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安 劉曉涵
摘要:繪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龍貓》已是廣為流傳的經典,影片清新的畫風,和睦的鄰里風情,奇幻的故事情節闡述了宮崎駿理想中世外桃源式的優美鄉村生活。本文將從美感經驗的優美角度以電影的場景畫面之美、童真之美以及鄰里親情之美三個方面闡述電影世外桃源式的優美。
關鍵詞:場景? ?童真? ?鄰里親情? ?優美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4-0162-03
《龍貓》作品完成于1988年,二戰后日本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與之伴隨的是生態自然遭到嚴重破壞,而本電影表達的正是宮崎駿童年的回憶以及心目中對世外桃源式的優美鄉村生活的向往。[1]作為動漫界的一代傳奇,宮崎駿作品通常以探討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為題材。電影講的是1955年草壁一家搬去鄉下小屋居住,由于媽媽生病住院,爸爸陪伴著兩個女兒生活。偶然的一天,小女兒遇見了森林的主人龍貓,由此童話旅程就此展開。動畫以水彩繪制,清新單純,沒有過于濃烈的色彩和強烈的明暗對比。晶瑩剔透的音樂遙相呼應,美麗的鄉村景色和天真無邪的女孩相配合,畫面輕松自由。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對象、人與自身內部的和諧。康德在其著作《判斷力批判》中將美區分為“崇高的分析”與“美的分析”。“美”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的美指的是崇高,而狹義的美則指優美,與崇高相對的優美。[2]基于此本文將著重從美的優美方面探討本影片。
一、影片場景畫面之美
在《菲利布斯篇》中柏拉圖說:“真正的快感……來自這樣一類事物:在缺乏這類事物時我們并不感覺到缺乏,也不感到什么痛苦,但是它們的出現卻使感官感到滿足,引起快感”。[3]影片一開始就向我們展現出一片陽光和煦、微風吹拂、樹木蔥郁的盛夏田園風光。小月和小梅剛搬到新家時一下車就歡快的望著門前的小溪,圍著新房子打轉,在門前的草地上翻滾打鬧。蔚藍的天空下映射著蔥郁的大地,朵朵白云,蟬鳴鳥叫無不使人感到身心愉悅。恬靜的田野中,充斥著寧靜與祥和,即使是縱深的森林里,也是孩子們玩耍的樂園。夏日的夜晚也沒有黑暗和壓抑,充滿著青蛙和蛐蛐的吟唱。月夜之下,萬籟俱寂,炎炎烈日迎來徐徐涼風,高懸的明月,漫天星光還有那棵再深的夜也淹沒不了的巨大樟樹。亞里士多德曾說“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認為不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快的因素”[4]。祥和融洽的田園風光以及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的姐妹倆帶給我們的是精神的愉悅與舒暢,我們沉浸在影片和諧優美的自然中。
影片場景塑造的氛圍清新浪漫,極易勾起人童年的回憶,仿佛走到了田園鄉村,因為宮崎駿所畫的場景正是他的童年映射。影片中姐妹倆來到鄉村一下車就趴在橋上望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每有條小魚略過都會引起他們的尖叫和歡喜,這是常年處在近代化工業城市的鋼筋混凝土中,處在隆隆發動機和汽笛的鳴叫中的人無法感受到的快樂。如此,體現了宮崎駿厭倦鋼鐵般冰冷的城市生活,希望聽到蟬鳴鳥叫而不是馬達與汽笛聲,回到鄉村自然風情之中的情感,而影片中姐妹倆初見小溪的反映也代表宮崎駿內心的向往與渴望。
二、影片自然童真之美
