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代的人民內部矛盾體現在區域矛盾、階層矛盾、群體矛盾、個體矛盾等多方面,具有利益矛盾更加復雜、價值觀沖突比較突出、內外矛盾錯綜交織、可能激化和充滿復雜性風險等新的特征。從本質上看,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是現實的、具體的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沖突,即人民內部的“美美”沖突。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是一個系統工程,實現更加平衡充分的發展以滿足具體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根本之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提升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是關鍵所在;發揮思想文化的紐帶、凝聚作用以引導人民實現共同的美好生活是重要保障。
[關鍵詞] 新時代; "人民內部矛盾; "改革開放;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D616; B037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2-0008-0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且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明確要求1。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中國來說,無論外部風云如何變幻,做好自己的事情,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為關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促進社會主要矛盾更好解決,才能進一步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才能更好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
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表現
伴隨中國改革步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觸及更多深層次問題,人民內部矛盾也因此呈現出日趨復雜多樣的特點。
區域矛盾。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我國在推動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直存在。從地域角度看,東中西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地域經濟區之間、功能經濟區之間、行政區與地域經濟區、行政區與功能經濟區之間存在一定利益沖突,影響了發展的整體質量。從城鄉角度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成為社會的構成中心。城鄉之間的“剪刀差”以前主要是經濟意義上的,現在則更多是人才、人力意義上的。切實促進地域、城鄉的平衡發展,既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議題,也是化解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必然選擇。
階層矛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是農民工的加入使得工人階級人數大幅增加,服務業工人人數超過工業工人人數,國有企業工人比例日益減少;二是農民數量大幅減少,其內部日益分化且高齡化;三是知識分子階層中專業技術人員成為社會的重要力量,經濟及政治地位大幅提高;四是私營企業主成為廣受關注的社會階層;五是新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不斷涌現 1,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新社會階層人士總體規模約達7200萬人 2。不同社會階層在社會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容易因為利益、立場等發生矛盾。
群體矛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一個群體分化、再群體化以及群體間矛盾不斷凸顯的過程,不同群體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可能激發一些矛盾。首先,在不同群體之間,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構成等因素的差異,“仇官”“仇富”“反智”等現象時有表現,有時甚至上升到價值觀、政治哲學層面。其次,在群體內部,也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矛盾,同一群體基于不同的利益、趣味,分裂為諸多不同的“小眾”,彼此之間會產生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凝聚。
管理矛盾。這不但體現為因市容管理、公共服務等產生的一般性管理沖突,有時還體現為群眾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產生管理矛盾的原因是復雜的,如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高,基層政府有時并不能很好地處理各種利益矛盾;一些干部畸形的權力觀、政績觀及失范行為造成不良后果,等等。如何處理好管理矛盾仍是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中亟須關注的重要議題。
個體矛盾。在市場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個人觀念容易與西方個人主義思想、后現代主義思潮去中心化、差異崇拜等觀念一拍即合。例如在年輕人中,熱衷待在家里的“宅”文化比較盛行。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人的發展的第二階段,人們經驗到的人的獨立性只是表面的,本質上這種獨立性是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封閉的個人一旦因為“物”而彼此接觸產生矛盾時,往往因為各自都只想著自己的那一方面,從而使得很小的矛盾變得不可忍受、難以調和。常見的所謂“路怒”族就是如此,許多醫患矛盾、“霸座”現象、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也都是如此。
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特征及實質
準確把握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特征及其實質,是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基礎與前提。概括來看,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具有如下幾個突出特征。
利益矛盾更加具體復雜。所謂利益就是被意識到的需要,在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其實就是人民的利益訴求。具體到每個群體、個人,他們訴求的方面又是不同的,呈現日益毛細化、分隔化的特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錯綜復雜的具體利益矛盾中,情感沖突有時十分突出,基于情感對立的事件也時有發生。情感沖突看似沒有明確的利益訴求,事實上它是利益沖突導致的社會心理沖突,是利益沖突的升級。無論人民內部矛盾是直接以利益沖突形式表現出來,還是以情感對立形式表現出來,物質利益矛盾依然是各種新的具體利益矛盾的底色和根基。
價值觀沖突比較突出。宏觀地說,我國當前價值觀客觀上呈現出多元共存態勢,既有以執政黨思想為代表的主流價值觀,也有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價值觀;有以所謂自由、民主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也有以解構、非主流為代表的后現代價值觀等。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這些價值觀彼此深度碰撞,產生的沖突不但體現在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方面,也滲透到基于網絡信息的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中。在新時代,把人民內部矛盾僅僅歸結為具體利益的矛盾、“人民幣”的沖突,是遠遠不夠的。
