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華
摘要:我國民族聲樂與民歌、戲曲、說唱等演唱存在一定的差異,它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時期,不僅繼承并發揚了我國傳統的演唱特點及精華,而且一定程度上也吸收了西歐國家的美聲唱法及表現形式。伴隨時代的進步及為了滿足音樂多元化的需求,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也逐漸呈現通俗化,其中民通唱法就是典型的一種聲樂藝術通俗化。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更加具有時代特性,并且融入了許多流行因素,更加時尚,因此受到了大量年輕人的傳唱及追捧,該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本文將簡要分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的發展及利害。
關鍵詞:中國民族聲樂? ?藝術通俗化? ?利害
中圖分類號:J60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4-0056-02
中國歷史悠久,并且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積淀了許多文化藝術及財富,其中民族聲樂就是巨大財富之一。中國民族聲樂種類及形式多種多樣,既包含民歌、戲曲、說唱,又包括歌劇及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民族音樂通俗化在傳統的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融入符合時代潮流的流行因素,既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古典音樂,又不同于流行音樂,而是將二者融為一體,這種表現形式能夠使更多的觀眾易于接受,不僅保留了民族傳統聲樂的精華,思想內涵也更加的深刻,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一、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悠久,大致經歷了自然流轉、專業整理及現役的現代民族聲樂形成三個階段。中國民族聲樂始于原始勞動,逐漸演變出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每個時代其民族聲樂均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題材也不盡相同,春秋戰國時期,民歌及說唱、歌舞等藝術形式廣為流傳,然后逐漸又形成了曲藝,西漢時期民族聲樂趨于正規化,出現一些敘事歌體,直至隋唐時期,民族聲樂走向繁榮,唐朝時期逐漸融入器樂及表演,涌現大量的民間聲樂藝術家。宋元時期民族聲樂更趨于娛樂化,以曲藝及戲曲為主,而宋代以說唱為名,元代以雜劇為名,明清時期民族聲樂大力發展戲曲方面,聲樂逐漸成為獨立的藝術[1]。該階段形成的民族聲樂由于比較零散且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不具備一定的傳承性。逐漸進入第二階段——專業整理階段,該階段開始逐漸融入西方音樂元素,如美聲,專業學者也開始逐步分析聲樂,并進行總結及整理,從而興起了一種“新音樂”,結合中西良方聲樂方面的優勢,創造有異于傳統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的新民族聲樂,但該時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民族聲樂體系。第三階段就是現代民族聲樂的產生階段。該階段使得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脈絡逐漸清晰,民族聲樂也走向多元化發展,將西方聲樂進行本土民族化,形成中國獨特的民族聲樂。
二、中國民族聲樂通俗化的特點
民族音樂通俗化使得音樂節奏邊個更加輕快,歌詞也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其內容往往涵蓋很多當地特色及人文情懷,因此內容上更加豐富有趣。另外中國民族音樂通俗化其篇幅也相對減小,更加注重借助舞蹈等其他的表現形式即興演繹出來,其取材范圍廣泛,風格不限,傳唱簡單,娛樂性強,貼近生活,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更容易受到人們的追捧,因此廣為流傳[2]。中國民族音樂通俗化不僅僅指唱法發生了改變,而且民族音樂更加面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歌唱技巧及歌曲內容、演唱形式均向通俗化方向發生轉變。歌唱技巧方面既保留了民族及美聲的特點,又融入了通俗的發聲方法;歌曲內容方面更具生活氣息及通俗性,既歌唱頌揚了祖國,又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及生活態度;演唱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舞臺或音樂廳,不局限于一人演唱,出現對唱、邊唱邊跳、合唱、重唱等多種形式,為大家呈現雅俗共賞的聽覺與視覺上的盛宴。其中最常見的唱法是民通唱法,以民族語言為基礎,將民歌、曲藝、戲曲及美聲融合為一體的聲樂演唱形式這種唱法既滿足了聽眾的需求也滿足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的優勢
伴隨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符合多元化發展,打破傳統,推陳出新,滿足人們內心世界對自由的追求,成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一)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
