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平(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秉承家國情懷" 拓展文創產業
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創集團”)圍繞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城市定位,秉承家國情懷,傾注事業之心,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過去一年來,首創集團投資運營和在建跟進的文創項目超過20個,涵蓋多個文化細分領域。通過打造和實施文創產業標桿項目,宣傳推廣包括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兒文化和創新文化在內的首都文化,切實把服務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落到實處。通過搭建組織架構、制定文創戰略、整合產業資源、推進重點項目、完善管理機制,集團文創產業從無到有,業務領域由單一轉向多元,產業拓展步伐穩步加快,在多個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具備了全面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實現“郎園”系列品牌成功復制,郎園輕資產運營模式初見成效。首創集團以郎園Vintage的投資運營經驗為基礎,正在拓展郎園park、郎園station項目,探索輕資產模式的管理輸出。郎園park的前身是石景山博古藝苑工藝品市場,是由首創集團郎園團隊受托運營管理,石景山區政府引進社會資本進行投資改造。目前,園區內的像素畫廊、良閱書房、棲社生活美學館相繼亮相,蘭境藝術中心于郎園Park文化節開幕時投入使用。郎園station位于朝陽東壩地區的紡織倉庫舊址,郎園團隊以生態、文化、創意、創新為核心理念,與倉庫現有風貌相結合,打造兼具自然景觀體驗、文化藝術氛圍、創意靈感交流的文化創意產業園。2018年9月份,郎園舉辦“第七屆郎園國際創意文化節”,三個園區同時亮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培育和塑造“詠園”品牌,打造非遺保護傳承的創新發展平臺。首創集團通過競標方式獲租位于東城區永生巷4號院的三露廠舊址項目,擬改造成為非遺傳承示范園區詠園。以詠園為基礎,逐步打造集非遺傳承、設計創新、技術研發、銷售體驗、傳習實踐、園區運營、投資孵化于一體的非遺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平臺。平臺通過整合文創、金融、銷售終端等產業資源,推動非遺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推動非遺融入時代、融入生活,實現活態傳承。首創非遺平臺在“流動的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上公開亮相,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等領導先后蒞臨并給予充分肯定。首創集團舉辦的“守大美非遺·創時代生活”——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發布會暨高峰論壇,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標志著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的正式啟動。首創集團全面支持非遺體驗、傳承和生產性保護發展,成為政府、設計企業、非遺傳承人和消費者各方之間,搭建資源整合、需求對接的橋梁和紐帶。
以東四胡同博物館為切入點,推動老城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升級。2018年10月18日正式開館的東四胡同博物館,是東城區政府與首創集團共同打造的老城更新項目,也是雙方推進東四三至八條歷史文化街區環境綜合治理和重點文化修繕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創集團在博物館修建過程中,以保護修繕為核心,努力恢復院落格局與建筑風貌,通過“活態歷史”場景的方式展現老北京胡同文化,傳承京味兒文化。東四胡同博物館正逐步成為東四地區的文化符號和老北京文化交流的展示平臺。以東四胡同博物館為起點,首創集團將全面塑造東四國風靜巷的形象品質,將東四三至八條打造成為具有老北京古城風韻和時尚簡約現代設計于一體的住、辦、商街區庭院式共享生活社區,以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為新時代城市更新改造賦予精神內涵。
與北京日報社共同盤活老舊廠房空間,積極推進工業遺存改造。首創集團與北京日報社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以文創產業園區合作為切入點,積極促進工業遺存保護和倉儲物流、批發市場等疏解騰退空間的再利用,加快投資布局一批文創產業園區引領示范項目。通過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承接市委市政府賦予的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百子灣紙庫項目,是北京日報社在朝陽區百子灣地區的老舊庫房。項目依托文化內核,打造集展覽空間、藝術空間、文化交流空間于一體的多功能多業態有機融合的“文創綜合體”;以文化內容帶動文化產業,成為國家文創實驗區的“公共文化客廳”。臺湖印務廠項目位于北京日報社的臺湖印務中心內,園區聚焦“設計、科技、傳媒”三大產業,基于“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核心企業融合匯聚,加速創新產業孵化,爭取成為臺湖“設計之都”新平臺建設的重點項目。
