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杰
摘要:古箏彈唱作為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形式,因其豐富的舞臺表現力深受大眾的喜愛。民族樂器演奏與聲樂表演藝術完美結合,能夠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的韻味和樂曲中所蘊含的深邃意境,對表演者的演奏水平、演唱技巧及藝術綜合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筆者對《枉凝眉》古箏彈唱的理解及演奏細節處理方法。
關鍵詞:古箏彈唱? ?綜合能力? ?《枉凝眉》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4-0021-04
古箏是在華夏這片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彈撥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即戰國時代,古箏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陜西)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1]。古箏音域寬廣,有四個八度,音色優美動聽,其高音清脆明亮,中音柔和雅致,低音渾厚深沉,具有相當的表現力。并且古箏的演奏技巧豐富,常用于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和歌舞、戲曲、曲藝等的伴奏,被稱為“眾樂之王”,同時也因其表演形式豐富而被稱為“東方鋼琴”。
近年來用古箏為歌曲做伴奏的表演形式深受大家的喜愛。古箏彈唱是一種多位一體的表演形式,相較于單純的聲樂演唱或古箏演奏,古箏彈唱這種表演形式更具有觀賞性。除此之外,以往的聲樂演唱形式,對歌唱者和伴奏者的默契程度要求較高,如果默契度稍差,那么現場演出效果將會受到影響。而古箏彈唱、演唱者和伴奏這都是同一個人,這樣表演者在節奏、速度、對曲子意境的把握、情感處理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統一性,并且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協調性很高的二次創作。
《枉凝眉》是一首藝術性較高的樂曲在,它的古箏彈唱版本也深受大家喜愛。本文簡要介紹了《枉凝眉》在聲樂演唱與古箏彈奏方面的心得體會。
二、古箏彈唱藝術簡介
古箏彈唱這種表演形式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古代也稱為“箏歌”。早期的古箏演奏主要是以箏歌的形式表現的。早在公元237年,秦朝丞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就曾寫道:“夫擊食、叩吿、彈箏、搏辨、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這段文字中所記載的,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有關箏歌的記載,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有關箏歌的記載。由此可見箏歌的歷史十分悠久,與古箏的歷史大致相當[2-3]。
秦始皇橫掃六國之后,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統一。這種大一統的局面,對箏歌藝術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到了漢代,政府設立了漢樂府,其中的相和歌與箏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根據樂府研究專家、山東大學蕭涂非教授從《樂府詩集》所錄《相和歌辭》中的考證,箏在漢樂府的《相和歌辭》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伴奏樂器[4]。有古箏參與的表演形式多是古箏彈奏與漢賦或者是樂府詩歌吟唱結合,如漢代十分著名《陌上桑》便是《相和歌辭》中所收錄諸多箏歌中的一首。據《古今注》記載:“《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為趙王家令,羅敷出采桑於陌上,趙王登臺見而悅之,因飲酒欲奪焉。羅敷乃彈箏,乃作《陌上歌》以自明焉。”羅敷所演唱的《陌上桑》,就是樂器與演唱的結合,是漢代辭與樂在旋律中的同步,是古代文藝作品與音樂相結合的一種探索與嘗試,也為后來古箏與詩詞的結合做了鋪墊。
唐代時我國詩歌藝術發展的巔峰時期,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繼漢代之后詩歌發展的第二個輝煌時期。在唐朝,箏樂被認為是俗樂,很多流傳于民間藝人、樂坊、青樓和文人群體中。當時的統治階層有一種重俗輕雅的觀念,《新唐書·禮樂志》中有“太常閱坐部,不可教者隸立部,又不可教者,乃習雅樂”;白居易《廢琴》詩中也寫道“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可見古箏在唐時期非常流行,箏歌也是從統治階級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唐朝作為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發展的巔峰,促進了古箏演奏與文化作品的結合。薛瓊瓊、崔七等人是唐代影響力最大的古箏演奏家,他們以寫詩見長并將這些經典的文字配合古箏進行彈唱[5],這就使得箏歌除了其自身的音樂屬性之外,作為一種文化的承載方式,增添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屬性。
