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非
摘要:新中國成立,創業近半個世紀的江淮戲、淮戲,如魚得水,再次煥發青春。江蘇地方戲曲一派繁盛,淮劇與錫劇、揚劇爭勝并榮;上海地方戲曲突飛猛進,淮劇與滬劇、越劇并駕齊驅?;磩≡诘胤絼险加辛酥匾牡匚?,新的時代又賦予淮劇以新的生命,從此,江淮戲便有了劇種的準確定位,被正式命名為“淮劇”。
關鍵詞:現當代;歷史背景;淮劇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42-01
一、前言
淮劇在依托音樂表達情感和劇情的目標下,將唱腔的體裁形式從獨詠、對唱擴展到重唱、伴唱乃至合唱。這種新的探索,多樣化的舞臺風貌,把淮劇推向了一個既剛勁醇厚又瑰麗多姿的階段早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布的《關于戲曲改革芏作的指示》方針指引下,審定、整理舊戲成了淮劇戲改的首要中心丁作。江蘇、上海先后成立了劇目工作委員會、整舊委員會,有關市縣都設有劇目工作室,鹽城專區成立了“淮劇藝術研究考定委員會”,組織了大批藝人對淮劇音樂、劇目進行搶救、挖掘和整理,共挖掘傳統劇目千出之多,傳統老調138首,確定了以建湖方言為基礎的淮劇舞臺語言,編印了《:}隹劇韻轍》,出版了《淮曲調介紹》、《淮劇鑼鼓研究》、《淮劇曲調介紹》(續集)等,為淮劇的“活態傳承”做出了貢獻。
二、淮劇團體及從業人員的壯大
新中國成立后,促進淮劇改革,催生現代淮劇的一支重要力量便是劇團。江蘇、上海兩地淮劇在經歷了“班主制…名角制”向“劇團”轉換的過程后,遂把劇團看作戲曲藝術承繼、傳播的重要載體,強化了劇團的建設。在江蘇,組建起了濱海、建湖、阜寧、射陽、揚州、洪澤、漣水、興化、鎮江、泰州、清江、淮安、鹽城、盱眙、寶應、東臺、金湖、高郵等市、縣級淮劇團和江蘇省淮劇團,從業藝員近眾多。在上海,同時組成了麟童、日升、精誠、志成、兄弟、同盛、合義、競成、群藝、春光、淮光、建新、合興及上?;磩F等專業團體,演職人員逾千人。龐大的隊伍如一面張開的網絡,覆蓋著蘇滬大部分城鎮和安徽省鄰近地區,淮劇受眾以百萬、千萬計,形成了“根在鹽淮、興在江蘇、紅在上?!钡膹娏Πl展態勢。
昔日被人視為“上臺像公子,下臺像花子”的“戲仔”,此時成了主宰淮劇藝術發展的主人。筱文艷、何益山、周筱芳、筱海紅、武麗娟、徐桂芳、程少楠、顧神童、方素珍等人先后被選為市文教先進工作者、全國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區人民代表、政協委員、全國文代會代表等。天上地下兩重天,一代淮劇人平地騰飛,迎著在新中國升起的太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遷居臺灣的一些淮劇藝人及東臺、鹽阜同鄉,他們本著對復興中華文化、保存鄉土文化的強烈愿望,也盡心竭力組建起“光復江淮戲業余劇團”“中興江淮戲業余研究社“勝利淮揚戲劇業余研究社”等表演、研究團體。這些團體擁有領導人劉禹文、左勇民,編導張效良、張筱萍,“淮劇皇后”劉萍及喬萍、郭有生、汪福坤、錢秀美、錢淑貞、杜娟、朱艷芳等眾多有實力的淮劇知名唱家,以《趙五娘》《斬經堂》《臼蛇傳》《秦香蓮》《羊肚腸》《瀟湘夜雨》等劇輪番上演,每年演出數十場,用“江淮之聲”抒發棲留海島十數萬蘇北人民的懷鄉之情,淮劇成了溝通兩岸人民情感的橋梁。
三、淮劇聲腔及劇目創作的發展
在同一個歷史時期內,淮劇在劇目創作上,又取得許多成就。除那些年代久遠、本為歷史遺存的“九蓮、十三英、七十=記”的傳本仍見諸舞臺外,新創劇目也層出不窮。其中整理、改編、創作的傳統劇、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就有《女審》(仨女搶板》《九件衣》《忠王李秀成》《岳飛》《東華林》《范公堤》《碧海丹心》《秦香蓮告狀》《金水橋》《郭華買胭脂》《大廟會》《贊貂蟬》《贈塔》《探寒窯》《借藍衫》《急拿王兆》《旱地稻花香》《民運隊》《一家人》《白蛇慟《蘭橋會》《王貴與李香香》《不能走那條路》《官禁民燈》《海港的早晨》等多達數百出,多數在省市戲曲觀摩演出中獲獎?!短m橋會》《女審》還被攝制成電影。這些戲劇作品無論在審美情趣還是在表現形式上,都有較強的傳統意識和現代色彩,適合民眾的喜好,其藝術的完美與精湛令人矚目,顯示了江淮戲劇的成型和淮劇戲劇思想的深化與創作手法的成熟。
