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溫生
摘 要: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受到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體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個體與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人際交往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對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心理學家丁瓚說過: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交往的失敗而來。文章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有關學生人際交往歸因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二者關系的研究進行了歸納,發現人際交往歸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者存在相關關系,積極的正確的人際交往歸因方式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
關鍵詞:人際交往;歸因;心理健康;綜述
一、人際交往歸因方式
歸因是指個體對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動作進行認知分析,指出其性質或推斷其原因的過程。簡單來說,也就是解釋和推斷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的原因。歸因方式也稱解釋方式,是指個體習慣于對不同的事件或行為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做出原因推理的傾向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海德最早提出了歸因理論,之后經過凱利、韋納等眾多學者的不斷深入的探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歸因理論體系,主要的代表理論有:單維度歸因理論、相應推斷理論、協變理論、成敗歸因理論、動機和情緒歸因理論等。
韓仁生通過對中小學生的調查分析發現,高中階段學生傾向于將事件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付出、良好的心態及較高的教學質量等,較少歸因于運氣差、缺乏人際幫助等外部因素;將事件的失敗較多的歸結于不夠努力、能力欠缺等內部原因,很少歸因于人際關系不良、考前準備不足等原因。張巨貞的研究發現,初中女生傾向于把成功歸因于自己付出了足夠的努力等內部因素,而男生傾向歸因于運氣、情景等外部因素。歸因方式在不同年級間存在著差異,高年級比低年級采取了更為積極的歸因方式。武培博在對開封、鄭州兩地的高中生進行調查研究后發現,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在積極歸因方式上存在著顯著差異,高一的積極歸因得分高于離二、高三。高三的積極歸因得分高于高二;而在消極歸因方式得分上,不同年級之間也存在差異,表現為隨著年級的增長,消極歸因因素的分數逐漸增長。Crick 和 Dodge 的研究結果發現社會適應能力強的青少年更可能做出合理歸因。井維華等研究了中小學生交往成敗結果的歸因和期望特點,發現中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自我防御性歸因”傾向,遭遇成功或失敗后的期望水平不同,成功后的期望顯著高于失敗后的期望。
大量相關文獻研究顯示:學生在對成功或失敗事件的歸因傾向上存在著性別、年級、生源地等人口變量學差異。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滿意,持續的精神狀態,主要目的是預防和調整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是完整一致的,即知覺、情感、意志、行為的統一,個性的完美協調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教育部出臺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規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詳細內容:適應生活和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成長以及學習能力等。第三屆國際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情感以及智能上與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矛盾的范疇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不容樂觀。國內近些年來的整體調查狀況顯示在青少年群體中存在比較明顯心理問題的學生當中,小學生占10%,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傅遠蒂對成都某中學的初二和高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達到了32.45%,其中高二女生的心理問題比初二女生嚴重,高二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是軀體癥狀、恐怖和自責等。2007年李英華等人于對北京市四所高中進行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高中生存在心理問題比例達27%,其學習焦慮現象占比高達50.8%。
在青少年群體中,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趨勢,高中階段學生存在著諸多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我們足夠的關注與重視,探尋科學合理有效的方法,減少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為他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人際交往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
國外關于交往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心理學家羅伯特.魏斯分析了人類的親和需要,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為個人提供依附感、團體歸屬感、價值的保證、可靠的同盟感等六項收益。Harter等人的研究表明抑郁情緒和低自尊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情緒低落或抑郁使個體更傾向于將消極事件的結果歸因于內在的、個人的和必然的原因,而將積極事件的結果歸因于外在的、特殊的原因。Tracy R.G.Gladstone等人的研究顯示采用消極的歸因方式的人更可能出現抑郁癥狀,人際關系障礙是大學生較常見的心理問題。DAngelo研究發現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心理健康,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不良的人際關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導致出現焦慮、空虛、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自殺傾向。Suan G.Asson lin等人對天才學生的歸因方式進行的研究顯示這些學生更傾向于采用積極歸因方式,把失敗歸于努力不夠而不是自己笨,這種歸因方式也會應用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從而使個體獲得身心健康。從國外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采取消極的歸因方式,個體的自尊、自信心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無助感會持久存在,個體會失去做出反應的努力,產生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采取積極歸因方式的人能夠更好的處理學業和生活中的事情,自尊完好無損,無助感會很快消失,個體會努力改變現狀,從而具有較為健康的心理水平。
國內近年來針對大中小學人際關系、歸因風格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比較多,選取的角度各有不同。許志紅對東北高校大學生人際困擾進行了研究發現人際困擾、認知因素、情感因素、應對因素等對心理健康有預測作用。馬紅霞等人對唐山市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時間管理傾向和人際困擾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際困擾越少,心理狀況越好。張靈、鄭雪等人對大學生人際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人際交友、人際交談和待人接物困擾三個對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有預測作用。杜天嬌、于娜等人對醫學大學生自我和諧、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發現,醫學大學生的自我和諧和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的正相關。楊秋玉在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進行了研究,發現在特定的宿舍環境中人際交往障礙尤為突出,嚴重影響該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周英等研究了外顯自尊在中學生人際歸因方式與交往焦慮間的中介作用,發現外顯歸因直接影響中學生交往焦慮又通過外顯自尊間接影響中學生的交往焦慮。劉妹雅研究了初中生積極情緒、人際關系學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發現積極的情緒、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均與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對學生積極情緒和人際關系進行干預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王玉嬌的研究認為農村初屮學生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相關關系,人際關系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國內對于學生人際關系歸因與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對象以初中生、大學生居多,有的研究者選取特定角度如宿舍關系、農村學生等對二者關系進行研究。有的研究還加入了自尊、自我批評等因素。
歸納以上文獻研究發現人際交往歸因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二者存在相關關系,積極的正確的人際交往歸因方式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大多數學生對于學業成就和人際交往的歸因傾向于內部的穩定的歸因。個體對正性事件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穩定性的因素,使個體會產生自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對負性事件歸因于內部的、不可控性的因素,容易產生自卑,影響心理健康水平,合理的積極的歸因方式有助于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Sherry A.Benton,Ph.D.John M.Roberson,“Changes in Counseling Center Client Problems Across 13 Years” Professional psychology,vol,34(2003):66-72.
[2] 劉彥樓.大學生自我槪念、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09.
[3] 韓仁生.我國中小學生學業成就歸因的特點與教育建議[J].中國教育學刊,2003,6:47-50.
[4] Carlyou William D.Attribution Retraining[J].Implication for Its Integration,1991,34.
[5] Dangelob,Wierzbicki M.Relations of daily hassles with both anxious and depressed mood in students[J].Psychological Reports,Ammons Scientific,2003,92(2).
[6] 劉妹雅.初中生積極情緒、人際關系學與心理健康的實證研究-以望遠中學為例[D].碩士學位論文,寧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