然混為一體,周圍的白樺林,北海道的藍天白云都倒映在湖面上,迎著清風徐徐,聽著湖水潺潺,猶如大自然送來的贊歌祝福著此刻結婚的新人。
四、光之教堂
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的成名代表作,也是其教堂三部曲中最為著名的一座。因其在教堂的一面墻上開了一個十字形的洞口而營造出特殊的光影效果,令信徒們產生接近天主的錯覺而名垂青史。安藤設計教堂建筑的手法與多數建筑師并不一樣,他追求的是一種時空中的永恒,追求光與影的變幻,追求細節的精神詮釋,追求山、風、水、霧、空氣、植物等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正是這種近乎極致的求索,成就了建筑的永恒!光之教堂在安藤的作品中顯得更為特別,安藤以其純粹的、靜寂的、抽象的幾何學的空間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棲息之所。教堂設計是極其簡約抽象的,并未采用具有標志性的尖角塔樓元素,但其內部是極富宗教邑象的空間,呈現出靜寂淡泊之美,與日本枯山水景園有著相同的意境。建筑布局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教堂的位置及太陽的方位來決定的。教堂內部處理同樣是毫無人工裝飾,但地面越靠近牧師講臺方向越呈階梯狀下降。視線前方是十字形分割的墻壁,嵌入玻璃,在此射入的光線顯現出光輝的十字架。安藤的設計在調控光與影的空間之余,更留有濃醇的人間本味。他總是善用現有的環境,以最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清心寡欲的氣質。禮拜堂正面的墻壁以素混凝土原色作為飾面色彩,堅實厚重的墻壁絕對圍合,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形成視覺上最深沉靜謐的黑色界域;墻面留有十字形玻璃窗,陽光傾瀉進來,燦爛卻不刺眼,似指尖劃過流年暖意猶存,光芒與黑暗形成極大視覺對比,讓內部空間呈現自然而豐富的變化,使信徒們瞬時有與世隔絕之感,極準確的烘托了氣氛。同樣是運用色彩對比與光影交疊的手法,朗香教堂帶來的是寧靜,光之教堂帶來的卻是強烈震動。當人置身其中,自然會感受到它所散發出來的莊嚴與神圣。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圣、空靈、清澈、純凈、震撼! “我想創造的建筑,并不是通過物質自身或者形式,而是讓它作為一種記憶,在人們心中永遠地存在下去。為了接近這個理想,我做出的嘗試是將‘物做減法后,建造出一個如同空白畫布一般的建筑,將光和風等自然地要素引入其中,生發出一種氣氛,期待在種種生命氣息中能夠發現那種震人心魄的力量。”安藤創作的建筑有種不迎合、不妥協的架勢,它好像孤立于周圍的建筑群落,卻又述說著極具藝術稟賦的專業術語,更像是土生土長于此,富有強大的生命力。什么是有生命力的建筑?或許代表了歲月,或許結合了豐富的想象力與純熟的技巧。在建筑領域,評價大師的標準不是技藝,不是所選用的材質,而是想象力。安藤建筑的東方神秘性,是吸引西方世界的密碼。“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不斷思索和挑戰自我,建造屬于自己的世界。
安藤用自己的內心感受塵世的冷暖,感受建筑的溫度,再將東方文明與西方世界融合,呈現出屬于他一個人的獨立自由的美學樣式。安藤始終在建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他在漫漫人生旅途里,努力實現著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努力將建筑、自然、美與溫暖傳遞,這,應是一代人的精神回歸,也應該是匠人文化復興的千里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