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婷
摘要:室內樂一直是古今中外音樂界的傳統樂種,不論是國外的音樂發展還是國內的音樂新興,室內樂已然成為了好的加分項,作為區別于獨奏音樂與大型管弦樂演奏的一種獨特演奏方式,室內樂是獨奏音樂與大型管弦樂演奏之間的紐帶,對于獨奏來說,室內樂的學習也是一個必要的補充。文章針對小型室內樂訓練教學體系的構建這一點提出恰當的模式,構建一門由器樂教師合作教授的,面向全體器樂學生的室內樂演奏的實踐性課程,旨在建立合適的教學體系,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提高演奏能力。
關鍵詞:傳統樂種;小型室內樂;獨特演奏方式
中圖分類號:6712;J6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38-01
一、前言
在面對學生的音樂訓練教學問題時,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著演奏的問題,有的是普通演奏方式或是習慣問題,更重要的是存在有實踐性欠佳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實際演奏,尤其是實踐性欠佳問題,大多與恰當的教學方式的欠妥有關。而很多學生自己、老師都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即使有部分老師或機構已經開始采取措施,但很多也只是浮于表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生的實踐性欠佳問題依舊存在。眾所周知,良好的訓練教學模式是學生成長和學習的前提,下面針對小型室內樂訓練教學體系的構建這一點做出詳細闡述。
二、小型室內樂訓練應基于恰當的教學體系
室內樂指編制較小的樂隊或重奏、獨奏形式。作為交響樂基礎的室內樂,最能鍛煉器樂演奏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綜合發展能力與合作能力,不僅從技術上,而更多從音樂上考驗習樂者的悟性。室內樂作為最初家庭式的小規模重奏的表演形式已有兩百年的發展歷史。而室內樂的演奏作為一門課程,對于學習器樂,尤其是西洋管弦樂的學生尤其重要。這種演奏形式填充了獨奏樂器演奏與大型管弦樂演奏之間的空白。室內樂的演奏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區別于獨奏音樂與大型管弦樂演奏,是獨奏音樂與大型管弦樂演奏之間的紐帶,只有把室內樂演奏好,才能柔韌自如的演奏大型管弦樂,對于獨奏來說,室內樂的學習也是一個必要的補充。因此對于小型室內樂課程的研究,實施與開展刻不容緩,需要形成系統性,階段性的教學。
目前,在國外的許多音樂院校中,室內樂課程己被列入傳統的音樂課程行列,與鋼琴、聲樂、和聲、曲式課等基礎課程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國內,除了少數專業的音樂院校和有表演專業的音樂院校有室內樂的訓練課程以外,大部分高校的室內樂課程仍大多以樂團排練的方式呈現,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無法滿足大部分器樂學習學生的合奏訓練需求和應達到的目標。此外,在我校音樂系,器樂課程開設時間不長,種類不多,但隨著招錄的學生越來越多,樂器種類開始增加,對于室內樂課程的開設、發展與完善起重要作用。
三、從具體課題入手構建小型室內樂訓練教學的良好模式
要構建良好的教學模式,具體的課題開展是十分必要的。這里提出的課題包含有一些合理的建議,能夠使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提高綜合的聽覺能力,熟悉室內樂作品中各個樂器發聲的特性,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合作精神,訓練與獨奏不同的重奏合奏,能夠靈活處理聲部之間的主次;制定一套系統的作品學習庫,由淺入深的進行訓練,更從演奏中能夠分析感悟出作品中和聲曲式與復調性質的結構變化,提高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
(一)建立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
任何精神階層的設施都是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必要的環境設施是很有必要搭建起來的,學校已具備了一些教學改革基礎和環境,學校對項目也表達了一定的支持,可能還有一些尚缺少的條件,但也給出了解決的途徑:音樂系非常重視教師開展科研,特別支持教師的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本課題組成員擁有扎實的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和水平,有他們參與,并作為理論及實踐指導,能夠確保研究思路及方向準確;音樂系現有鋼琴與器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古箏,管樂)專業,教師配備齊全,選修學生多,可以很好的開展此類課程的進行;并且音樂系民樂團與管樂團發展成熟,是小型室內樂課程發展堅實的后盾,可互相聯系與交融:音樂系現有配套教學設施及師資力量完全能夠支持本課題的研究和實施。
(二)引進工作與效績榜樣教學工作者
項目本身具有一定的引導力量,本項目有關的教學改革工作已有了一些積累,也取得了教學改革工作相關成績,例如:本課題主持人曾經在英國伯明翰音樂學院音樂廳與英國伯明翰交響樂廳舉辦與參與過多場獨奏,室內樂與交響音樂會,并取得不錯的成效;本課題主持人曾經參加Birmingham ConservatoirePiano Prize與Peter Donohoe鋼琴比賽,獲得第三名的成績;本課題主持人曾帶領學生參加許多小型室內樂的演出與比賽,并獲得不錯的成績:本課題特邀第一第二主研具有高級職稱,并且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學成果豐富,能夠非常有力的支持本課題正常研究進行;本課題成員熟悉各類樂器指導,有相關研究教學經驗,并取得相關成果,具備開展深入研究的基礎。
(三)承擔多個項目累積經驗
一定的項目經驗是益于整個項目的推進和拓展的,該項目申請者和項目組成員承擔有一些教學改革和科研項目:李彥明發表有作品《西方音樂的發展與流派研究》、《更具國際化的音樂表現風格》以及《高師西方音樂史課程教學的新思考》,其中有的收錄期刊是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梁小玲著有作品《聲樂鋼琴伴奏的多角度探微》、《淺談德彪西(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的鋼琴教學難點》、《淺析五十年代中國鋼琴獨奏音樂》以及獨著《星海音樂學院鋼琴基礎課程基礎系列教材之三》。郭瑞玫有作品《探討高師古箏教學中的樂感訓練》、《論古箏與鋼琴合作演奏的審美體現》、《中國傳統與經典箏曲——郭瑞玫古箏專輯》,主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當代高校器樂課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研究性教學創新與實踐》、參與校級科研項目《高師中西樂器結合教學實踐探究——以古箏與鋼琴為例》,并且指導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結項優秀)《當代校園學生民樂隊與西洋樂器結合的實踐創新》。龔維榮獲第六屆亞洲國際藝術大賽“優秀指導老師獎”、國際華樂杯一中國民族器樂大賽“藝術教育先鋒人物”以及第十一屆香港國際青少年藝術節“優秀藝術輔導教師獎”。作品《草原上綻放的旋律一論二胡隨想曲二號蒙風》、《師范院校二胡教學的初探》分別收錄于《當代音樂》、《明日風尚》中。
(四)挖掘特色與創新之處
由于室內樂重奏的每一聲部都相當獨立和個性化,所以它的寫作技法通常比較復雜而細致,除了一般的主題發展手法外,多樣化的復調音樂手法在重奏曲中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近代室內樂重奏曲的曲式結構多為含有奏鳴曲式樂章的多樂章套曲。和交響樂作品相比較,室內樂重奏顯得感情細膩、含蓄,而且更加注意發揮每件樂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潛力”,對各聲部的樂器在組合關系上也更加精雕細鏤。因此,這就要求作曲家必須要有高度的藝術技巧水平,演奏者也必須配合默契,而欣賞者則要比較仔細、用心地“深入”立樂,才能對其中的妙處心領神會。室內樂的獨特之處是需要通過一定的訓練教學來挖掘的,所以必要的訓練教學應該和特色創新之處相互結合,相促相進,并寓于實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