與中國傳媒大學合作,打造傳媒領域的產學研孵化平臺。首創集團增資收購中國傳媒大學旗下的中傳英才公司70%的股份,并獲得運營權,成為中國傳媒大學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為學生實習實踐以及校友和社會人士創新創業提供服務的專業化平臺公司。這是首創集團與中國傳媒大學的校企合作平臺,是雙方共同推進“五個一”模式的合作創新。即打造一個產學研轉化平臺、共建“1+N個”文創園區、建立一支產業投資基金、培育一系列文創IP、開展一批人才培養項目,開展產學研資源的全面合作對接。
利用首鋼二通廠工業遺存,合作開發“文化+科技”文化智創融合產業示范園。首創集團與首鋼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對位于豐臺區的首鋼二通廠工業遺存項目共同實施改造開發。基于首創集團的資金優勢、管理優勢、產業優勢,以及首鋼集團的品牌優勢、資源優勢,聚焦游戲電競、影視動畫、科技新媒體三大核心產業,以數字文化體驗為出發點,向前端延展數字內容消費和娛樂生活消費,向后端拓展數字內容生產和新文創產業相關的平臺型服務,將二通廠項目打造成為全國數字創意產業示范基地、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文創生態圈、北京市數字文化消費和社交中心。
有序推進世界休閑大會會展中心項目,探索特色文旅小鎮建設。作為2020年北京世界休閑大會的主會場,首創集團的平谷金海湖會展中心項目,是實現“金海湖特色旅游小鎮”概念落地的核心環節,對帶動周邊地區的文化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項目將于年底前實現主結構封頂,成為集團探索文旅小鎮建設的重要切入點。
喬曉鵬(北京市豐臺區融媒體中心主任):
讓基層群眾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網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在全媒體時代的新形勢下,只有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升其對基層干部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發揮其統一思想認識、凝聚社會共識的重要作用,才能進一步鞏固輿論陣地,才能有效破解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最后一公里”難題。北京市豐臺區在大力推動區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過程中,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探索建立新聞發聲人機制,以公益短視頻為突破口,集中發力網絡移動端,努力讓基層群眾成為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新“網紅”。
全媒體時代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新挑戰
信息革命帶來了信息生產和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轉變,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進入全媒體時代的傳播格局和輿論生態發生深刻變化,深刻影響著基層主流媒體,使基層宣傳思想工作面臨新挑戰。豐臺區以豐臺廣電、《豐臺報》為代表的基層主流媒體,作為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力軍,當前面臨著不容回避的困難和問題。
信息采集能力不足?;鶎有畔碓聪鄬袒?,主要還是依靠委辦局和街鄉鎮報題,報題內容同質化嚴重、原創內容偏少,多是會議報道和儀式報道,貼近群眾、貼近基層一線的民生題材偏少。隨著機構改革、部門職能調整,基層宣傳干部和宣傳通訊員身兼更多工作職責,時間精力有限,難以對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和提煉。
信息加工能力不足?;鶎又髁髅襟w一方面存在報道方式陳舊、表現手法單一等問題,主要以文字報道為主,圖片報道缺乏新意,電視新聞報道中規中矩,缺少策劃創新。另一方面,對新媒體、新技術了解不深入,還不能熟練掌握運用,難以研發出符合新媒體傳播特點的融媒體產品。
信息傳播能力不足。受中央及市級媒體的雙重覆蓋,豐臺廣電、《豐臺報》生存空間狹窄,傳播影響力有限。隨著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網絡移動媒體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據歌華收視數據顯示,豐臺廣電電視受眾群體流失嚴重。
全媒體時代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探索與實踐
