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璇
摘要:隨著國門的日益開放,文化呈現出包容并存的形式,各種聲樂學派刺激著我國民族唱法。其中,以美聲唱法為代表,對民族唱法帶來深遠影響,現如今,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膨脹出美麗的火花,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結合造成就許多聲樂作品,如《軍營飛來一只百靈》、《七月的草原》等,隨之而來的是這些演唱方法在音樂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關鍵詞: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美聲化
中圖分類號:J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089-01
一、前言
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文化藝術的交流早已打破了國與國的壁壘,變得頻繁且多元。中國的民族唱法發展至今,已經融入了西洋美聲唱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民族唱法,可以適當借鑒美聲唱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光大。本文就民族唱法美聲化的利弊進行了闡述。
二、民族唱法的不足
在我國,最早的民歌使用的是純真聲,這種演唱方法真實切實,富有感情,能夠使聽眾產生情感共鳴。而北方的一些民歌,在高音區使用了假嗓(也可稱之為小嗓),這種演唱方法聲音與語言緊密結合,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但是這種演唱方法是以小口氣、薄嘴唇特征的,且發聲位置靠前,也就是聲音呼吸較淺,可能發生氣息控制不得力、聲音不夠柔美圓潤等現象。有些演唱者因為長期用氣淺音前的演唱方法,很容易導致聲帶受損,也就是說,歌唱生涯不會長久。再來看民間民族歌手,形成了千人一腔、千歌一味的現象,不足之處不言而喻,也因為這種原因,很多民族唱法的聲樂教師培育出的學生也是如出一轍的唱法和聲音。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我們必須借鑒其他民族和地區的演唱方法對民族唱法進行創新,推動民族唱法的發展和提高。
三、民族唱法美聲化的發展趨勢
受到歐洲美聲唱法的影響,在上世紀30年代我國的民族聲樂進入了發展時期,特別是在50年代,我國的民族唱法開始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這個時期,我國部分音樂院校將民族聲樂納入教育體系中,并且設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在繼承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大膽借鑒美聲唱法在發聲、共鳴等方面的優點,推動民族聲樂進入良性循環軌道中。在上世紀末,創作處理一批含有地方特色的歌劇,如《洪湖赤衛隊》等,這些歌劇為民族聲樂增磚添瓦,推動著民族唱法的進一步發展。
近幾年,我國涌現出美聲化的民族唱法或者民族化美聲唱法歌曲,此時需要按照演唱風格進行分類。以《一杯美酒》為例,在呼吸、發聲等方面與美聲唱法一致,但是旋律和韻腔等方面彰顯了民族的風格與特殊,這就是美聲化的民族唱法。《我愛你,中國》聽起來有濃厚的美聲氣息,但是在行腔、旋律方面都是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如今,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界定不是那么明顯,并且出現了新的名詞,如“民美”“美通”等,這是民族唱法與美聲結合的產物,如伎成公主》、《花木蘭》等。可見,按照風格來劃分唱法的趨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四、民族唱法美聲化的利弊分析
首先,美聲具有很強的科學性。第一,表演形式,美聲的演唱姿勢具有嚴密的科學依據,結合醫學、心理學選擇的最合適的表演方式。第二,呼吸方式,演唱時呼吸是歌唱的動力,想要取得優秀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必須掌握好呼吸節奏。第三,吐字發音,聲樂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演唱過程中行腔要正、吐字要清晰,能夠讓聽眾愿意了解音樂的內涵和基礎。美聲唱法是科學的發聲方法,值得民族唱法去借鑒和應用。其次,民族唱法在借鑒美聲唱法的基礎上保留民族元素。雖然美聲唱法的科學性值得我國演唱者去學習和借鑒,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需要保留民族文化符號,以戲曲元素為例,戲劇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符合人民群眾的審美,戲劇表演中需要有中國人聽得懂的故事。再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斷提升,審美觀念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增強,西方文化也滲透到國民的日常生活中,國民嘗試著探索更多的西方文化,這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國民開始接受在民族聲樂作品中加入美聲化元素。最后,商業化運作。美聲唱法能夠獲得巨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商業運作模式的有效運行。藝術流派只有通過商業化運作,接受經濟市場的洗禮,才能取得成功。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是依靠國家支持運行的,缺乏對市場運作的適應能力。因此,我國民族聲樂需要借鑒美聲唱法的商業運作方式,重視市場經濟的發展,注重聽眾的基本需求。
筆者認為,民族唱法可以借鑒美聲唱法,實現民族唱法美聲化,并非讓美聲唱法取代民族唱法的地位。民族唱法的方式、風格符合中國本土人民的審美,一旦選擇拋棄民族唱法的個性與風格,就可能被國民批評甚至拒絕。無論是哪種聲樂演唱方法,都需要演唱者去演繹,可以借鑒美聲唱法的整體共鳴與聲情并茂,通過訓練借鑒演唱者在演唱方面遇到的問題,從而實現對自己聲音的控制。
民族唱法美聲化是不同文化碰撞的產物,是我國聲樂教育發展的重大成果,推動著民族唱法與民族聲樂的發展。但是在借鑒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堅持發展自身的民族唱法,利用美聲唱法的積極性解決問題,推動民族唱法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