唐宋以后,由于一定的歷史原因箏歌的發展一度遲滯甚至倒退。明清之際,箏歌只有民間藝人偶有為之,實難復唐宋之輝煌。到了20世紀初,中國的劇變及各項運動,使古代文學詩詞走向沒落,箏歌這種形式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新中國成立后,國內的很多音樂家、學者進行了箏歌的研究和復原工作,才使得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逐漸的為人們所了解。此外,在進入21世紀之后,多位藝術家都在舞臺上表演過古箏彈唱的曲目,使廣大觀眾獲得了耳目一新的試聽感受,取得了十分震撼的舞臺效果,給大家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2008年,古箏演奏家常靜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采用古箏彈唱的方式演奏了中國傳統樂曲《春江花月夜》,箏樂與唱腔的完美結合,展示出一個如詩畫般的唯美意境,使無數聽眾為之傾心,再度展現了箏歌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的獨特魅力。2009年張曉棠在星光大道節目中采用古箏彈唱的形式演繹了《枉凝眉》這首經典曲目,獲得了極佳的舞臺效果。2012年10月,香港歌唱家鄭穎芬在廣州大劇院舉行的《珠江交響之夜》廣州賭場音樂會上,采用古箏彈唱的方式,彈唱了周杰倫的菊花臺,給全場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獲得了滿堂喝彩。2017年,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上,莫文蔚采用古箏彈唱的方式演繹了我國經典民族歌曲《茉莉花》。上述諸位藝術家的表演,使得古箏彈唱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重新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三、《枉凝眉》詞曲簡介
1987年央視首次將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制作成電視連續劇搬上銀屏,并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而此版電視劇中的配樂更是被視作經典廣為傳唱,為這版電視劇配樂的就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紅樓夢》的配樂在王立平的一生的創作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創作之初,王立平在研讀了《紅樓夢》的所有版本后,確定了“滿腔惆悵,無限感慨”的音樂基調,他用了四年的時間反復的推敲,從《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和人物關系等方面進行思考,最后確定用《枉凝眉》作為主題歌。王立平的理由有三:一是一句“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揭示了寶黛愛情的主線;二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預示了結局;三是詞句優美,是一首可詠可嘆可入樂的極佳歌詞。最后就有了那首一唱就令人心動的《紅樓夢》主題曲。歌曲傳唱至今《枉凝眉》以其極高的音樂性和藝術價值已被收錄在了各類聲樂教材中,幾乎是每個學習民族聲樂人的必唱曲目。
《枉凝眉》作為小說《紅樓夢》中的一首判詞,首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昭示著小說里主人公的命運。《枉凝眉》詩詞中蘊含著的旋律美感和節奏美感,詩詞平平仄仄不同聲調里體現的高低快慢、輕重變化的組合形成的語句音調的變化,既有豐富的情感色彩,又有詩詞的韻律形成的抑揚頓挫。作曲家通過音樂語音對詩詞進行處理,在音樂節奏、旋律、力度等方面又進一步的升華了詩詞語言的意境。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詞中以第三者的口吻寫出了對寶玉、黛玉、寶釵三人之間愛情的糾葛。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道出了原著主人公感情的悲苦傷感。作曲家用了中國傳統調式的羽調式加入變宮形成六聲。這種加入了半音的傳統調式的音樂感覺恰巧襯托出來詞里主人公的惆悵哀傷,且更適合古箏這種傳統五聲樂器演奏。音樂中適當的加入變宮的半音,古箏彈奏這些音時需要用左手按弦技巧又充分體現了古箏的滑音韻味,豐富了整首音樂的表現力。
四、枉凝眉彈唱分析
本文在眾多《枉凝眉》的彈唱版本里筆者選擇了由徐樺、趙毅配伴奏的古箏彈唱曲譜進行分析舉例。這一版難度適中,彈與唱的搭配合理,古箏彈奏與演唱部分容易銜接,且不需要另配其他音響材料作為伴奏,上手彈奏較其他版本更快,適合大多數人。該版本曲譜一共有四十一個小節,樂曲通過原詞上下兩闕旋律上剛好分為兩個樂段。
