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漢 劉玲
摘 要 農村信息化背景下,農民的信息素質事關信息接收的效率,影響著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本文依據來自我國13個省份的561份農村居民問卷調研數據,運用有序多分類回歸模型分析不同個人特征及管理經歷對我國農民信息素質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管理經歷越多(有過村委任職經歷、土地流轉經歷、家庭年收入高)的農戶具有更高的信息素質。基于此,提出了重點關注村內具有一定管理經驗的農民,并培養此類農民成為土地信息的主要傳播者;鼓勵農民參與土地流轉;建立相關微信平臺及創辦夜校等建議。
關鍵詞 農民信息素質 ;有序多分類回歸模型 ;土地資產
中圖分類號 S-02 文獻標識碼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9.02.01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armers is related to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reception and affects the property income of farmers. The data from 561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from rural residents in 13 provinces of China were collected, based on which an ordinal multicategorical regress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n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farmer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farmers who had more management experiences (such as being appointed as a member of village committee, experience in land circulation, and high household income) had a higher information literacy level. In this context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pay attention to farmers having some management experience who should be educated to become the main disseminators of land information; encourage to participate in land circulation; establish relevant WeChat platforms and night school.
Key words farm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 ordinal multicategorical regression model ; land asset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在農村信息化背景下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和服務[1],達到土地信息聯通共享的目標。不可忽視的是,信息涉及多方面主體,農民作為其中的信息接收主體,在信息傳遞中占據重要地位,直接關系到信息傳遞的效率和質量。
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農業在我國農民的經濟財產收入中僅占較小比例,與之相反,土地作為村民集體所有的資源和資產,其增值給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前我國土地市場正在不斷完善,而農民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的信息,面臨著巨大的交易風險。近年,土地的流轉、抵押等經濟活動愈發頻繁,在政府行政力推動下的土地征收和征用現象也越來越多。要想保護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土地相關利益分配中獲得合理的收益,就得讓農民依據自身需求及時獲取土地相關信息,有效辨別并合理利用。在我國土地制度頻繁變更的情況下,什么樣的農民信息素質更高,有效提升農民的信息素質等問題,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討論。
當前學者通過實證探討了農民的信息狀態對其土地資產管理意愿與行為的影響,其中包括土地抵押融資、宅基地退出及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及流轉相關的意愿及行為等。研究內容包含農民對政策信息的了解會顯著影響農房抵押意愿及行為[2]、農地經營權抵押融資意愿及行為[3];文化程度(或受教育程度)顯著影響農民的土地資產管理意愿及行為[4]等。同時,新媒介下農民信息素質偏低對信息接收的阻礙也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存在因缺乏計算機技術知識而導致難以高效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現象[5]。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導致其在信息搜集中處于弱勢[6]的現象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大環境下形成熱點。
目前的研究多片面地通過信息能力的某一個或幾個方面研究人力資本特征對土地經營管理的影響。本文將信息素質看做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從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認知能力、信息辨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這5個方面綜合構成農民信息素質狀態,探討個人特征及后天管理經歷帶來的影響。試圖通過探尋其影響因素以提升農民信息素質,最終達到“農村土地信息互通共享”的目的。
