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
摘要:《草原英雄小姐妹》作為“少年紅色經典”,內容豐富而深刻,時隔半個多世紀,依然熠熠生輝,諸多評論家對其進行過不同角度的評論。本文積極嘗試從人與自然的生態角度對其進行重新解讀,從此角度來看,《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深刻反映著人類與自然兩者之間的生態內涵,作品中展現出的自然、社會等生態形式,帶給人們一系列啟示。
關鍵詞:《草原英雄小姐妹》? ?人類自然? ?生態內涵
中圖分類號:J9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162-02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2017年上映的以草原生活為題材的影片。影片根據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達茂聯合旗兩位蒙族小姑娘龍梅和玉榮冒著風雪、搶救公社羊群的真實故事而改編,生動地展現了草原兒女為保護集體財產,勇敢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畫面,謳歌了她們為保護集體財產,不畏艱難困苦、不怕犧牲自我的高尚品德。影片由蒙古族導演包·那音太執導,娜木罕、忽藍主演。生態自然觀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現代形式之一,主要以環境倫理學的形式開展對人和自然關系的思考,是系統自然觀在人類生態領域的具體體現。近年來,隨著環境的惡化,人類已經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倫理道德為人們所日漸重視,正確的生態觀對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和重要啟示。本文嘗試從生態思想切入,深入分析作品中展現的人與自然的生態內涵,希望對草原生態發展帶來一些啟示。
一、人與自然的交流
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蒙古族少女龍梅、玉榮和爸爸媽媽住在一望無際的內蒙古達爾汗茂明安聯合旗大草原。這里水草豐美、風光秀美、遠離城市喧囂,大草原在他們眼中是非常友善而親近的。影片中有諸多鏡頭表現了龍梅、玉榮一家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龍梅一家人以放牧為生,她們對草原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是這片草原像溫柔、美麗、慈愛、包容的母親撫育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她們,給予她們生存所需的一切,給她們一個溫暖的家,讓她們有歸屬感。
(一)對自然法則的運用
生態學家劉鐘齡先生曾指出:“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恰恰構筑了天、地、生、人的復合生態系統,是歷史條件下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高效和諧的優化組合。”牧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在與自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行程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終結果,并找到了一條草原、人、牲畜三者和諧相處的方式方法。游牧是草原人民在長時間的生產勞動中獲取的最佳生活方式,龍梅、玉榮一家人在大草原上生活了多年,她們在游牧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處處體現著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思想理念。她們穿的蒙古袍是最具“生態”特征的服飾,它可以一袍多用,行可當衣,臥可當被,適合草原多變的天氣和游牧生活;她們的日常主要食品是奶干、奶豆腐、奶酪等奶食品,干制的奶食品適合游牧生活中的長途跋涉、便于儲存;她們的蒙古包安裝簡易、拆卸容易、便于運載,從結構、形狀、布置和顏色均適合在大自然這一生態系統中生產生活;她們的主要蓄力和交通工具是馬和勒勒車,具有流動性和季節性的游牧生活中,牧民要運載著生活用品,跨過草原、山脈、丘陵、沙漠等地形,馬和勒勒車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二)對自然的崇敬與情感
“萬物一體”自然觀認為生態環境與生命主體是無法分離的兩個要素,宇宙中所有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源與環境均為大自然所提供,人類不應無知、盲目、自大地想要征服、凌駕于自然之上,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萬物與自然有著盤根錯節、密密麻麻的聯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發展。從生態系統整體觀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大草原象征著自然,龍梅、玉榮一家人熱愛和贊美大草原,尊重并敬畏大自然,她們對大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識。影片中,龍梅玉榮的母親是一位善良慈祥的母親,她熱愛草原上所有的生靈,在教育兩個女兒的時候,她說“羊羔、牛犢是草原上的精靈,人類要愛護它們,蒙古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上,要愛護草原上的生靈,草原上沒有這些精靈,草原會失去顏色的”。受到母親的影響,龍梅、玉榮也深愛著草原上的生靈。姐妹倆在放牧時躺在草地上,望著白云,聯想到駱駝,駿馬、乳牛和牛犢等草原上可愛的動物們,感受著大自然的溫暖和魅力;她們和其他同學學生團結救陷進泥潭的母羊;玉榮因夢見自己心愛的黑眼睛小羊羔死了而傷心不已,哭泣著醒來;姐妹二人全心全意看護好生產隊的每一頭羊。這些無不體現著龍梅一家人對自然界深厚的情感,與敬畏之情。在草原上陪伴她們的小狗、小羊、駿馬都是她們的朋友。龍梅、玉榮一家人熱愛、尊重這里的每個生靈,視它們的生命如同自己的一樣珍貴。其實,任何一個生命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它們沒有高貴低賤之分,只有尊重大自然,敬畏生命,人類才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人與自然的斗爭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是組成人類生活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自然是息息相聯的。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們要自覺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希望改造、征服自然來不斷改善自身的生存狀態,但自然有自己的客觀規律,它是獨立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雖然人類可以通過主觀能動性認識并改造自然,但自然界并不依賴人的認識和改造而存在,有時大自然甚至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草原英雄小姐妹》中暴風雪突然襲擊了內蒙古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大草原。新寶力格公社集體羊群遭受巨大打擊,正在看護集體羊群的龍梅、玉榮小姐妹為不使生產隊遭受損失,冒著生死,在寒風凜冽的暴風雪中搏斗一天一夜。兩人始終追趕羊群,最終保住了集體的羊群,卻因為嚴重凍傷,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盡管龍梅、玉榮一家人在生產生活中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卻也無法阻止、征服、戰勝自然界中不可控的自然災害。
三、啟示
(一)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管人類發展到什么程度,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人類本身以及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都來自自然。人類社會中的一切生產和再生產活動都以自然環境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對待自然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建設美麗家園、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認識和改造自然,使其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動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環境惡化、生態危機,例如土地荒漠化,臭氧層空洞,洪水肆虐,物種減少等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建立生態文明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人的主觀能動性有錯誤的發揮、也有正確的發揮,兩者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錯誤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例如為獲取經濟利益,人類破壞性地開發利用自然環境,毫無節制地索取,造成自然環境嚴重透支,各種自然災害接踵而來,嚴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而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在正確認識、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來服務人類社會。我們要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善待自然中的萬物,擺正人類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合理確定對自然的索取和付出,改善與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促進人類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蘇麗娜,王衡.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生態內涵[J].環境與發展,2017,(10).
[2]李淑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N].光明日報,2018-06-04.
[3]陳濤朋.草原文化的生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張景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飲食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5]劉玉芳.探析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J].學周刊,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