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關注學生作為主體的價值。地理學科是一門融合性課程,它包含著科學性和人文性,是兩者的統一。初中地理課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深入,讓更多的中學生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認知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文章立足于中學地理教學實際,深入探究了“生命教育”理念滲透下的中學地理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生命教育”;理論滲透;中學地理;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9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88
地理學科是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融合,包含著生命教育的素材。初中地理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受到生命教育,這對學生的成長來說是積極有益的,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生命觀。
一、淺析“生命教育”理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也造成了對環境的極大破壞,直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學會正視生命、珍愛生命。生命教育關注學生的整體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的精神構建和健全人格,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學會保護生命、尊重生命。這是中學地理教育中蘊含生命教育理論的目的,也是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對教育教學的豐富。地理學科是科學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將生命教育理念滲入到中學地理教學之中,是其他學科無法達到的。在地理學科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到基礎性知識,還應向學生提供與其息息相關的地理信息。在豐富自身知識的同時,將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充分體現生命教育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價值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成長與需求。我認為教育改革應回歸到關注生命個體的層面上來。將生命教育理念滲入到學科教學之中,在傳遞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中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
一名教學實踐經驗豐富的地理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引導教學能力。課堂教學是師生間互動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教師應著重強調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審美境界,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實踐中將生命教育理論牢記在頭腦中。在不斷豐富生命教育理念相關知識的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待生命的正確價值觀。
(二)基于教材,靈活使用案例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善用教材,并在此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將生命教育理念滲入地理教學的具體案例之中,著重體現生命價值觀的人文關懷。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對學科的熱愛,以案例教學的形式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以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聯系學生實際,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達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如:在學習海洋與陸地部分時,讓學生了解板塊運動、生命形成,了解近幾年來國內外發生的地震與海嘯。以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呈現災難過后的景象,讓學生了解地震和海嘯等給人帶來的災難,認知生命的可貴,還能讓學生掌握防災、抗災的知識。教師通過舉例的形式,將生命教育理念蘊含其中,這種融合式的教學方法更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三)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素質教育下的地理教學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改變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將課堂交還給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與交流。以當前惡劣的環境為例,教師設置問題:當前環境惡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變惡劣的環境?我國退耕還林建設較好的是哪些地區?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發表見解,再經教師引導后給出恰當的答案。在動腦、動手、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圍中,學生掌握了地理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保護環境、關愛生命的意識,在逐步探究的過程中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除上述幾方面外,將生命教育理念深入到中學地理教學之中,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加深其對生命價值觀的認知和對知識的掌握。教師在授課前可引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以討論的形式參與其中,再根據學生的見解加以總結,適時將學生引導到對教材的學習中。
三、結語
地理學科是科學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其中包含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地理學科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到基礎性知識,還應向學生提供與其息息相關的地理信息,讓學生意識到地理學科研究的是人類客觀存在的世界,與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人類的精神世界具有密切聯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要從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基于教材的靈活使用,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等方面著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上好地理課,滲透“生命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邱效琴.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生命教育[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4).
[2]鐘黎明.生命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的融合[D].浙江師范大學,2010.
[3]李保生.淺談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學的思考[J].祖國(教育版),2013(12).[責任編輯 張宏麗]
作者簡介:孫曉月(1987.2— ),女,漢族,福建周寧人,中學二級,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