1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人力資本理論指出,人力資本同時具有要素功能和外部性功能[7]。即人力資本素質不僅僅與家庭和個人稟賦有關,也會受后天經營管理經歷的影響,后者則可以通過家庭資產管理情況、外出務工經歷和干部任職經歷等可觀測變量表示。
在現有稟賦資源難以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本文著重考慮后天經歷對農民信息素質的影響。人力資本要素方面,由于勞動力能力的差別,不同年齡段的農民對土地功能使用的傾向性不同。部分學者通過實證發現,年齡越大的農戶越傾向于使用土地的生產性功能,而不是投入市場經營管理以獲得更大的利益[8];在農戶的政治資本方面,部分學者認為,農民的政治角色有助于自身及親屬對非對稱信息的獲取,使其更快捷、更準確的獲取政府政策及社會組織信息[9];外出務工的農民相較于全職農民可接觸到的信息更多,并且可能帶回一定的技術、知識及資金,并建立起與外界的社會網絡,造成其對土地相關政策的反應程度不同,部分研究表明,兼業的農民相較于專職農民具有更廣闊的社會關系網絡,面對信息時可以有更好的掌控能力[10];土地的流轉經歷使農民在實際操作中更高效地接觸土地相關信息,并親自參與了土地相關信息的獲取、認知、辨別、利用這一信息傳遞的整個過程;農戶的家庭年收入越高,越傾向于將現有資產進行投資以獲取更大的效益,因此將具有更多的資產經營管理經驗,在與土地信息的接觸中也將更有經驗[11]。
特別考慮到微信作為新媒介,與傳統信息媒介相比消除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閡,降低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農民與信息的接觸機會。同時在新媒介的使用中,農民對信息的態度漸漸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找尋轉變[12]。
根據以上分析,做出假設如下。
H1:農民的年齡越大,其信息素質越低。
H2:農民在村委任職越久,其信息素質越高。
H3:有過外出務工經歷的農民具有更高的信息 素質。
H4:有過土地流轉經歷的農民信息素質更高。
H5:家庭年收入越高的信息素質越高。
H6:使用微信頻率越高的農民,信息素質更 高。
2 模型構建與變量定義
因變量農民信息素質Y屬于i級及以下的概率與屬于i級以上的概率之比稱為優勢比,即OR值,在此處,我們利用OR值對自身情況不同的農民信息素質傾向進行判斷。當Xj的回歸系數為βi時,其OR值為原來取值的eβj倍。
本次問卷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調查地域涉及福建、山西、甘肅、湖南、海南、重慶、四川、內蒙古、山東、廣東、河南等13個市縣。對我國東、西、南、北、中部經濟條件不同的農村農民,進行問卷發放與入戶訪談。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561份,其中有效問卷50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9.7%,調查對象涵蓋了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月收入家庭、不同教育水平的農民,且均為家庭經濟活動的主要決策人。通過問卷內部各組分的得分加權綜合獲取農民信息素質評分,模型具體變量及其定義賦值見下表(表1)。
3 研究結果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0.0,對調查整理所得數據進行有序多分類回歸分析,將農民信息素質作為因變量,農民年齡(X2)、外出務工經歷(X4)、土地流轉經歷(X5)、家庭年收入(X6)、微信使用狀況(X7)等作為自變量,在運行模型時出現了農民性別(X1)與其村委會任職經歷(X3)之間存在高度共線性問題,故將兩項合并成為一個交互項X1* X3,根據這6個自變量與農民信息素質做多分類ordered-probit回歸。其中,年齡為5(60歲及以上)、年收入為4(5萬元以上),務工狀況為2(無務工經歷)、土地流轉經歷為2(無土地流轉經歷)、未擔任過村干部的女性、微信使用狀況為5(每天都用微信)的設置為參考類。
在此,針對回歸分析所得結果(表2),對模型原有的假定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3.1 農民的村內管理經歷對其信息素質具有顯著正向影響
模型顯示,男性農民的村委會任職經歷對信息素質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且曾經擔任過村干部的農民比正在擔任村干部的農民具有更高的信息素質,假定通過。
性別*任職經歷的偏回歸系數大于零,其OR值大于1,由于該項為交互項且部分顯著,故在此控制變量進行分析。可能的解釋是,在村干部中男性的比例要遠遠大于女性,故在性別都為男性時,正在任職與曾經任職顯示出顯著性,且由于OR值大于1,曾經任職者的信息素質呈現出更高的趨勢,這說明從事長時間的土地管理工作者相較于工作期限較短者具有更高的信息素質,這也為挑選農民內部信息傳播渠道提供了很好的導向。在正在任職的村干部群體中,女性往往要比男性具有更高的信息素質,故而在農民信息素質提升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女性村干部的作用。
農民的土地流轉經歷對信息素質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且經歷過土地流轉的農民呈現出信息素質更高的趨勢,假定通過。土地流轉經歷的偏回歸系數β5=-0.243 < 0, OR5=eβ5 < 1,這說明土地流轉經歷能提升農民的信息素質。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農民自然而然的會接觸到土地相關的信息,同時在實際操作中,會鍛煉其信息獲取、辨別等能力。
農民的家庭年收入對信息素質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且家庭年收入越高的農戶信息素質也呈現出越高的趨勢,假定通過。由表5可知,農民年收入的偏回歸系數β6(0.548,0.668,0.420;分別對應x6=1,2,3)> 0,OR6 = eβ6 > 1,這說明與家庭年收入較低的農戶相比,家庭年收入高的農戶具有更高的信息素質。可能的解釋是,家庭年收入高的家庭擁有的資產更多,其對資產的管理經歷也就更多,導致其擁有更高的素質。
3.2 農民在生活中缺乏利用身邊可及的外部資源獲取土地相關信息的主動性
模型顯示,農民的外出務工經歷對信息素質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p>0.05),假定未通過。這可能是由于外出務工對家鄉的土地政策沒有或極少接觸,在外務工收入比農業收入更高的情況下,農民更傾向于了解務工信息而非土地信息而造成的。