樂曲首先以古箏兩個小節的彈奏引入,在這開頭的這兩個小節里用以中國民族樂器特色的滑音引入立刻將聽者帶到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之中,古箏前兩小節均在第三拍的倍低音“sol”處彈奏上滑音滑落到倍低音“la”。并且音樂從低音“la”到倍低音“la”一個低八度的旋律走向也奠定了一個悲傷的感情基調。
之后彈唱部分在樂曲第三小節開始進入。演奏者開始將注意力放在歌曲演唱與古箏彈奏兩個方面上,此時應注意彈奏與演唱之間的配合,切勿因表演時過度關注古箏彈奏的原因而影響了聲樂氣息的運用和聲音的傳送,也不能因只注重演唱而忽略了古箏的彈奏破壞音樂的完整性與古箏彈唱的協和關系,使得樂句之間不夠流暢,造成表演上的失誤。所以彈與唱合作的部分對表演者有較高的要求,除了嫻熟的掌握古箏演奏技巧,又要把握好演唱過程中聲音氣息、情感、力度等方面的控制。
樂曲第一段由第一小節開始到第十五小節結束,筆者認為該段應以第三人稱感覺的訴說性的演唱方式為佳,旋律上“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用相同的節奏四度和五度模進的方式前后句之間相互呼應。“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與“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之間相互呼應。作曲家在這一段落中把音域控制在五度之內,跨度較小。且每句都用了切分或者附點的節奏使旋律更為舒展,語氣感更強。演唱時一字多音處注意唱腔韻味,為了把“字”的感情內容表達出來,字需要轉化為“腔”,讓字成為連綿起伏的腔調。字的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在聲腔中所溶解,不可過分強調每一個音符,要連貫圓潤,詩詞里字的情感在腔中更加充分的表達,體現出一種哀婉凄然的意境。而手中的古箏彈奏部分在這里也相對簡單,右手在小節的弱拍上以小撮的方式進行伴奏整個第一段的旋律。
第一部分結束后十六小節開始進入一個兩部分銜接的過渡段,共五個小節。在這之中又有三個小節作曲家只用了一個感嘆詞“啊”用旋律模進的方式營造出一種類似哭訴的凄涼的吶喊,推動旋律的發展。演唱時由于第十五小節的結束音與第十六小節的起音有較大的跨越,從低音區“6”到高音區的“1”兩音之間相差十度,音樂里的情感開始慢慢爆發帶出高潮,因此表演者在音樂進行到此處的時候應在十五小節三拍半的長音處迅速調整好自己的氣息,并能夠快速準確的找到下一個音的音高,抓住音樂情緒,以情帶聲。古箏伴奏部分這個時候換掉之前弱拍上右手小撮和左手彈奏和弦單音的伴奏方式,右手部分改為同旋律的一組長搖,左手用由低音到高音刮奏的方式來烘托此時音樂的氣氛。之后第十九與二十小節用古箏彈奏出兩個小節的間奏后進入樂曲第二部分。
樂曲第二段里古箏部分與第一段有較大的改變,右手使用了同旋律的搖指技法,旋律里有多處用古箏同弦按音的滑音的技法處理旋律,而并不是直接彈奏原位的音高,讓音樂更為婉轉悠揚富有中國音樂的聲腔韻味。在彈奏這些滑音的時候應注意滑音的圓滑,沒有棱角,左手按弦不要直來直去。聲樂部分第二十一小節至第二十八節“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與第一部分第三小節至第十小節旋律基本相同,第二部分去掉了第一部分里每句詞中最后一字旋律的裝飾音。旋律更為直接,也使得整首樂曲音樂情緒變化更為豐富。
當樂句走到“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進入整首曲子的最高潮。音域跨度加大,旋律上與第一部分有較大的反差。從二十八小節最后一個弱拍起到二十九小節保持在高音“1”的三拍長音恰到好處的渲染了原詞凄慘悲涼的氣氛。古箏部分左手開始變成由低音到高音的一個刮奏渲染音樂情緒,將音樂情緒推入最高,之后的歌詞“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旋律走向主要以下行為主,仿佛像原詞中寫到的體會到了故事主人公在四季交替時光流轉中的無奈。音樂最后重復了過渡段四個小節的“啊”放在尾聲像是悲慘哭訴和嘆息。古箏彈奏部分在這里依舊是右手長搖的技法強調旋律,左手使用高低往復的相對自由的刮奏烘托氣氛。嘆息的結束后進入古箏最后一個小節的彈奏,用了兩個飄渺婉轉的滑音給整首音樂畫上完整的句號,讓人思緒萬千,音樂雖止而悲傷不散。
五、結語
《枉凝眉》這首歌曲超越電視劇成為大眾所愛的經典的藝術歌曲,表演者用古箏自彈自唱這種新穎的形式表現給予了這首歌曲更多的活力。歌曲里表現的那種傳統音樂的意境配合古箏的音色及獨特的韻味更接近作曲家所表現的氛圍。為了能夠讓聽眾達到更好的情感共鳴演奏者就要提高藝術綜合實力,熟悉掌握古箏的各種技法和風格,提高演唱能力,充分了解創作背景題材內容。
參考文獻:
[1]劉娜.箏史與箏藝的發展[J].音樂生活,2006,(02):66-67.
[2]馬磊.箏歌史略[J].中國音樂,2015,(01):153-156.
[3]曾歡麗.箏歌藝術現狀及發展路徑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5年.
[4]尹祎雯.以箏歌為表現形式的古典詩詞彈唱藝術初探[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5]張瀛予.古箏彈唱分析[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6]李向京.瞿小松音樂中的文人精神[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