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華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準確地把握住誰是政策的受益者和接應者。抓好農民中的“關鍵群體”,是確保黨的農村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
當前影響農村基層秩序的社會力量可大體分為以下幾類:第一類是外出務工農民。第二類是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群體,這部分人群是國家政策重點照顧的對象。第三類是“下鄉資本”,即一部分經濟精英成為返鄉能人。第四類是留在鄉村的“中堅農民”,即一部分在鄉村從事特色種養業的青壯年農民。
其中“中堅農民”是唯一能與農村保持穩定關系的群體,他們的絕對數量不大,一個行政村通常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一般是30—55歲,有一定文化,具備經營頭腦,屬于鄉村社會中的能人,并且與本地農民保持良好關系。他們是國家惠農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享受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帶來的便利,因此成為國家政策的積極回應者,鞏固了黨在農村基層執政基礎。“中堅農民”屬于鄉村內生秩序的擔綱者,他們在與廣大村民的密切互動中積累起豐富的社會資本,第一時間接觸基層矛盾,并參與基層突發事件解決,是“三留守”群體的主心骨。“中堅農民”還構成鄉村基層治理的參與者,很多“中堅農民”擔任村干部、小組長或是村民代表,帶領農民開展村莊自治活動。“中堅農民”在鄉村社會中的占比不大,但卻構成穩固鄉村社會秩序的關鍵力量。
“中堅農民”是農民中的“關鍵群體”,開展基層工作時要抓住“中堅農民”。圍繞著鄉村振興戰略,下一步在政策設置和執行上,需注意幾個方面:
應警惕各類打著振興鄉村之名,行資本下鄉與農民爭地爭利之實的行為。對能人返鄉也應慎重,在鄉村熟人社會逐步解體的背景下,鄉情親情因素維系基層秩序的作用力很弱,不宜夸大返鄉能人的道德色彩。
大規模的土地流轉需謹慎。目前很大一部分“中堅農民”通過撿種其他農民的承包地而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推動大規模土地流轉,會打破村莊內部自發形成的土地資源配置秩序,一些企業拿到補貼后,抬高土地租金,會擠垮“中堅農民”。
不宜盲目推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一些基層政府啟動新一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發展經濟作物種植、支持鄉村旅游開發等。在此過程中需要謹慎,避免讓“中堅農民”陷入破產。▲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