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要:本文以無調性音樂中的和弦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組織構、音響色彩的分析,著重論述無調性音樂中和弦音響色彩的聽覺感知心理過程,使視唱練耳成為一門應用性強的音樂基礎課,并為視唱練耳學科實現對不同專業進行不間側重的分類教學提供可行的參照依據。
關鍵詞:無詞性? ?和弦音響? ?色彩感知? ?聯覺心理
中圖分類號:J60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4-0067-02
一、無調性和弦音響的結構組織
音樂發展到了無調性階段,傳統的和聲序進邏輯隨著調性的消失而瓦解,“隨線性和聲與十二音和聲技法的出現,和弦寫作產生了新的結構組織方式”。和弦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程疊置構成的,而不同音響色彩的音程如何排列、疊置,直接影響著和弦的結構及其音響色彩。因此,要了解無調性的和弦音響結構組織,要從了解和弦最小的音關系——音程開始。
(一)音程結構特征
作為構成和弦音響的最小音關系,音程有其自身的音色色彩。一般認為,協和音程產生于平均律中泛音列較低的音中,而較高的泛音則產生不協和音程。這種音與音的關系在平均律中被減少到十二個,其音程結構特征如譜例1。
完全五度與完全八度——為開放(明亮)的協和,大、小三度與大、小六度——為柔軟(柔和)的協和,小二度與大七度——為尖銳的不協和,大二度與小七度——為溫和的不協和,完全四度——協和或不協和[3],三全音(既增四度或減五度)——中立的或是不安定的音程。
(二)和弦結構組織方式
1.可用(除三全音以外)任何音程來組成和弦(見譜例2-譜例4)。
除此之外,無調性的和弦結構組織還有許多。例如將雙和弦疊置,或是用十二音的技法構成和弦,還有附加音和弦等。實際上,在無調性音樂中,每一個和弦都可以自由重復或省略某些音或某組音。
二、無調性和弦音響的聽覺心理
當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照一定的藝術機制疊置排列并同時發音時,樂音間多層次的音波疊加起來,因相干擾而形成時強時弱的周期性交替”,當這種強音的交替在人耳中形成聽覺暫留現象時會產生許多微弱的差音,與和弦基音融合起來,形成了聽覺中的和弦音響色彩。和弦音響的色彩可分為自然色彩與藝術色彩兩種,其中,和弦音響的自然色彩是客觀存在的實際音響,是物理作用下形成的“和音”音色。例如不同發聲體或人聲所表現出的不同音質的音色。在物理學中叫做“音品”。而和弦音響所呈現的藝術色彩,源于聽者對音色美的不同內心感受,是個人心理活動支配下的一種聽覺感知,也是和弦音響色彩的心理屬性,包括兩方面的心理因素:
(一)聯覺
美國音樂學家馬利翁說過:“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在人的感覺之間有一種互相溝通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聯覺”,即一種感官感受引起另一種內心感覺的心理活動[3]。當然,聯覺的心理活動因人而異會產生不同的聽覺感知層次。個人生活環境的文化背景差異,從事的專業類別不同,對音色的感知程度也是各異的。一般來說,普通人耳對音色的聯覺僅限于單純的聽辨和弦音色的好聽與否,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能感受到和音音響的強烈色彩感;而生活在音樂環境中的人,由于長期受到音樂的熏陶,在藝術實踐中獲得了音色感,并逐漸積累了大量的和弦音色感性認識。他們對于和弦色彩的敏銳感知,來源于聽覺和大腦聯覺活動長期的良好結合,使聲像迅速在大腦內轉換為色覺,并通過多次分析、綜合、編碼,最終形成固定的音色感知表象。
(二)聽覺邏輯
除了聯覺心理活動之外,聽覺邏輯也是影響人們聽辨和弦色彩的一種心理因素,它是繼人腦進行聯覺活動后又一跟進的音樂邏輯心理。這種邏輯在調性音樂的和聲聽覺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聽者對和聲序進邏輯的感性認識上,由此辨別出和音音響色彩的相對協和與不協和,穩定與不穩定。而在無調性音樂中,由于少了調性的約束,聽覺邏輯的心理活動沒有了對和弦本身穩定度的要求,而更加追求和弦音響由緊張到松地,由松弛到緊張的色彩變化,由此產生的音樂感知心理,其邏輯更為抽象化。因此,無調性音樂的聽覺邏輯心理是必須通過長期大量的積累新音響素材才能獲得的。由此可以看出,聯覺和聽覺邏輯心理的形成,是培養和建立和弦音響色彩感知的前提,對于從事專業音樂的人來說,是尤為重要的,也是系統發展音色聽覺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三、無調性和弦音響的色彩感知
感知無調性音樂的和弦音響色彩,除了從音質的角度感知不同器樂或人聲形成的個別音質音色和混合音色外,還要獲得有別于傳統和聲音響色彩的新感知,這種聽覺感知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相對緊張與松弛的色彩感知
在和弦的音高組織中,含有完全五度和大、小六度疊置的音程越多,和弦音色越松弛,人耳感受到的音響色彩越柔和;反之,包含小二度與大七度音程越多,和弦緊張度越強,聽覺中的音響色彩越尖銳。這是由和弦內部音程特征決定的。此外,和弦音高的排列音域越寬,和弦的緊張度越低越松弛,音色也更明亮;反之,排列相對密集的和弦,緊張度也隨之加強,其音色色彩在聽覺中會變得暗淡甚至混濁。人耳通過對和弦結構的認知產生的音色感,同時也可反作用于和弦結構,用已感知到的音色來推斷出未知和弦音響的結構組織。
(二)相對“協和”與“不協和”的色彩感知
聽覺感知中和音音響的相對“協和”與“不協和”,在傳統音樂和無調性音樂中有較大的差異,因此,人耳對和弦音響協和與不協和的概念也要隨之轉變。在傳統和聲中,和弦的協和度受調式的影響,由和弦本身的緊張度決定。一般來說,緊張度的強弱產生協和度的對比,并且具有從不協和解決到協和的傾向。而無調性音樂中的和聲邏輯,將這種協和標準徹底改變,具有不同緊張度的和弦在一定環境中可被認為是協和的。而協和和弦也可被認為是不協和的。
在以不協和和弦為主的音樂片段中,協和和弦音響與周圍不協和音響產生聽上的色彩差異,成為這一音樂組織中相對“不協和”和弦。相反,那些不協和音響又成為音樂片段中相對“協和”的標準。對于聽者而言,適時轉變聽覺心理感知邏輯,是獲得無調性和弦音響色彩感知的重要方法。
四、結語
以上,本文通過對無調性音樂中和弦音響組織結構、音響色彩和聽覺心理的分折,揭示了無調性和弦色彩聽辨與調性音樂和弦色彩聽辨的心理差異,并試提出其聽覺的要旨和方法。這一能力的發展有助于學生了解現代音樂作品中的音色音響,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想象和理解現代音樂的耳朵。它為視唱練耳教學切實服務于音樂實踐需要提供了可能,對推動視唱練耳學科理論建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美]G·韋爾頓·馬逵斯.20世紀的音樂語言[M].蔡松琦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陸小玲.通感與音樂[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6,(01):42-46.
[3]楊波.藝術通感的生理—心理學發生探源——藝術通感研究系列之二[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3,(04):62-66+79.
[4]王大昌.論樂音的音色屬性及其表現功能[J].中國音樂學,1999,(04):115-126.
[5]張芬云.談音響色彩感的培養與音程、和弦的聽辨[J].吉林師范學院學報,1997,(03):34-35.
[6]賈波.論通感在音樂理解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8,(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