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暢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已于2017年3月1日起施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從此有了法律的明文規定。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必須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完善對策,希望可進一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進而為小康社會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中圖分類號:G258.2;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02-01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必然性,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已經成為現階段提高人們精神文化水平的必然要求,更加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在此過程中,各級部門應當始終堅持政府領導,秉承著均等、工藝性以及便利性的原則,重點落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形成健全、系統化、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群眾提供優惠的、高質量、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求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十九大精神,將其作為建設工作的方向指引,逐步實現城鄉均等化發展,使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更加便捷、高效。接下來筆者則針對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意義進行探討。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意義
(一)社會經濟層面
雖說近幾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但是文化建設力度仍舊不足,同時仍舊未能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導致文化服務質量低下。但是,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漸提升,群眾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這時,政府等相關部門就應當加快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步伐,盡可能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強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彌補傳統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的缺陷,從而促使公共文化服務均衡性發展,避免出現城鄉反差,進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二)文化功能層面
文化已經成為民族凝聚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競爭的重要源泉,它更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靈魂,關乎著民族振興與社會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動力支持,它是精神支撐同時也是方向,更加是思想保障。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文化方面的需求,這時就應當形成先進的文化精神體系,為社會發展注入活力,使之滿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同時也可在逐步完善的過程中不斷的影響并引導群眾的思想與行為,進而為各族人民團結提供思想保障。
(三)科技發展層面
21世紀是經濟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先進的科技手段與信息技術,科技的飛速發展無疑推動了文化的進步。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互聯網、廣播電視技術以及遠程傳播技術等的出現,使得人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活動,這樣的發展形勢無疑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人們的文化消費。但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我國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的發展形勢相比仍舊落后,這就無疑會大大降低服務質量,無法緊跟科技的發展步伐。
(四)社會歷史層面
當前群眾所提出的文化需求更加是對公共文化服務所提出的迫切要求,應該盡可能滿足群眾的文化消費需要,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發展,進而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在計劃經濟時代背景下,前蘇聯群眾文化理論給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帶來的諸多影響,更加強調教化功能,卻未能意識到其中所蘊含的娛樂功能與審美功能,忽視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娛樂性,也未能真正結合群眾的文化需求提供與之對應的公共文化服務,這就無疑會給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帶來阻礙,甚至會面臨諸多的問題。在此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如果仍舊更加注重文化管制,將其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導,必然會致使公共文化服務缺位,從而面臨著諸多矛盾。
(五)和諧社會建設層面
近幾年來,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許多新的社會階層不斷衍生,每個社會階層對于財富獲取以及財富掌握都有著各異的理解,這一過程中容易產生各類矛盾,矛盾產生的根本需要歸結為道德觀念缺失以及社會精神薄弱。此時,就需要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結合群眾對于文化的應用需求,為群眾的發展提供文化保障,逐步形成集和道德倫理、文化觀念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逐步形成強有力的凝聚力,與傳統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有效結合,最終形成一股強勁的合力,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
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議
(一)揮文化行政部門的協調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環節,要求文化行政部門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作為社會組織的樞紐,突破以往管理過程的限制,針對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現狀,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全面統籌,并對資源有效配置,真正實現資源共享,逐步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這是文化體系建設過程中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形勢所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過程中,同樣要求政府進行職能轉換,對傳統的文化體制進行改革與優化,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為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并帶領文化行政部門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改革,增加這一環節的資金投入,為其注入動力源泉,改善以往的服務模式,從而轉變文化服務職能,最終達到機制改革的目的。
在此過程中,文化行政部門以及政府等部門應當參照中央所下達的文化體制改革要求與部署,重視基層群眾,從文化站、文化館以及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單位入手,將其作為有效的著力點,改進服務方式,增強服務效能。
(二)將公共文化服務與法治化有效結合
現階段,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法律法規仍舊不完善,導致公共文化服務立法極具滯后性,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特別是近幾年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過程中伴隨著各類阻礙與問題,例如,文化服務人員素質低下、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缺失、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服務質量偏低等等,以上問題都會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針對上述問題,建議將公共文化服務與法制化有效結合,切實落實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健康、穩健發展,逐步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工作過程中的各類問題,并為之提供法律保障。
(三)全面統籌、合理規劃,形成布局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過程中,學校重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文化站、圖書館、博物館以及文化館等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場所,應當具有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這樣才能逐步形成文化活動陣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規模,使得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均衡、公平,滿足城鄉群眾的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權益。
在此過程中,應盡可能強化三級公共文化網絡建設,盡可能配備高標準、高起點與高科技的文化設施,體現此類文化設施的輻射效應,逐步形成區域性文化中心,為城鄉發展注入動力源泉。
(四)從農村文化建設與社區文化建設層面入手,重視基礎文化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建設過程中,農村文化與社區文化可謂是極其重要的內容,特別是在此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提高了精神化需求,這時文化館以及其它文化機構經營的發揮自身的引導性作用,開展各類的文化活動,從而產生號召力與影響力,引導群眾參與其中,從而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應當盡可能體現通俗化、民族化與大眾化的特點,使之形式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滿足不同層次群眾的文化需求。特別是針對城市中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及生活困難的群體,需要為其提供文化權益保障,使之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彩,提供健康的文化消費產品,使得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加強自我管理與自我組織,進而彰顯文化活動的重要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針對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相關問題,首先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意義,而后探討了具體對策,希望可為相關研究人士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