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中醫學到現代醫學,從古代宮廷太醫院到現代醫療機構, 中國的醫學和醫療機構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展,各種醫療技術手段逐步更新,醫療體系漸趨完善。而在這一過程中,醫者治病救人的初心和造福民眾的愿望始終未變。
古代國家最高醫藥管理機構
中醫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現有文獻記載,中國古代醫事制度從《周禮》開始逐步確立,完備于唐、宋,繼承于金、元、明、清。《周禮》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4種醫官的記載。但魏晉以前,醫政管理基本上是醫官管理,國家尚未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如秦、漢設有太醫令、太醫丞。西晉至北宋,先后出現了醫署、太醫院、太醫局及翰林醫官院等中央醫療管理機構。金代始設太醫院,隸屬于宣徽院。元、明、清三朝雖對太醫院的具體制度有所調整,但無一不沿用“太醫院”這一機構名稱,且金、元、明(明成祖及以后)、清四代均定都于北京,故稱北京太醫院。
北京太醫院作為金、元、明、清四代宮廷醫療核心機構,成為國家最高醫藥管理機構。關于太醫院的具體職責,在《大清會典》中記載道:“掌醫之政令,率其屬以共醫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灸制之法以治藥。專診視疾病,修合藥餌之事。”太醫院的主要職能是診視疾病,修合藥餌。醫官們按術業專攻分為九科。宮廷內的診療活動皆由太醫院派遣御醫負責。除診療外,太醫院還以選派、考核醫官的形式管理軍隊和監獄的醫生,并下設教習廳、醫學館,行使醫學教育的職責。太醫院衙署內還設有生藥庫,收貯每年各省解納至京的地道藥材。進入太醫院做醫官有兩種途徑:一是由醫學館培養人才,每年分四季(后改為兩季)考試錄用;二是由京外大臣保薦,由禮部和太醫院考試授職。
太醫院的醫官醫術超群,所開醫方也被世人奉為宮廷秘方,如元代的《飲膳正要》、明代的《御藥院方》、清代的《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等。新中國成立后,由后人整理出版的相關醫方,如《慈禧光緒醫方選議》《清宮藥引精華》《清宮代茶飲精華》等都成為研究中國中醫藥的重要書籍。太醫院的歷史沿革、醫方秘籍、職官制度、診療制度、教育考試乃至祭祀制度無不反映了中國古代傳統的醫藥文化。可以說,北京太醫院是北京最重要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醫學價值。
1905年,清政府推行新政,設衛生科,后升為衛生司,成為與太醫院并立的醫政機構。1908年,太醫院因光緒與慈禧病逝得咎,自院使以下全部革職,太醫院作為國家最高醫政機構的歷史走到了盡頭。
近現代國家醫學機構中的翹楚
在中國古代社會,國家醫療衛生機構只是一個宮廷內的機構,與民間社會關系有限。到了近代,由于西方醫學傳教士的引介、清政府外派使節的考察以及世界衛生實踐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西方的近代衛生觀念和機制開始引起了中國社會的關注。西醫東漸對中國傳統醫療格局乃至社會生活和文化心理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
協和醫院的發展是近代中國醫學發展的縮影。協和醫院的前身是由英國倫敦會的醫學傳教士建立的醫院,中文名為“北京施醫院”或“京施醫院”。該院也是近代北京第一所西式醫院。德貞醫生接管醫院期間,創立了正規的醫院管理制度,倡導了新醫學教育,并使中國醫學的上層精英逐漸接納了西方醫學。1900年,北京施醫院毀于戰火,德貞病逝于北京。1901年,科齡醫生入京,重建北京施醫院。此時的清政府在義和團事件和八國聯軍入侵的雙重打擊下,實施新政,鼓勵創辦新式學堂,保護傳教事業,重視并支持教會醫療事業。1905年,科齡向清廷陳請創辦醫學院,慈禧太后應允。1906年2月,協和醫學堂開學,開始正式培養中國醫學學生。協和醫學堂集教學研究與臨床實驗于一身,成為晚清唯一在政府備案的教會醫學校。協和醫生醫術精湛,治學嚴謹,很快獲得了各國駐京人士以及清政府的信任。1907年2月22日,清外務部將協和醫學堂列入專為駐京外國人看病的指定醫院,每月補貼銀兩。作為唯一在清政府備案的教會醫學校,協和醫學堂的師生參與了1910—1911年東北肺鼠疫的防疫工作。在肺鼠疫的防疫過程中,協和醫學堂的師生們在東北、天津、北京建立殊功。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協和醫學堂失去清政府資助,經費匱乏。正逢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醫學、公共衛生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基金會經過細致考察,收購了協和醫學堂的全部財產,還投資收購了北京東單三條豫王府全部房地產,在其原址上建造了具有東方建筑藝術特色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的建立旨在制定標準,培養醫學人才,引領中國未來的醫學發展方向。在短短20余年的時間里,協和醫學院成為遠東最好的醫學中心,培養了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家,可謂人才濟濟,碩果累累。