傳統的民族聲樂相對委婉,前后起伏較大,富有旋律性,渾厚有力且大氣,需要較強的唱功,如美聲。而通俗音樂節奏歡快,更加能滿足大眾的口味,也能滿足藝術家對音樂的追求,因此,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能打破千人一面的局面,民族聲樂不再僅僅是一些地方民歌或者具有強烈民族色彩的歌曲,也逐漸涌現像《野玫瑰》這類歌曲,伴奏形式也從欠品疑慮的傳統民族樂隊逐漸融入西洋樂器及樂隊,甚至出現一些現代元素,彌補了在音色等方面的不足,使得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更加具有張力[3]。
(二)唱法相互借鑒
傳統的民族聲樂的唱法依賴于胸腹式呼吸,因此氣息相對淺,并且要清晰的咬字,聲音持久性強,音色明亮且甜美,美聲唱法要借助足夠的氣息,變化多端,具有嚴格的聲部劃分,穿透力強。而通俗唱法相比較前二者更加自然,需要真假聲隨意切換,一般中聲區使用真聲,而高聲區則用假聲演繹,聲音不如二者洪亮,也不如美聲更能引起共鳴。將傳統民族聲樂通俗化是將三者的唱法優勢結合在一起,既保留了民族唱法咬字清晰,聲音輕柔,又具有美聲的感染力,還融入了通俗唱法的輕松自然,使得聲音更加流暢,感情更加飽滿。
(三)表演方式更具多樣化
傳統的民族聲樂在表演方式方面具有嚴格的要求,特別重視聲情并茂,講究形與神,因此,著裝一般要具有民族特色,要求華麗高雅,主要的演唱方式一般是獨唱及對唱,有時會配合舞蹈。而通俗化的藝術表演方式要求就不會這么嚴苛,更加的隨意,著裝方面也融入一些時尚元素,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舞臺上的燈光也具有現代化,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縮小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感,更有利于中國民族聲樂的傳播及發展。
(四)更具文化價值
民族聲樂通俗化雖然增加了許多符合當代潮流的流行元素,但仍然屬于民族聲樂,其韻味與本質都保留了民族聲樂的特點。民族聲樂通俗化根據當地文化形成新的特點,這對民族聲樂的傳承及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4]。例如《幸福山歌》用民通唱法來表現,不僅表現出壯族的民族風韻,又增添了風趣活潑的氛圍。此外,民族聲樂通俗化將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二者完美融合,更加凸顯兩者的優秀特色,既保留了優良的傳統文化,又增添了流行文化特色,讓觀眾耳目一新,受眾群體也隨之擴大,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四、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的弊端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逐漸走向通俗化,是創新的結果,但也表現出很多的弊端,很多演唱歌手,并不能嚴格區分開通俗音樂與民族聲樂通俗化,往往導致喪失了原有的民族風格,過分的趨向于通俗,這樣就喪失了民族唱法中的精華,使得民族聲樂中的那份傳統美遭到破壞,從而出現一種“四不像”的演繹形式[5]。另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融入許多通俗音樂的元素,通俗音樂更加追求自由,缺乏一定的內容,將傳統民族聲樂的內容的深度大打折扣,缺乏一定的內涵,因此喪失了一部分高雅。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它過分的追求滿足人們的當下精神方面的需要,不能夠長時間的傳承發展下去,會慢慢淡出歷史的舞臺。
五、結語
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既要基于民族聲樂藝術,又要注入通俗藝術。現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尚未發展成熟,通俗化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持其民族性,努力尋求情感、時代與技巧方面的契合點,因此,在這個度上很難準確的把握。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使得民族聲樂更加貼近廣大人民的生活,注入活潑輕松的氛圍,通俗易懂,更適合流傳,能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但又由于通俗元素更加追求自由,因此傳承的持久性會受到影響。但利大于弊,故而民族聲樂藝術通俗化是能夠行的通的,是民族聲樂與通俗聲樂發展的共同需求。
參考文獻:
[1]鐘燕紅.論民族音樂的通俗化——讓民族音樂走進市場的幾點思考[J].音樂時空,2017,(12):111.
[2]劉婕萍.談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方向[J].音樂生活,2010,(04):147-148.
[3]馬燕.傳承共性 突破個性——淺談民通唱法[J].絲綢之路,2010,(13):161-162.
[4]李冰.論民族唱法的文化價值[J].溫州大學學報,2006,(12):111.
[5]胡郁青.論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J].中國音樂,2007,(04):147-148.
[6]姚曉婷.淺析民族聲樂傳承地方方言文化的重要意義[J].黃河之聲,2017,(18):70.
[7]孟妍.淺析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趨向[J].藝術研究,2016,(04):74-75.
[8]任娟.淺析當代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范疇及其主要美學特征[J].讀天下,2017,(04).
[9]姚曉婷.淺析中國民族歌劇聲樂作品及其演唱風格的把握[J].黃河之聲,2010,(09):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