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等待戈多》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視角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的生存危機和世界的荒誕性,極為清晰地展現了那個時代西方社會發展的“荒誕性”因素。然而劇中所展現的種種荒誕現象并非作者臆想而來,而是由現實世界轉化而來,因而從戲劇人物、主題、情節與結構、語言四個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從中分析其荒誕性特征,并就其現實意義進行相關論述,其社會意義是廣泛而深刻的。
關鍵詞:荒誕派戲??;荒誕性;等待戈多;非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176-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164
荒誕(absurde)一詞的詞源屬于音樂領域:在拉丁語中,absurdus(聽不到的,聾的)意思是“不在聲音中的東西,不協和的、不調和的東西”。我們習慣上以“荒誕派戲劇”這個名稱指稱20世紀后半葉這一代戲劇作者的劇作。《等待戈多》可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荒誕是其鮮明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非人”的戲劇人物
在《等待戈多》中,除了戈多之外,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無疑是全劇的靈魂人物,他們在無趣的四十幾載生活中相互依靠,苦度著他們荒謬的人生。這二人與社會切斷了聯系,處于社會生活和世界的邊緣地帶,孤獨而空虛,而這種離群索居的生活狀態正體現了他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萎縮。他們的一切行為皆是無意義的動作,就如同一個提線木偶一般無意識地行動。
劇中人物,從始至終,不斷進行著毫無意義的夢囈似的對話,重復著荒誕不經的動作。這種種無意義的語言、荒謬的行為使得他們失去了作為一個人的所有特征。這正是塞繆爾·貝克特希望達到的效果,他借助這種荒誕的手法使戲劇人物成為“非人”的存在,使人物不再是作為個體的人而出現,而是成為了一種共性的存在,代表著當時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的縮影,呈現了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態,無助、焦慮、孤獨地生活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毫無希望地等待著死亡
二、主題的荒誕
荒誕派戲滑稽、搞笑的表演之下卻呈現出嚴肅的悲劇主題,這種形式本身就充滿了荒誕化的特征。這樣的荒誕派戲劇充滿對世界的懷疑,對人的存在的懷疑,這也就注定了荒誕派戲劇的主題必然具有強烈的荒誕特質?;恼Q派戲劇表達了人類生存狀況的無意義所引發的焦慮,它們所提出的存在觀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在這個時代里,過去的確定和信仰都崩潰了。對于個人來說,自身的存在失去了意義,人生看不到絲毫希望,似乎唯一等待他們的就是死亡,不可避免地使人產生強烈的焦慮感。這一存在主義的觀點存在于荒誕派戲劇的寫作中,他強調著一個通過各種反復發生的情景而變得具體化的存在主題。
傳統戲劇中鮮明的主題,在荒誕派的戲劇創作中似乎被刻意地模糊化了,變得不那么明確。《等待戈多》自然也是如此,“等待”這一主題從一開始就體現出荒誕化的特征,因為戈多不會出現,痛苦的等待終將落空,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視若生命全部的“等待”根本就是一個“笑話”。然而正是這種荒誕主題的呈現,卻詭異地給人以強烈的現實感與真實的意味,使舞臺延伸到了現實,使荒誕的戲劇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
三、情節、結構的荒誕
在傳統戲劇中,嚴謹、清晰的結構和連貫、豐富的情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情節的進展通常以出現偶然性的原則為基礎。最初的情景和人物按照一種必要性來發展,而這種必要性則根據合理一致的連貫來表達。然而在荒誕派戲劇中正好相反。在荒誕派戲劇作家的創作中,他們拋卻了故事的情節,甚至結構也混亂不堪。從傳統的角度而言,甚至根本不能稱其為戲劇,因為它已經失去了絕大部分戲劇必備的要素。這樣“背叛”傳統的創作給當時的戲劇界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可恰恰是這種反傳統的創作方式使得荒誕派戲劇呈現出獨特的魅力,從而在戲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種迥異于傳統的特點在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語言的荒誕
在《等待戈多》中,這種荒誕而失效的語言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機械重復的語言,枯燥而乏味,已經完全喪失了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全部功能,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兩人之間的聯系被這種無意義的語言所斬斷,他們彼此之間已經難以溝通。語言在他們倆之間并沒有起到任何促進交流的作用,反而極大地阻礙了他們的溝通。而他們之間這種表面看似是對話的語言,實質上不過是無聊的自言自語而已。
從《等待戈多》這部荒誕派戲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一個荒誕的現實社會,雖令人震驚,卻不得不承認其存在。盡管荒誕派作者們拒絕把他們的戲劇創作記錄入一個特定的歷史框架,但他們仍然受到其寫作背景的影響。我們必須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層意義,才能有所發現,更好地把握作品背后所反映出的現實世界,從而使文學之光照進現實,把物質世界與我們的精神世界緊密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1](法)米歇爾·普呂訥著,陸元昶譯.荒誕派戲劇[M].浙江:浙江大學版社,2014.
[2](愛爾蘭)塞繆爾·貝克特著,施咸榮譯.等待戈多[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3]劉長軒.《等待戈多》中的隱喻分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羅經國.貝克特和《等待戈多》[J].國外文學,1986(4).
[5]李偉昉.循環:《等待戈多》的結構特征[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程諾(1998.11— ),女,漢族,河北衡水人,學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