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聾校職教課程體系下,構建“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微專業課程+職業體驗課程”的融工坊課程群,通過一生一表、一坊七室七社的組織形式,實施“小師傅制”、“現代學徒制”、“模擬創業制”的遞進式教學機制,實施“工學融合”、“學做融合”的學習機制,實施“工作室級工匠—融工坊級工匠—校級少年工匠”的晉級式評價激勵機制,促進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實現“少年工匠”的職業夢想。
【關鍵詞】融工坊特色課程群 課程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002-02
一、背景
近幾年緊跟浙江省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步伐,針對我校學生雖聽力障礙和溝通不暢,但形象思維、動手能力和專注力強的特點,改變以往課程與實踐脫節,實現做中學、做中教,構建了適合發揮聾生優勢潛能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及開發基于融工坊平臺的特色課程。
二、概念界定
(一)融工坊特色課程群
融工坊全稱為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工坊殘疾人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融工坊”,由我校一位聾人教師沈穎和一位職高教師李平舉辦的民辦非企業社會組織。宗旨:為殘疾人融合、培訓、實習、就業等服務。
融工坊課程群建設的基本思想是把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同屬于培養聾生職業技能范疇的一類課程作為一個課程群進行建設,打破原有單項課程內容的歸屬性,弱化獨立性,強化各課程的親和性,凸顯它們為共同的特校工學融合職業課程觀服務,使它們在一個以融工坊為平臺的層面上連貫起來。
(二)課程模式
工學結合是職教的發展方向,融合教育是當今特殊教育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在特校中職設置“融工坊”實訓平臺是我省目前的特校職教新路徑、新模式。融工坊特色課程模式是在以工學融合為課程觀指導下,由“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微專業課程+職業體驗課程”組成課程內容,學習場景轉換于校內、企業行業的課程組合方式。
三、研究內容
(一)聾校職教課程體系及融工坊特色課程
1.二級融工坊特色課程群
融工坊特色課程群由“基礎專業核心課程+微專業課程+職業體驗課程”組成。基礎專業課程是指中式烹飪和工藝美術,職業體驗課程是指企業內的見習實習,本文不做詳細描述。微專業課程以企業完整的運營過程作為課程核心,把工作任務(項目)作為選擇、組織課程的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作為學習評價的課程模式;以實施“工作任務”或“產品研發制作”為主線進行職業技能訓練,融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于一體,促進學生獨立完成工作的信息收集、計劃制定、任務實施和工作成果評價等完整的工作過程。在真實的微型社會工作場所中,學生完成企業的實際工作過程并體驗職業生活,創建了任務驅動式特色課程。
2.三級微專業課程
融工坊特色課程群以七個微專業課程最具特色。每個微專業課程又分為訂單課程、活動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每個子課程又包含了基礎課程與專項課程。下文以結藝工作室為例闡述微專業課程的架構與內容。
(1)訂單課程
訂單課程中基礎課程是按基礎知識和技能設置,必修到達結藝定級中的初級。專項課程是以夯實技能、發展設計為要求設置,最終達到懂得行業規矩,滿足企業用工需求的水平。
(2)活動課程
活動課程中的基礎課程側重產品管理和材料管理,專項課程側重展示、展銷、體驗和專題活動。展示活動通過現場布展管理,培養審美和統籌能力。展銷活動通過每周校內展銷;每月在杭師大和工商大學等大專院校展銷;每年在希爾頓逸林、悅榕莊、萬怡酒店專項拍賣,培養文案推廣和售賣能力,還獨創了聾人特有的銷售法——卡片銷售法。體驗活動從線上到線下,從售賣產品到售賣服務;專題活動根據專題作策劃綜合方案,實現專業知識技能的內化精進和溝通能力的提升。
(3)創新創業課程
創新創業課程以杭州市中職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載體,學員通過案例學習,確立創業項目后,融工坊申請資源,以參賽的形式逐步開展課程。本課程既鍛煉學員的創業能力,又提高了學員擇業層次和創新能力。
(二)融工坊特色課程實施組織形式與策略
1.組織形式
(1)一生一表
每學期職業導師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職業規劃,從融工坊課程群中選出課程,定制出一份屬于自己的、適合個性特點、滿足個性發展需求的課表。三年六張課表繪制了每位學生的職業成長歷程。
(2)一坊七室七社團
一坊即融工坊;七室指七個微專業的工作室;七社團指七室中的學生團體。在職業導師的指導下,橫向多樣化縱向多元化地為學生提供動態規劃個人職業發展道路。
2.實施策略
根據課程內容和組織形式,遵循指導與建構融合、學習與工作融合的原則開展教學活動,具體策略如下:
(1)小師傅制