七七事變發生后,紅十字會華北分會派遣協和醫學院學生前往盧溝橋、天津、廊坊等地服務。北平淪陷后,衛戍醫院傷兵由協和醫院接管,保障了對傷兵們的救治。協和醫院護士郭慶蘭投奔聶榮臻領導的部隊,在白求恩衛生學校當教員。護士陳輝容成為抗日游擊隊的醫生。協和醫院宗教交際部主任李慶豐加入共產黨,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在醫院禮堂組織愛國職工大規模地為八路軍秘密生產消毒急救包、裁剪繃帶,向根據地輸送了大批的器械和藥品。協和醫院醫生魏一齋投身革命圣地延安的醫學工作。1940年,毛澤東寫下了“為革命服務,敬贈魏大夫”,這是繼白求恩之后,毛澤東第二次為一名醫生題詞表彰。一時間大批協和人云集抗戰前線。昔日的白衣天使穿上軍裝,承擔了大量的醫療組織、訓練工作,成為各救護隊的領導和骨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19日,協和醫學院被日軍接收,教學及醫療工作被勒令終止。1200名華籍員工被遣散,學生們隱蔽轉往其他學校學習,教職員另謀工作。醫院雖被關閉,但協和人依然忘我工作,投身到建設和服務國立醫院的工作之中,如國防醫學院、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等。
1947年秋協和醫學院復校。1948年協和醫院第一批科室開張。1949年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衛生部全部接管,學校的組織結構和規章制度不變,經費由教育部劃撥,教職工原職原薪,學生可領人民助學金,校名改為“中國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定名“北京協和醫院”。
名醫薈萃 醫脈相承
協和人在醫學探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19世紀20年代,林可勝、吳憲建立了完整的生理學和生化學體系,成為中國生命科學研究的奠基者。陳克恢關于麻黃素的研究是最成功的中藥研究之一。在三位杰出協和人的努力下,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進入第一個黃金時代。病理系的胡正祥教授收集整理千余件有價值的病理標本和照片,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以國內病理資料為主的《病理學》。微生物系的湯飛凡將沙眼病毒滴入自己眼中,40天內不做治療,收集了可靠的臨床資料,徹底解決了70余年關于沙眼病原的爭論。1970年,國際上將沙眼病毒和其他幾種介于病毒和細菌之間的、對抗菌素敏感的生物命名為衣原體,湯飛凡成為衣原體之父。他的發現使危害全球的沙眼病以驚人的速度減少。我國最早的青霉素研制工作也是由湯飛凡主持和領導的,邁出了我國研制抗生素的第一步。皮膚科的李洪迥教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先天梅毒防治門診,治療孕婦梅毒和先天性梅毒。他撰寫的《梅毒學》成為我國梅毒學研究的指導范本。新中國成立后,李洪迥奔波在全國八省區消滅性病的主戰場,培訓醫生,指揮督戰,為新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全面消滅性病立下了汗馬功勞。
協和醫學院的諸福棠是我國現代兒科醫學的奠基人。他從事預防小兒麻疹的研究。經過反復試驗,他制成了大量胎盤球蛋白,成功預防了麻疹患兒的并發癥,被美國《時代周刊》譽為“兒童福音”。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協和醫院被日軍關閉,諸福棠創辦北平私立兒童醫院。新中國成立后,他將醫院無償獻給國家,改稱為北京市第二兒童醫院。協和婦產科的林巧稚將畢生奉獻給了協和醫院和婦嬰工作。她被譽為“萬嬰之母”“婦女的保護神”。吳英愷是協和著名的胸外科專家。1943年吳英愷到重慶,擔任山溝里新改建的重慶中央醫院外科主任,開展了過去國內無先例的動脈導管結扎術及多種外科新手術。1948年吳英愷重返協和,接任外科系主任,成為協和外科第一位中國籍主任。1956年吳英愷離開協和,相繼創建了中國最好的兩所心血管病醫院——阜外醫院和安貞醫院,為中國心胸外科培養大批棟梁之材。
除了治病救人之外,協和人還推動了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其中以劉瑞恒為代表。劉瑞恒出生于河北農民家庭,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16歲被選送美國,入哈佛大學讀書,191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18年,他任協和醫學外科助教。1920—1921年他赴美進修,專攻癌癥外科。回國后,他任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華人院長和中華醫學會會長。1924年,通州某鄉村新生兒頻繁死亡,劉瑞恒派人調查,發現原因僅是產后破傷風所致。他對醫院人員進行了簡單的衛生教育培訓,便解決了這一難題。該事件深深觸動了他。劉瑞恒認為,醫學應該為更廣大的民眾服務。于是,他決定放棄自己的外科本行,轉而從事公共衛生事業。次年,他與協和公共衛生教授美國人蘭安生一道在北京建立了第一衛生事務所,開創了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河。
今天,我們的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但依然不能忘記前人走過的路。從傳統醫療機構到現代醫院,仁心仁術,醫脈相承,是世世代代從事醫療衛生工作的人們堅持的信仰,不變的承諾。
(作者:任超,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