費齊諾將美區分為兩種:肉體美與精神美,肉體美還取決于精神美的襯托。[5]換句話說,精神美對肉體美有其決定性影響,精神的美與否對于審美主體之于肉體美的看法有著顛覆性的影響。影片中開始遇到大龍貓的場景是讓人感到巨大而恐怖的,龐大的身軀,血盆大口,震耳欲聾的吼叫等,從外在形象看來無不使人心生懼意。但當遇到這么一個龐然大物時,小梅拿出了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大龍貓沖小梅大吼,小梅也沖大龍貓大吼。正當我們為小梅的安全擔憂時,大龍貓打了個哈欠睡著了,接著小梅也趴在它身上睡著了,此時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下來了,一切都顯得平靜祥和。這時再看大龍貓雖然體積龐大但已不覺得恐怖,反而圓圓滾滾甚是可愛。可愛的意象總是令人感到優美,換言之,可愛本身就是優美的孿生姊妹。[6]
第二次碰見大龍貓時是姐妹倆在車站給父親送傘。父親還沒來卻等來了大龍貓,小月擔心大龍貓被雨淋所以把傘借給了它,大龍貓打著傘聽著雨滴滴落在傘上發出得嘭嘭聲驚喜異常,接著就蹦了起來用力的跺了下地面,樹上的雨就傾盆而下,就像我們兒時那樣對身邊的一切感到驚奇,如果想聽嘩嘩地雨聲就使勁踹樹,讓樹上的雨水全都抖落下來。大龍貓的表現正像一個孩子,充滿了童趣,從它身上我們能夠看到自己兒時的身影。看著大龍貓呆呆傻傻天真無邪的笑,顯得愈發的可愛。大龍貓送了一包橡木種子給姐妹倆,并在夜晚時帶著姐妹施法祈禱使樹木長得又高又壯,并帶著她們共同遨游天際,坐在樹梢上吹著橡木笛。醒來的姐妹倆看到橡木發芽,回想起昨夜的情形開心大笑:感覺像是夢,卻又不是夢。小梅走丟后小月心慌意亂,不知所措,去找了大龍貓,大龍貓叫來了龍貓車。龍貓車載著小月穿越田園,跨過小河終于找到了小梅,而后又帶著姐妹倆來到了七國山醫院看望了媽媽。小梅和小月已然和龍貓們成為了好朋友,也正像童年時期,幾次見面,交換禮物,就能獲得最真摯的友誼,反而越來越成熟的現代社會和成人世界丟失了這些最為本真美好的東西,而在影片中正是完美體現了這些本真美好,把人帶入其中,體會著這些簡單單純且質樸的生活,激發著每個人都擁有卻不輕易向人展示的內心柔軟。舒暢的觀賞體驗觸發著每個人的內心柔軟,使我們在影片寧靜祥和的氛圍中不自覺地回歸自我本心,抒發起自我本質的優美。從小女孩的成長中,也令人感受到了童年的自由和夢想。她們都有堅定地信念和美麗的心靈,宮崎駿在《龍貓》中把每一個平凡的事都描繪的不平凡。
三、鄰里親情和諧之美
陶淵明《桃花源記》有云:“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影片中的一大亮點是鄰里與親情間的和睦之美,小月一家人剛搬到村子里就有好心的鄰居過來幫忙打掃整理;當媽媽病情嚴重爸爸離家去醫院看望媽媽時鄰居阿婆又熱心的幫爸爸照看小梅和小月,小梅鬧脾氣非要找姐姐,阿婆就帶小梅去學校找小月,老師和同學們也都善解人意地同意小梅來到教室里上課;天下大雨,姐妹倆沒帶傘,鄰居小男孩堪太冒著被雨淋的危險把傘留給了小月和小梅;小月去不相識的鄰居家借電話,鄰居也表現得很熱情;尤其是最后小梅走丟時,全村的人都伸來援手幫助尋找小梅,鄰居家的婆婆也緊張的祈禱保佑小梅平安。這與現代城市的孤立冷漠、爾虞我詐,同事間互相猜忌形成強烈對比,使我們感到人與人間的和睦友好成為了稀有物。而在影片所布置的場景里,信任、和睦、溫馨、善良的人際關系得到了充分體現。鄰里之間互助友好,親人之間溫馨美滿。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道》中也寫道:“善也是一種美”[7]。鄰里鄉親用自己的行動向我們展示了單純的美。
主人公的家庭也是那么的和諧完整,母親雖然生病了,但小月每天擔任做早飯和照顧妹妹的任務,還經常給母親寫信告訴她生活中的樂趣;小梅更是個淘氣的小女孩,家里人都寵她;當爸爸聽到孩子們講述龍貓的事情時沒有表現出不相信,也體現出他的善解人意;母親也是個非常溫柔賢惠的妻子。整部影片都顯得鄰里和諧,家庭美滿。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兼博士生導師牛宏寶教授說過:“優美的美感經驗,在感受上是一種無功利而令人愉快的、輕松的體驗,在審美主體與對象的關系上是一種和諧的、契合的關系,而不是一種抵觸的或矛盾的關系”[8]。