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北省承德市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中,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及開發利用特色資源扶貧工作中,取得了積極成效。深入總結這些精準扶貧模式的成功經驗, 對于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的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精準扶貧; "產業扶貧; "易地搬遷; "特色資源扶貧
[中圖分類號] D616;F12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19)12-0062-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打響了一場以精準扶貧為總方略的脫貧攻堅戰。針對精準扶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還有就業扶貧、健康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總的就是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就補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河北省承德市政府及相關支持省市針對窮根,一村一策,因村制宜,特別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及利用特色資源扶貧工作上,創新精準扶貧脫貧模式,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政銀企戶保”產業扶貧
產業扶貧是通過扶持發展一定的經濟產業,來達到扶貧脫貧的目標,是多年來各地扶貧工作都非常重視的基本方法。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承德市的做法是“政銀企戶保”一體化運行,共同推動產業扶貧。
在具體實施中,政府作為主導,協調各方共同參與,并提供扶貧資金,補助貸款利息和保費貼息;銀行為產業發展提供階段性扶貧貸款;企業組織貧困人口參與產業生產和管理環節,增加就業;貧困戶集中將土地流轉給企業獲得租金,參與企業生產和管理獲得工資,將扶貧貸款和基金轉作企業股權獲得分紅;保險公司為企業的生產銷售提供業務保險支持等。在產業選擇中各村因地制宜,各不相同。如隆化縣七家鎮西道村以草莓種植為核心產業,平泉市臥龍鎮以香菇種植銷售為核心產業,承德縣兩家村以特種西瓜種植為核心產業,在帶動農民脫貧中走出一條精準脫貧之路。
這種模式實現了多方聯動,不僅調動了貧困戶的積極性,而且解決了當地小微企業和村鎮合作社貸款難問題,有力地推動了脫貧致富。但這種扶貧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產品種植的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風險、政府和保險公司在為企業擔保時可能無法準確評估經營項目所面臨的風險、企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政府在主導和組織運作時應當注意隨時總結經驗,改進做法。
易地搬遷扶貧
易地搬遷扶貧是將生存和發展環境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離原址,在新的地方安家,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改善其生存和發展環境,實現脫貧致富。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他多次強調,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強、難度大,要做好規劃,落實資金和政策,保障搬遷人口有穩定收入,保障與當地群眾享有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確保“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這為易地搬遷扶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整村搬遷是易地搬遷的一種形式。整村搬遷要求政府進行整體規劃,新住宅區的建造包括選址、選擇承包商、施工質量及費用等方面,都保證有村民代表全程參與,通過民主協商的方式來進行決策,保證公正公開透明。整村搬遷的問題在于難以顧及少數個體的意愿。灤平縣付營子鎮邢家溝門村由政府籌集“五通一平”基礎費用,給貧困戶建房相關補助,在山下平坦地區建造了一片現代化的住宅安置區,全村分期分批整體搬進。在解決貧困人口住有所居并大大改善的前提下,全村集中居住,增加了服務業需求,村民或外出務工或在本村旅游公司務工,也可繼續在本村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村民將宅基地出租給旅游公司,不僅可以獲得租金,每年還有定額分紅,基本上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易地搬遷小城鎮安置是將多個山村的貧困戶及部分村民,集中搬遷于鄉鎮所在地已經成熟的社區內集中安置,是易地搬遷的另一種形式。灤平縣兩間房鄉采用這種搬遷模式,在成熟區內建造安置樓房,“五通一平”等建安成本均可免除,大大減少了建造成本。再通過政府補貼,每套房的價格都可控制在貧困戶可以接受的范圍內。這種融入小城鎮的集中安置,增加了居民對三產服務的需求,部分貧困戶在小區物業公司工作,既改善了生活條件又提高了收入。有勞動能力者則更易于在鄉鎮企業就業,增加勞動收入。