淮劇藝術的成就還集中體現在音樂聲腔的革新與發展上。一方面,隨著歷史的演變,“淮調”“拉調”“自由調”三大主調被定格為淮劇音樂三大核心板塊,主宰著淮劇音樂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又給淮劇音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賦予其更豐富的色彩和律動?;磩≡缙诘淖髑易诤D?、張銓、戴玉升、薄森海、張晉及琴師兼作曲潘鳳嶺、居樂、程少梁等,在《女審》《探寒窯》《三女搶板》《忠王李秀成》《黨的女兒》《楊立貝》《牙痕記》《海港的早晨》《一家人》《金水橋》《玉杯記》《活人塘》《迎春花開》《劉三姐》《恩仇記》等代表性劇目里,譜寫出了大量銳意創新且流傳至今的新的聲腔,這些新的聲腔所承載的文化品格和豐厚的審美容量,絲毫不遜于一些舊有的曲牌,從而使淮劇音樂聲腔呈現出包含在時代新風中的傳統魅力。
因淮劇聲腔的快速發展,使原來不太明顯的三種不同地域色彩的風格更加趨于明朗化,從而逐漸凸現出“南北分野…東西各異”的鮮明特色:南路(上海)柔美纏綿,東路(江蘇鹽阜)雄健剛勁,西路(江蘇“兩淮”)蒼涼粗獷。三路聲腔相近又相遠,進入并駕齊驅、各攀高峰的年代。
四、淮劇藝術呈現豐富的多元面貌
國家昌盛,黨的關懷,給了淮劇以極大的鼓舞。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后多次觀看上海市人民淮劇團、精誠淮劇團、志成淮劇團演出的《種大麥》《蘭橋會》《五臺山》《白蛇傳·水斗、斷橋》《東方朔偷桃》《官禁民燈》《探寒窯》《女審》《海港的早晨》《游龜山》等戲。周恩來總理還親自為上海首個淮劇演出基地“黃浦劇場”書寫場名。這段極不平常的歷史,見證了淮劇的輝煌,伴隨淮劇度過了最精彩的“黃金時代”。
改革開放的時代潮流,最大限度地喚醒了淮劇藝人推進淮劇文化大發展的文化自覺,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活力,淮劇呈現出越來越豐富的多元面貌。江蘇提出“打造一流淮劇”的發展理念,上海樹起“都市新淮劇”探索大旗,他們嘗試著將傳統的精神與時代審美相結合,實踐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磩∥枧_上一是轉向回歸,一是轉向創新,代表了新時期淮劇藝術的審美趨向。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新鮮元素注入淮劇藝術肌體,促進了淮劇在全國各地的流布和演出樣式、流派的多樣化。近在江蘇、浙江、安徽、上海,遠在新疆、甘肅、陜西、寧夏、河南、北京乃至香港、臺灣地區,都曾留下淮劇的足跡,這跨界的文化推進,形成了傳播、拓展淮劇藝術的廣闊舞臺。京劇、越劇、滬劇、錫劇、黃梅戲、歌劇、話劇、音樂劇等多種外來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入,在劇種不變的底色上,又增加了淮劇的文化特色。劇目創作越來越凸顯出平民化的理念、精品化的戰略。演員表演與音樂唱腔,多在表現時代、張揚個性,力求跳出傳統模式走向現代形態,有了更多自由、開放的空間,彰顯了淮劇既有原生的粗獷豪放,又有當代的優美典雅的藝術特色。鄉土化的“草根淮劇,,和都市化的“海派淮劇',兩種不同藝術風格的戲劇平衡發展,體現了當代淮劇一體多元、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陳德林的“陳派”聲腔和梁偉平的“梁派”聲腔的興起,表明淮劇又樹起一個超越地域、超越已有流派形態的新的標桿。
綜上所述,這一切,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新時期淮劇藝術發展的典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