在工作室中推選專業技能、自我管理、團隊協作能力出色學員擔任小師傅。小師傅先對課程內容和工作任務進行合理分配,定崗定責,再設計出適合社團的教學流程,最后填寫社團活動記錄。在工作室中,學員互為小師傅示范,改變了教師“一對多”的形式,減少了溝通障礙,提高了工作效率。小師傅成了課程學習的“參與者”和“促進者”,熟悉企業的崗位分工和能力要求,增強團隊合作和主動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意識,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素養。
(2)現代學徒制
三師共導,培育崗位能人。融工坊體系中的學生獲得企業師傅、行業專家和校內指導老師的三方指導,學習解決難易不同的訂單任務,快速提升了綜合職業素養。微專業工作室訂單課程按難易程度分為三個層次:企業訂單、私人定制、虛擬訂單。訂單任務的背景、內容、要求均不同,真實地體現企業和行業的需求。指導教師與企業師傅合作教學,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角度設計任務,讓學生在討論任務、分析任務、操作任務、完任務中構建知識結構,從而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1-2]。具體的教學過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目標管理。企業是如何管理員工,我們就如何管理學生,完成基本技能和企業文化素養的教學目標。例如會議制度、請假制度、工作量制度、獎懲制度、提成制度等企業管理制度。以結藝工作室為例:指導老師每天列出學員需要掌握的單結,每周對學員目標完成情況進行小結,再聘請初級結藝考證老師(杭州地區評審員結藝大師樓曉霞)進入課堂,對考證作業進行點評。經過一個學期,工作室學員基本都能拿到結藝初級證書。第二階段對學生的產品進行質量管理。按照企業要求,指導老師和學員協商工作任務,完成任務即視為成績合格。接下來,根據訂單難易程度,每周完成核定數量的任務,以“訂單任務”的數量和質量作為成績考核,完成企業生產任務數量和質量的教學目標。結藝工作室學員一學期后都能在10分鐘內完成72號線制作一組佛珠收尾組合結,5分鐘完成手串收尾組合結,提成收入就能體現出學員的技能水平。第三階段對學員的專業素質進行全面考核。目前,我校兩批學員全部通過由企業師傅負責的企業考核。
(3)模擬創業制
具備一定的團隊管理、成本核算、營銷策劃能力的學員,進入融工坊,在行業大師的全程指導下模擬創業。以結藝工作室俏小漁團隊為例:俏小漁團隊4人,分成設計、生產、銷售、財務四個職能。撰寫創業計劃書向融工坊就業中心申請立項。立項后,融工坊為俏小漁團隊提供大師指導、創業風投、政策支持等,學員們進入社會化創業。1年時間內,成功注冊 “俏小漁”商標,申請“白蛇傳”掛飾外觀專利,營業額達到2萬余元。
(4)晉級激勵制
對學員的評價要綜合考慮到殘余聽力、學習經歷、性格特點、心理承受力等等因素。形成性和總結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更為適合融工坊課程。我們設計了“工作室級工匠——融工坊級工匠—— 校級少年工匠”三級榮譽晉級激勵機制。
(三)融工坊特色課程的初步成效
1.提高了聾生的就業、擇業和創業能力
近三年,學校職高部共有畢業生52人,順利就業38人,其中自主創業3人,就業率約73%。就業的38名學員中,五級面點師9人、五級美甲師18人、五級美發師21人、五級中式烹調師15人、四級裝飾美工27人、四級計算機操作員25人。融工坊優秀學員王春雷自主創業,經營一家集艾灸理療與手工編織于一體的“大艾文化”商店。學員施云華在杭州凱悅酒店文印室工作,被杭州凱悅酒店評為2015年唯一一位“優秀員工”。優秀學員汪開文,從事軟陶寫真人物制作工作,現在月入一萬。
2.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深度融合
融工坊特色課程把企業與學校進行無縫對接。行業大師、企業師傅與教師聯合傳授,以技能培養為主,學生雙身份,教學雙主體,教學過程雙控制,促進學校與企業相互服務,共同獲利,實現了學校和社會資源的深度融合。
3.形成了特色課程輻射示范作用
融工坊特色課程,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有了顯著提升。2016年,我校“俏小漁無聲手作坊創業計劃書”獲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特等獎。中國教育報、浙江教育報、浙江工人日報專版介紹了“俏小漁無聲手作坊”的改革與創新成果。2017年6月,“中國教育—少年工匠”電視欄目,授予周堅同學“優秀少年工匠”的榮譽稱號,得到了繩結傳承大師陳信的肯定。先后有湖州聾校、嘉興聾校、紹興聾校、貴州黔東南特校的領導、老師到學校掛職學習融工坊特色課程職業教育辦學經驗。未來,隨著融工坊特色課程的進一步深化和推廣,將會帶動更多的特校發展職業教育,融工坊特色課程滿足聾生學習需求,開創特校職教先河,真正造福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楊淳.高職《產品設計》課程中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探析[J].設計理論,2014(06):122-123.
[2]李德元.構建體現女校特色的“主題軸”式課程群[J]. 現代教學, 2009(10):10.
作者簡介:
李平(1978-),女,浙江杭州人,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中職特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