易地搬遷扶貧的成功實施需要如下條件:政府提供搬遷補助款,提供資金和信貸支持是易地搬遷扶貧工作的基礎。解決搬遷后居民的就業與脫貧問題,易地搬遷后,居民們主要有三個就業方向,政府招商引資吸引外來企業在本地建廠,就地吸收勞動力;政府與經濟發達地區政府和企業建立聯系,對居民進行培訓并鼓勵其外出就業;種植經濟作物提高收入。政府主導與村組織反復協商拿出成熟完備的搬遷方案、搬遷前的廣泛宣傳和動員、住宅小區招標建造過程的公開透明、住宅小區水電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明確房屋產權等村民相關權益,這些環節一個都不能少。
開發特色資源扶貧
開發特色資源扶貧,就是在政府扶貧政策的指導下,將當地特色自然資源與扶貧措施和方案相結合,形成獨有的優質資源,實現脫貧增收。
承德縣崗子鄉鄭柵子村利用村落的位置優勢開展光伏發電,該項目由政府補貼資金,電力公司負責設計實施,建成后產權歸農戶所有,發電量以“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為原則,鼓勵村民安裝太陽能發電板,每日發電量通過電網傳輸到供電公司,以此獲取收入。光伏發電脫貧項目的特點是,每期回報較低,但勞動投入少,回報周期較長且穩定,該村光伏發電能持續20年,對于農戶穩定持續脫貧有積極作用。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光伏發電系統安裝后僅需要簡單的日常記錄和維護,無需繁重的勞作,因而適合時間充裕、勞動能力較弱的老年人,對于年齡相對較小、具有較強勞動能力的勞動者而言,外出務工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更重要的是,這對提升勞動者技能、拓寬貧困戶的信息渠道等作用有限,因而主要適用于年齡較大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隆化縣七家鎮利用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形成了溫泉資源扶貧發展模式。該村擁有集中熱水區域600余畝,最高水溫達97.3℃,富含鋰、鍶、鋅、氟、偏硅酸等微量元素,對皮膚病、風濕病、骨痛病有顯著療效,是國家認定的華北地區優質溫泉資源。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七家鎮圍繞溫泉資源開發,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溫泉村”旅游品牌,目前已成為隆化縣唯一一個實現集中供熱、集中供溫泉水、集中供自來水、集中污水管道的“四網合一”行政村。每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實現了收入增長躍升,戶均年收入10萬元以上,該村已無貧困人口,已經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開發利用特色資源實現精準扶貧,政府可以充分考慮將當地特色資源開發融入國家經濟轉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框架中,精準制定扶貧戰略,給當地帶來較高的經濟回報。在開發特色資源中,要提升交通便利度,完善用水、電力、消防、生活廢棄物處理等基礎設施。要引進具有成熟開發經驗的公司,在資源開發和運作的初期,政府可主導貧困戶與旅游開發公司共同運營,還可以抵御相應的經營風險;在掌握相關開發和運行經驗后,居民可嘗試獨自經營,獲得自主權。政府應為居民提供相應信貸支持的政策指向,并教育村民提高市場意識,加強品牌建設,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良性競爭。
承德市精準扶貧模式的經驗總結
承德市的精準扶貧模式提升了貧困人口參與度,提升了貧困人口的勞動技能和經驗,降低了貧困人口在參與項目過程中所面臨的相關風險,形成了穩定、可持續的扶貧之路。
各級黨組織和政府發揮主導性作用是前提。在精準扶貧中,政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如信用支持、信息支持、資金支持等,推出各種有利政策,鼓勵貧困戶將土地、勞動力、貸款權、補助款,投入到脫貧生產過程和自身素質提升中。
引入有實力的企業發揮帶動作用是關鍵。這些企業能夠彌補貧困戶生產資料匱乏,信息渠道閉塞的劣勢。而且,這些企業銷售渠道廣、技術實力雄厚,能夠幫助貧困戶積累相關經營經驗,提升其人力資本水平,還有能力幫助貧困戶抵御風險。
注重發動全社會有關各方的協同力量是保障。承德市的精準扶貧模式發動相關各方共同參與,最后形成了共贏的局面。其中的關鍵在于設計出一套風險轉移和共擔機制,降低了各類主體面臨的風險,與此相對應的,是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各類主體各司其職,保障其穩定運行。
注重實現農村土地的高效集約使用是基礎。農村扶貧脫貧,一定要圍繞土地做文章,提高土地使用價值是關鍵一環。貧困戶將土地集中流轉,有助于實現規模效應,大規模種植能夠進行統一管理,提高機械化水平,從而減少成本增加收益。
河北承德市的精準扶貧實踐,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在全國范圍內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施,深刻體現了我們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強決心,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陳宗勝,南開大學教授、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小鹿,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富達,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曹 "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