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煥然
摘要:本文將討論策展的理論知識,方法論在策展中的運用,策展方法的多樣性及實際應用分析,以及展覽中視覺、觀眾、展品等因素會導致展覽的成功與否,我將站在觀眾的角度介紹和分析我對這三場展覽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分析他們的關聯性,比較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辯證的角度討論展覽本身的優勢和劣勢,我會討論當代氧展項目和視覺語言在實踐中的應用,Terry認為當今策展應該關注的是將策展歷史化、在展覽中創新實踐、與藝術家的對話、考慮觀眾元素,當代策展的挑戰。(Terry,2012)我選擇分析的三場展覽是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南安普頓的海洋博物館、汶川“5.12特大地震災害紀念館”。
關鍵詞:策展;展覽設計;多樣化視覺語言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67-01
德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博物館,其修建意義是紀念猶太人在德國生存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展覽的主要部分是紀念德國納粹迫害和屠殺猶太的歷史。用線性元素貫穿整個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外形和環境方面,其建筑造型頗具現代風,全部使用直線對接的形式,從上方看似一個“之”字型的建筑,在平面、外形。金屬外表上都與周圍環境不相同,特立獨行的它在混亂的城市肌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調和作用。
博物館的設計師Libeskind認為自己的設計思路沒有什么具體的方法論,有時候會想到一首詩或者歌曲,甚至想把光線運用到墻上的線條,不專注于建筑外形,更專注于對于能感受到什么。(Libeskind,2004)他用線性元素貫穿整個博物館,在博物館的外形和環境方面,其建筑造型頗具現代風,全部使用直線對接的形式,從上方看似一個“之”字型的建筑,在平面、外形。金屬外表上都與周圍環境不相同,特立獨行的它在混亂的城市肌理中起到了很好的調和作用。
汶川“5.12”地震紀念館位于四川大邑縣安仁鎮,在“5.12”特大地震自然災害后,在震災中心建造紀念館,目的是真實記錄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抗震救災以及災后重建的輝煌歷程,讓人們了解地震帶來的影響,了解地震本身,了解中國人民在遇到自然災害時的應對措施和解決措施,在面對生與死時體現出的人性的光輝,是極具教育意義的場所。
策展人以敘事性展覽手法和按時間發展的順序進行規劃。主要分為地震開始時,震中、震后。展品以場景再現、遺留物品和視頻資料為主。有大型沙盤還原當時場景,模擬部分場景,多媒體的方式再現地震,更有體驗區,體驗地震感受。室內燈光普遍偏弱,營造出嚴肅、令人肅然起敬的氛圍,感受到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和對逝者的惋惜。位于英國南安普頓的海洋城市博物館,博物館是為記錄城市歷史而建造。泰坦尼克號展廳是博物館中的永久性展覽,“泰坦尼克”號已經成為一個經典的符號,是一個世紀的標志、一種全球性文化。它所蘊涵的社會意義,所寄托的復雜情感,是值得永久借鑒和緬懷的。
展覽方式主要以多樣性的多媒體為主,多媒體應用富有創意但并不泛濫,它們與藏品完美結合,而且解說標牌文字適量,簡短精煉。這為博物館將來擴展或換展留下很大余地,使更多館藏文物能夠得以展示。在展示多樣性方面,有真實場景模擬還原,多媒體資料展示,圖片、真實遺留物品、互動裝置等。給觀眾多方位感受當時的泰坦尼克號船上生活和遇難時的情景。策展方式也是以敘事性為主,首先介紹輪船歷史和船員身份以及海航背景和客船信息,然后是遇難時的場景還原,最后是難后事件處理展示。大多數海難展廳的燈光以昏暗為主,營造災難沉重的氛圍。
三座博物館最直接的相同點是都屬于紀念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是一個表達紀念和開展教育活動的公開場所,每一所紀念館特定的教育功能背后都蘊藏著深刻的歷史內涵,紀念館側重“以史育人”,注重突出主題內涵和教育意義,他的教育作用對青年人和學生的思想精神和價值取向有著積極影響。紀念性建筑的魅力在于,可以通過形象創造的意境,激發人們情感上的波瀾。汶川“5.12”地震紀念館和海洋城市博物館都是以事件發展的時間為主線,按時間發展的順序引導觀眾了解事件本身。但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以紀念猶太人主要目的,并不是以某個特定事件為主,所以他的參觀路線是以主題展廳區分,參觀路線不固定,入口后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分別通往象征猶太人三種命運的三條軸線——死亡、流亡和共存。
在燈光的選用上,三所博物館光照亮度都偏暗,因為其敘述的歷史事件都是悲慘的,昏暗的燈光能夠將人的情緒拉低,感受事件的壓抑和緊張感。在汶川“5.12”紀念館和海洋城市博物館中燈光大多選用頂光和對著展品的射燈,這種燈光很常見。但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中國燈光的選用頗有講究,地下通廊設計的并不是十分幽暗:雖然地面是深灰色的,墻面卻是白色的,采光則設計成為黑色吊頂中央沿軸線方向的三條光帶。光帶一方面強化了軸線交叉所產生的戲劇化效果,另一方面似乎預示著沖破黑暗的希望。多道不規則直線劃開建筑表面,都為用作玻璃,注重自然光線的使用和展示效果的相結合。擬駕駛泰坦尼克號和模擬船艙最底層工人燒煤的裝置,將代入感放大。汶川“5.12”紀念館館內有地震體驗屋,觀眾可以進屋感覺震感和搖晃,讓體驗觀眾地震時屋內的感覺。這種與觀眾互動的展示裝置能夠讓觀眾切身體驗館內描述的事件,將代入感放大,是紀念館中不可缺少而且影響深刻的元素。
建筑內外的設計帶來的視覺沖擊和思考對情感的表達很重要。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建筑設計是他的成功原因之一,James認為博物館建筑象征性太強,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可能會使展品內容服從和無關緊要,這樣激進的設計理念會讓這個建筑與環境格格不入(James,2015)。z字型的外形如同閃電,象征了猶太民族曲折而破碎的歷史、斷裂而無法填補的文化。這個建筑的象征意味遠遠超出它作為一個博物館應有的功能性,彎曲的線條、狹窄的空間、幽暗的光線這些博物館大忌一一全中,又或者,這才是猶太人博物館的意義所在,這才是建筑師想要呈現的精華所在,一切富于隱喻的細節對于每個觀者來說都是不言自明的,這種飽含歷史和滄桑的壓迫感又遠遠超出展品所具有的力量。汶川“5.12”紀念館和海洋城市博物館在敘事性表達的情感傳達方面并沒有猶太人博物館那么深刻和耐人尋味,當我們“看到”景象時,我們將自己置于其中。
如果我們“看到”過去的藝術,我們將把自己置于歷史中。當我們被阻止看到它時,那我們就被剝奪了屬于我們的歷史.(Berger,1972)最直觀的情感傳達來源于視覺語言,最直觀的視覺語言是展品和展示空間的氛圍營造,這種真實性的還原,會增強人的主觀意識和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