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芝
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一群神色、行為各異的三歲幼兒,有哭得尿了褲子的,有滿地打滾的,有跳到桌子上耍皮的,有趴在飯碗上睡著的……教室里總共有三名教師,個個都像身處戰場的白衣天使,她們穿梭在幼兒間,熟練、麻利地處理著一樁樁“突發事件”,使出渾身解數安撫幼兒情緒。這便是幼兒園秋季學期一年一度的小班幼兒入園日。
幼兒園對于初次入園的幼兒來說,的確是個陌生的環境,幼兒生活中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往往便在此時產生。這次“分離焦慮”持續時間一般為1—3個月。幫助幼兒解除“分離焦慮”成為幼兒教師的第一道“關卡”。
盡管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總有部分幼兒一時之間不能適應新的生活,每天依舊上演著“一哭二鬧”的戲碼。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玩樂高玩具時,樂樂(化名)興高采烈地把他“制作”的玩具拿來給我看,我才依稀看見了一道曙光。
樂樂:“老師,這個是電話!可以打電話給媽媽!”
我:“哦!真是一部電話呢!來,我們看看能不能聯系上媽媽!”
我馬上進入孩子的游戲情境,“撥通”了樂樂媽媽的電話:“喂!您好!我是李老師,您是樂樂媽媽嗎?樂樂說有點想您了。嗯嗯……媽媽也想樂樂啊?好的,我幫你轉達!哦,今晚你會早些來接樂樂嗎?好的!樂樂在幼兒園表現得很棒!好的,我會表揚他的!再見!”
我投入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很多幼兒被我吸引了過來,包括凡凡、小偉、睿睿等幾位頑強的哭鼻子“老兵”。我心里忽然晃過一個念頭:對啊,把媽媽們“帶入”幼兒園,說不定能夠安撫這些“老兵”們的情緒。
接下來的事情證明了我的判斷。孩子們都對“可以和媽媽聯系”的“電話”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加入我們的游戲:一個接一個地“制作”自己的“電話”,然后要求老師連線給媽媽,包括那幾位頑強“老兵”。
“老師,打給我媽媽吧,叫她快點來接我!”
“老師,打給我媽媽,讓她給我買個小白兔!”
“老師,打給我媽媽,我想媽媽了!”
……
孩子們在游戲中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我開始應接不暇,但又不忍心拒絕那一雙雙渴望的小眼睛……我發現,孩子們在和媽媽“打完電話后”情緒安定了許多,慢慢開始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融入了我們的新集體。為了繼續滿足孩子們對媽媽們的傾訴需求,我決定增設一個區角游戲——連心話亭。
這天,當孩子們再次要求我打電話給媽媽時,我做了一個關門的動作,告訴孩子們:“老師家的電話亭‘打烊了。想打電話給媽媽,請到公共電話亭,自己打電話給媽媽吧!”我在教室中畫出一個小片區,告訴孩子們怎樣打電話給媽媽。于是,他們開始嘗試自己打電話……我解放出了雙手,開始做一名觀察者。
“連心話亭”對安撫幼兒的“分離焦慮”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大大滿足了孩子們想對媽媽傾訴的心理需求。后來,我給“連心話亭”游戲制定了“游戲規則”,滲透禮貌用語教育,指導孩子們學會使用“請”“您好”“再見”等交際用語。當孩子們熟悉了游戲的內容、玩法和規則后,我開始讓他們自主開展游戲活動,這時的工作重心已經讓位于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了。而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是為幼兒創設一個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連心話亭”便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小班幼兒因為年齡偏小,語言發育不夠充分,口語交際能力更是一片空白,既不會合理、規范地使用禮貌用語,也缺乏認真傾聽、積極應答的意識,“連心話亭”這個游戲中的人物設定(母子、母女)較為明確,幼兒對游戲中的人物特點有充分感知,相關游戲語言易于幼兒模仿、學習。可以說,“連心話亭”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對指導幼兒生活,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及語言能力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