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洪梅
很多人認為陰陽五行理論是一種徹徹底底的偽科學,完全是胡說八道,但我認為科學的產生是基于對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足夠客觀的理解,這個“我”實際是相當哲學性的一種概念,我們當下的人,受到系統的科學文化教育,往往在潛意識中認為科學等于正確,但實際上以科學的邏輯來辯證思考,這并非是正確的,現代的科學理論是我們人類不斷的探索世界完善世界認識的過程,需要著重說明的是這是一種過程而非結果,這就好比很久很久以前,“地心說”曾經大行其道,對于當時人們來講,科學告訴他們自身所在的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現在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錯誤,這是我們科學探索中所經歷的一個過程。同樣的,陰陽五行理論也是由于中國古代的先賢通過觀察和認識這個世界所推衍出來的結論之一,我們可以否定五行理論結果的不正確,但卻無法否定古人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是錯誤的。相反通過解讀和理解“五行”,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描繪出當時的人們所處的精神文化狀態,從而還原出種種歷史和文化的碎片,這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更為深入的解讀。眼前這套紫砂“金木水火土”便是理解傳統文化的延伸與嘗試,并融入了自身對這一文化的理解,最終化作形體呈現出來。

圖1 金木水木火
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所以在中華文明的文化體系之中,五行最初是用來解釋五種物質即:金、木、水、火、土?!渡袝ず榉丁分袑懙溃骸拔逍校阂辉凰?,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其實都是關乎古人生存所必須的,由于當時的人對整個物質世界還沒有充分的認識,所以才將生活中最貼近的五種物質列作組成這個世界的源頭。《左傳》中才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而文化從生活中來,于是對五行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占據著中華文化中的主導地位,直至被現代科學所取代。
“金木水火土”的造型便是由演繹五行所代表的五種物質衍化而來,當然這種衍化與紫砂結合,并非是簡單的重復闡述,而是一種延伸,一種擴展,一種保持著文化聯系的再創作。所以以“金”為題,制作了“點石成金”,因為紫砂成形以心作天,以手摶泥。做出來的最優秀作品往往價值千金,可謂平凡中生出造化,是謂點石成金也。
同樣,木曰曲直,冬蓄勢,春乃生,寒木不凋,生機春華,木之形必為蒼翠之形,生長之韻,并且循著春夏秋冬生長變化,是自然之理的表現,所以將木的形態喚作“寒木春華”。
我們常常說水是生命之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人生之道,皆莫于此,是以“上善若水”為人性的期待,這是藝品與人品的交融,并且孕育與生長相聯系,可謂韻在形之先。
隨后便是火,紫砂陶從火中誕生,而造型之間的聯系從創造、生長、孕育之后便是延續,雖燃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代代相傳,這便是“薪火相傳”,是一種內蘊的傳承,如同火光一般閃亮在人們的心頭。
最后五行土為黃,為以坤,而五行之土為中,而為和,“坤和”暗合天時地利人和之意。
五把壺五種顏色,代表了五種物質的造型,結合成一體便是這一組“金木水火土”,僅僅從外形上看,這五把壺都沒有脫離紫砂傳統的造型結構,但通過方圓變化,泥料的燒制運用,以及各種輔助的裝飾,營造出五種不同氣質的作品,并且彼此之間通過傳統文化中的“五行”之屬相互聯系,可以說是合理的利用了各種紫砂的裝飾手段,熟練并有效的將其融入到整組作品之中。
單純的用紫砂泥分別表現出“金、木、水、火、土”實際上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在傳統紫砂壺流傳下來的工藝技法中,不乏運用紫砂泥模擬金石、木質、水火土紋等等的技藝技巧,但我們創作一個作品,所著眼的并非是將其做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做的“美”。這就需要我們能夠從這些塑造的形象中,提煉出能夠表現美的元素,并且這類元素還要符合我們所要塑造的事物的特點。最后還能盡可能的不遵循同一個模式,以至于形成重復和累贅?!敖鹉舅鹜痢焙芎玫谋苊饬诉@一點,因為在制作這一組作品的時候,并非一蹴而就,一口氣制作出五件不同的茶壺,而是循序漸進,先去了解沉淀歷史當中關于“五行”的文化故事,以自身的理解,并依托于這種理解的第一印象制作出第一件作品的草圖。從中找出規律,先是文化的規律,從而推衍出造型的規律,“五行”元素之說中,是先有指代五種物質,后才衍生出種種相生相克的理論基礎,從而流傳千古。
先不論這種理論的對與錯,因為不管這種理論是否有問題,它都留存于我們的歷史之中,是我們中華文化天然的烙印,以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講,我們抽取的并非是對錯,而是歷史的印記,文化的風流,所以在對這五種物質進行詮釋的時候,可以更進一步的運用足夠多的夸張來進行修飾,只要這種修飾不超出紫砂壺結構這個框架,看起來足夠的賞心悅目,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以這種方法做出的藝術延伸是合理的。
紫砂礦料歷來又被稱作“五色土”,而“金木水火土”又代表了五行之屬,似乎冥冥之中自有關聯,但事實上,真正創作這件作品的時候并沒有這樣的考慮,中華文化淵源流傳,也許正是這種從古至今的聯系,讓這件作品暗合五五之數,這也許是一次巧合,但卻一定是藝術創作的樂趣所在。紫砂創作不是一成不變的,提煉有傳統文化韻味的主題作品,需要具備足夠的內涵,需要勇于去開拓,去延伸,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創作的趣味以及被人欣賞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