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滿帶給我們輕松暢快的觀影體驗,無論是在美感經驗的呈現形式上還是作為審美主體內心本質的單純抒發上,讓人感受到的就是一種符合常理、符合規律性的本質。康德曾說:“美若沒有對于主體的情感關系,它本身就一無所有”[9]。在這種同規律的本質體現中,審美主體與對象達到了和諧一致,影片中所營造的社會環境正是滿足了這種一致性,使審美主體在觀影體驗中由審美對象觸發出自我中優美柔弱的情懷,并與之產生共鳴,從而使審美主體獲得一種順暢自然的優美感受。
四、結語
英國美學家李斯托威爾曾說:“當一種美感經驗給我們帶來的是純粹的、無所不在的、沒有混雜的喜悅和沒有任何沖突、不和諧或痛苦的痕跡時,我們就有權稱之為美的經驗”。[10]整部影片,沒有激烈的現實矛盾的沖突,從場景的清新浪漫畫風,孩子們與龍貓的奇遇,鄰里的和諧,家庭的美滿,以及到最后完美和諧的結局,無處不體現著一種和諧共融的優美,它無關于利害,只是單純地使人感到和諧、自由、靜穆而自然。
影片中自然,親情,童真達到了一種非常和諧優美的境界。正如德國詩人赫爾德林所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11]。人與自然相依相伴,和睦相處,與現世的生活所對比宮崎駿塑造了一個世外桃源。這個世界來源于每個人的童年,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就是那么自然美好。這部影片所體現的正是我們都所經歷過的童年,它已隨著我們的閱歷和環境的改變已逐漸逝去,僅存于我們的回憶。觀看這部影片時不需去揣測其有什么深刻哲理含義,只需用心去感受孩子們的歡樂奇遇,去體會鄰里間、家庭間和睦的美滿,去欣賞夏日畫面的清新美景,以舒適的心態感受電影中的美好這就是宮崎駿向觀眾表達的優美之意。《龍貓》不論是在藝術語言還是在情節表達,都體現了優美感的成長性升華,它帶給我們的感受遠遠超出了電影本身所能承載的。運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構建了具有生態主義理想的夢中世界,值得每一個人去品味。
參考文獻:
[1]何東升.論宮崎駿動畫電影《龍貓》中的和諧整生之美[J].新余高專學報,2010,15(02):56-59.
[2][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M].宗白華,韋卓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3][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蘇]舍斯塔科夫.美學史綱[M].樊莘森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6]孫秀昌.優美與可愛——一種對西方美學中優美與可愛之關聯的探討[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
[7]劉大濤,袁義軍.亞里士多德的和諧美學思想[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19(02):56-60.
[8]牛宏寶.美學概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9]甘雪婷.優美與崇高——康德前批判時期的經驗美學[J].智庫時代,2018,(35):189-190.
[10][英]李斯托威爾.近代美學史評述[M].蔣孔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11]胡春光.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存在主義教育思潮述評[J].教師教育論壇,2005,18(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