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奇東 王雪瑩
摘要:新技術3D打印的出現勢必會對傳統雕塑藝術手法產生巨大的沖擊,但同時3D打印技術的出現也同樣會對雕塑藝術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他解決了許多傳統雕塑手法無法克服的難題。同時,它的出現也解放了雕塑者的生產力,縮短了創作周期,讓雕塑者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想法中,這無疑在雕塑發展史上是無法小視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3D打印技術的日益成熟,本文淺析3D打印技術對傳統雕塑影響下的利與弊。
關鍵詞:3D打印;藝術品;傳統雕塑;納米雕塑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161-01
一、前言
20世紀現代主義雕塑家羅丹的《思想者》,雕塑在藝術歷史發展的長河的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尤其是在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使雕塑從傳統形式向現代雕塑形式轉變。雕塑不論從技法功能還是藝術表現上都悄然改變,作品創作原型還是使用功能更是從早期僅為希臘神話中的神,歐洲皇室、貴族或文學家、藝術家服務增加到當今的城市雕塑、微型雕塑等。
二、3D打印技術的繁榮
二戰之后,由于大批科學家來到美國,使美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十分迅猛,短短幾十年過后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腦,之后世界上第一臺打印機也被發明出來。在科技不斷發展下,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第一臺3D打印機誕生了。這種打印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固化和紙層疊等技術的最新快速成型裝置。3D打印機的工作原理和普通打印機的工作原理大致相同,液體或粉末等特定打印材料被裝在機器內部,在經過電腦連接,電腦將控制打印機,這些材料被層層疊加起來,將電腦圖稿打印成現實3D的物品。到了二十一世紀,3D打印技術的成熟也標志著3D打印技術全勝時代的到來。一直以來技術與藝術似乎有著某種特別的緣分,3D打印技術也不例外,被3D打印機制作出來的藝術品,似乎悄然成為了一種文化,全新面貌的藝術形式隨之產生。在人們的贊美聲中也有評論家對此提出了質疑,這些被機器打印出來的物品確實很細致精巧,但它真的就是傳說中的藝術品嗎?
三、3D打印技術的繁榮對傳統雕塑的影響
藝術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藝術?一直都是人們爭論的話題。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新古典主義至印象派,每當新的藝術門類出現就會有許許多多的品論家發出質疑。在印象派初期,印象派的畫作是不被人看好的,這里面就包含著現代藝術之父一塞尚。在當時有許多人認為塞尚的畫作太過稚拙,不能稱為藝術品,但他們真正了解塞尚嗎?他們真正了解塞尚的畫作嗎?每一個真正感受過塞尚藝術魅力的人都不會認同,并不是塞尚的畫作看似簡單就人人都能夠成為塞尚。這一點和攝影藝術很相似,并不是所有擁有相機的人,都能成為攝影藝術家。回到3D打印這一話題,有人認為,3D打印太過便捷,操作起來太過簡單,制作藝術品時也變得模式化,傻瓜化,創作出的作品也更容易。但實際藝術家依賴的并不是現代技術3D打印機,而是藝術家本身的大腦,如何思考才是藝術家特有的本領。
從藝術家的視角來看,3D打印技術只是制作雕塑的工具,傳播藝術的媒介,而真正的實質還是藝術家的思想本身。同樣的打印工具,同樣的軟件,普通人的視角和審美是無法和藝術家相比的。“藝術家不發展技術,但他們發展想法。”不論是手作雕塑,還是3D打印機制作的雕塑,作品中所蘊含著的藝術家的思想、內涵和理念是沒有任何差別的。而且3D打印機的出現,不僅僅只是技術水平的提升,更多的是提升了雕塑藝術家的觀念。在以前傳統雕塑中被認為是錯誤甚至無法制作的想法被更多地釋放出來,藝術家在突破了思維與技術上的束縛之后,藝術品的質量和效果也會隨之提升。
例如,在3D打印出現后,藝術家創作出了納米人形雕塑,他的高度和厚度還不及一根頭發絲的寬度,如果想欣賞這些雕塑,則需要運用高倍數的放大鏡,也標志現代雕塑進入到了納米領域,這是傳統雕塑如何也無法達到的。而且在創作之時,有了好的創意,再付諸在實際的創作之中,藝術家會或多或少地進行改變加工,偶然性也會發生,這些偶然也會刺激著藝術家的大腦,有時會進發出更多的靈感。這些靈感有時會使雕塑大放異彩,但同時也會使雕塑無法進行下去選擇放棄。在使用3D打印機,制作好電子圖稿后,作品便會根據圖稿的樣貌,精準的打印出來。這種精準是人類大腦所缺少的,但同樣作品也會變得精準機械化,無法出現更多的偶然性。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也許會是解決此難題的方法,所以3D打印技術的探索也同樣是藝術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