內外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在主動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冷戰思維的作用下,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依然通過各種手段干涉我內部事務,鼓勵和資助分裂、顛覆活動。不少人民內部矛盾的背后,都能找到這種外部勢力的影子,例如我國的港臺問題、不少NGO組織的基金資助等等。人民內部矛盾與外部矛盾深刻交織,很多外部矛盾通過人民內部矛盾反映出來,這是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特點,對我們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矛盾可能激化。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告誡我們的,人民內部矛盾“處理得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進入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也可能激化。原因在于,一是社會的進步使得人們的權利意識大幅增強,不再“膽小怕事”;二是網絡媒體特別是各種自媒體習慣性地為所謂“弱者”抱不平,對所謂強勢者進行質疑,起到火上澆油作用;三是一些“高人”幫助乃至一些外部勢力在其中煽風點火,等等。
充滿復雜性風險。從復雜性風險角度看,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矛盾的衍生性,即“一個(類)矛盾的爆發或解決,會引起相同沖突主體的其他矛盾或不同沖突主體的類似矛盾連續暴露、疊加爆發” ;二是矛盾主體的自組織傾向,即相同或相似的沖突主體“抱團取暖”,形成一定的組織,甚至有些力量樂于幫助這種組織壯大,這就蘊含著更大的風險。因此,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需要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
盡管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形式多樣、特征復雜,但這些都是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現實展開、多維表現。從主體的角度看,作為人民的人們都追求著美好生活,而且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他們的美好生活需要無疑具有共通性。但是,在社會階層和群體分化、人們利益和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訴求更具有較強的差異性,當我們談及“美好生活”時,客觀上存在一個“誰的美好生活”的問題。進而言之,主體和需要都是多元的,不同區域、階層、群體、個人從自身出發對美好生活的訴求不僅有差異,而且時有矛盾、沖突。可以說,這一矛盾是當前人民內部矛盾的集中展現,而對它的解決也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真正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關鍵 。在此意義上,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人民之間美好生活需要的沖突,即人民內部的“美美”沖突。
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著力點
實現更加平衡充分的發展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具體需要,這是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根本之策。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內部矛盾的解決歸根結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完善。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本質是在我國“強起來”的背景下,一個個現實的、具體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它的主要制約因素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一方面,區域、階層、群體、個體的矛盾更多根源于發展成果還未能在現實的、具體的人民之間完全實現共享。因此,必須在民生“兜底”的基礎上切實增強發展的普惠性,從根本上解決收入差距比較懸殊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1另一方面,人民由具體的物質文化利益升級導致的諸多矛盾也表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發展的質量、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須從注重速度的發展,轉變為注重質量效益的發展,以高質量的發展,更加平衡、充分地發展,使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普遍、公正的滿足,人民內部矛盾自然就會減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不斷提升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水平,這是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關鍵所在。解決新時代的人民內部矛盾,一方面要著眼于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提升各級領導干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能力,在提高政治辨別力,正確區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防止人民內部矛盾向敵我矛盾轉化上下功夫;在提高治理智慧,從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分清是非、抓住根本、統籌全局、拿捏情理,把握好輕重緩急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要著眼于治理體系現代化,切實從體制機制方面預防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特別是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要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潤滑、調節一些內部矛盾;要建立起反思性的監控體系,從未然著手,不使內部矛盾激化為對抗性矛盾。
發揮思想文化的紐帶、凝聚作用以促進人民追求共同的美好生活,這是正確處理新時代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保障。從根本上說,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分化為不同主體的人民往往缺乏這種根本利益一致性的現實感受和思想意識。因此,需要發揮思想文化的黏合劑作用,使人民能超越“各美其美”導致的“美美”沖突,為共同的美好生活團結奮斗。具體來說,一要強化“我們”意識,促進人民的內部認同。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時候,要始終有“我們”的思維,而不要動輒指責“你們”如何,更不能將人民內部的某些群體指稱為“他們”,要盡量把“你們”甚至“他們”都變成“我們”,而不是相反。二要特別注重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人既是生理的存在物,更是有心理、心靈的存在物,人民內部矛盾不少與心理問題相關,可以通過心理建設得到舒緩。黨的十九大報告已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因此,通過思想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升人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使之精神得到安頓,情感得到釋放,心靈得到撫慰,建設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途徑。三要抓好黨員干部這個關鍵人群。所有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原則方針、方式方法,都必須通過黨員干部在實踐中具體運用,他們直接代表或反映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因而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質,是化解矛盾“最后一公里”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沈湘平,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前線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秦慧源,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 許 "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