農民的微信使用狀況對信息素質的影響具有顯著性(p<0.05),但是微信的使用情況對信息素質的影響為負,假定未通過。微信使用情況的偏回歸系數β7(-1.617,-1.172,-0.447;分別對應x7=1,2,3)< 0,OR7 = eβ7<1,這說明農民微信使用情況與其信息素質呈負向關聯關系,可能的解釋是農民在使用微信的過程中沒有信息的把關者,容易受到錯誤信息的干擾,同時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現如今農民的微信使用主要集中在聊天社交上,對于自身土地資產關聯信息的關注度并沒有體現在微信上。這也說明了我們需要在微信上建立相關平臺,如公眾號等,對農民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把關,同時定期進行推送,保證農民能更好的利用微信這一互聯網資源。
最后,農民的年齡對其信息素質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p>0.05),H1被拒絕,這說明,年齡越大的農民的信息素質并沒有顯著降低。這可能是由 充分激發農民學習土地政策的內生動力,農民問卷中年齡的分類造成的,問卷中最低年齡段為18~30歲,通常可以認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接受能力較高,在回歸中該年齡段也顯示出顯著性,且OR值大于1,影響程度較大。但是30歲以上的農民的信息素質并未受年齡顯著影響,這可能是因為30歲以下的農民的認知處于一個成型階段,對新鮮事物更具有好奇心,而30歲以上農民對信息更趨向于被動接受所造成的。
4 結論及建議
綜合分析結果,可知農民信息素質受到農民的管理經歷影響,管理經歷越多,信息素質就越強。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村集體內管理經驗越豐富會導致信息素質越高,特別是女性村干部的信息素質表現出受到管理經驗的顯著影響,這給了我們有針對性的選取信息帶頭人的啟示。土地流轉作為農民日常頻繁接觸到的土地管理行為與管理經歷對農民信息素質的提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微信的使用對農民的信息素質也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其影響方向為負,如何更有效的利用手機網絡資源,也將是未來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根據以上結論,為了增強農民信息素質,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 充分利用農民的村內管理經歷的影響,鼓勵村內管理經歷多者帶動整體信息素質的發展
針對擔任過村干部的農民具有更高信息素質傾向的特點,應采取返聘的方式,充分利用當地的離退休村干部來對政策進行宣傳和講解,利用他們的聲望和較高的信息素質來帶動農民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還應重視女性村干部在提升農民整體信息素質中的作用,回歸結果顯示,正在擔任村干部的農民中,女性的回歸系數大于男性,且于當前農村老人、婦女、兒童較多的情況下,女性在信息傳播中存在天然的交流優勢,信息素質較高的女性干部的力量值得重視。
針對較富有家庭信息素質較高在特點,建議成立互助小組,以其為中心對周圍在農戶進行帶動,形成擴散效應,用“先富帶后富”的形式整體改善農民信息素質水平。政府還應鼓勵農戶參加土地流轉,使其在實際參與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質水平。意主動去了解信息,充分感受信息素質能力帶來的財產性收入的增加。
(2) 鼓勵農民充分利用身邊可及的外部資源主動獲取土地相關信息
針對農民在生活中較少主動關注土地相關信息,并造成資源的不充分利用的特點,應拓寬農民了解土地相關政策的渠道,如創辦官方微信公眾號,由官方人員統一對信息進行把關后在微信平臺上及時更新土地相關政策,公開透明地展示土地的各種信息,為渴望深入了解土地信息的農民提供可靠的信息獲取渠道。
同時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在農民工群體中建立土地信息交流組織,選定切實可行的時間,如在晚飯后的空余時間對近期的土地政策進行講解,結合村鎮具體的實例,對農民具有的權利和可得到的利益進行說明,通過身邊農民維護自身權利獲得經濟回報的真實案例,充分激發農民參與土地管理的熱情,并在現場解答農民的疑惑,使之產生主動性,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信息素質。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04/c_1122366449.htm.
[2] 張 希. 農戶農房抵押貸款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四川省成都市為例[J]. 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9):918-922.
[3] 于麗紅,陳晉麗,蘭慶高. 農戶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需求意愿分析--基于遼寧省385個農戶的調查[J]. 農業經濟問題,2014,35(3):25-31.
[4] 王 靜,孫 慧,秦夢柯等. 農村基層組織文化調查--以新疆塔城反修先鋒三隊為例[J]. 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5(1):76-80.
[5] 張 銘. 微信在農業傳播的應用探究[J]. 南方農業,2018,12(02):140-141.
[6] 董 雯. 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研究[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7] 王麗霞. 家庭農場主個人稟賦對政府補貼獲取的影響--基于安徽768個家庭農場的調查[J].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5):11-17.
[8] 蘇 群,汪霏菲,陳 杰. 農戶分化與土地流轉行為[J]. 資源科學,2016,38(03):377-386.
[9] 羅明忠,羅 琦. 家庭稟賦對農民創業影響研究[J].經濟與管理評論,2016,32(05):13-19.
[10] 石智雷,楊云彥. 家庭稟賦、家庭決策與農村遷移勞動力回流[J]. 社會學研究,2012,27(03):157-181+245.
[11] 周逸先,崔玉平. 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1(04):60-67.
[12] 趙 妤. 新媒體在農業傳播中的應用研究[D]. 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