豐臺區融媒體中心2018年7月5日掛牌成立,始終堅持黨媒本色,突顯群眾媒體、社區媒體、公益媒體功能,創新推動區域媒體融合發展,壯大主流輿論聲音。
立足基層社區,打造“有故事、愛發聲、會宣傳”的新聞發聲人隊伍。新聞發聲人,是豐臺區融媒體中心在推動區域媒體融合過程中進行的一項創新實踐。主要是動員和鼓勵一線勞動者和社區群眾直接參與到基層宣傳工作中來,主動發現身邊有“溫度”的人,生動講述社區有“鮮度”的事。2018年,豐臺區融媒體中心在全區106個社區(村),動員選拔近300名新聞發聲人,集中開展融媒體業務培訓,初步建立起了覆蓋全區21個街鄉鎮的新聞發聲人隊伍。新聞發聲人基本都是一線勞動者和社區群眾,工作在基層,生活在社區,非常熟悉群眾所思所想,和群眾能聚到一起,說到一塊兒。有不少新聞發聲人還是一線勞模、榜樣人物、社區老書記,在群眾中有較高威信、深得群眾的認可和信任。在東高地街道,有30多名新聞發聲人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他們以自己的視角,發現身邊的美好,將鏡頭對準社區,把話筒交給百姓,講述百姓故事。年逾八十,曾參與制造過米格-19戰斗機的鄭振祥老人,十幾年免費為居民磨了2000多把剪子、菜刀,被大家親切地稱作“磨刀爺爺”。此外,還有“陪聊奶奶”“代購阿姨”“收藏大叔”等一大批群眾典型,被發現、被報道、被傳播。在實踐探索中,新聞發聲人正在變得“腳力更勁”“眼力更寬”“腦力更強”“筆力更沉”。
以公益短視頻為突破口,創新創優融媒體內容生產。2019年以來,豐臺區融媒體中心緊緊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年重大主題,以公益短視頻為突破口,突出主題主線、突出家國情懷、突出群眾參與,持續推出20部短視頻作品,瀏覽量全部突破100萬次,國內30多家重點網站廣泛轉發,全網瀏覽量達3500萬次,在網絡移動端唱響了主旋律。聚焦身邊榜樣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典型人物宣傳方式,從短視頻擅長的故事情感要素著手,增強正面報道的親和力、感染力?!独亩际恰凹依锶恕保@樣的公交車司機真少見!》真實記錄“北京榜樣”劉寶中一天的工作,生動展現他與乘客親人般的互動交流,感人至深,引發熱議。2019年正月初五推出的《春節里“大國工匠”的家國情懷》,走進“道德模范”高鳳林家,在做團圓飯拉家常中,細膩展現“大國工匠”濃濃的家國情懷,贏得網友的點贊轉發,短短4小時瀏覽量突破100萬。將鏡頭對準百姓,以百姓身邊的生活點滴為切入點,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一個個美好生活片段匯聚成新時代的真善美之歌。聚焦北京南站春運期間為旅客熱情服務的文明引導員,推出《最新發現!北京大爺送您回家過年》,引發首都文明引導員群體的強烈共鳴,瀏覽量突破150萬次。博物館里的小志愿者,幫群眾義務修理電器的老黨員,更多來自基層一線的勞動者和社區群眾成為了短視頻的主角,如同一個個發光體,點亮自己,照亮別人,成為了新時代傳遞正能量的新“網紅”。
發力移動端,構建區域融媒體信息服務平臺。豐臺區以區融媒體中心為龍頭,同步成立南苑地區、麗澤金融商務區、豐臺科技園三個“重點功能區分中心”,規劃設立300個左右“基層新聞采集點”,打造具有豐臺特色的“上下一張網、區域全覆蓋、基層總動員”的“一三三”區域融媒體宣傳工作體系。目前,全區有106個社區、24所教育優質學校及航天一院、航天三院等駐區單位成為首批新聞采集點。基層新聞采集點成規模的設立,有力推動了宣傳思想工作往基層、往社區的延伸和覆蓋。按照“移動優先、融合發展”工作原則,以豐臺電視、《豐臺報》、豐臺政府網站為支撐,全面布局“北京豐臺”微博、微信、新華社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百度熊掌號,以及“豐臺發布”抖音號、快手號,形成集臺、報、網、微、端于一體的區域融媒體信息服務平臺,真正做到看得見群眾、聯系上群眾,進而實現引導群眾和服務群眾。2018年,《豐臺新聞》1400條電視新聞全部上網,總瀏覽量超過200萬次,較2017年提升5倍。開展融媒體網絡直播10余場,總觀看量966萬,“北京豐臺”新華社客戶端發布重點稿件117條,閱讀量突破1000萬。
全媒體時代基層宣傳思想工作建議
在全媒體時代,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黨的聲音傳得開傳得遠,是基層宣傳思想工作亟須破解的“最后一公里”難題。
主體化定位。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建立新聞發聲人制度,就是積極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充分動員群眾、廣泛組織群眾,讓群眾從宣傳受體轉變為主動發聲的宣傳主體。新聞發聲人來自基層,代表群眾,主動為黨的新聞輿論、宣傳思想工作獻言獻策,積極參與本地新聞報道的線索挖掘、選題策劃與報道實施,為基層宣傳思想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源頭活水。未來,豐臺區將繼續發揮新聞發聲人的作用,帶動更多基層群眾成為新時代傳播正能量的“網紅”,共同弘揚正氣、鼓舞人心,傳遞社會正能量。
融媒化生產。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廣大受眾獲取信息資訊的主渠道,適應于碎片化閱讀的短視頻已經成為信息網絡化傳播的主要載體。豐臺區融媒體中心堅持內容創新,在制作過程中充分考慮移動互聯網傳播移動化、可視化、互動化趨勢,抓住短視頻更具融媒化的特點,利用畫面語言在細節捕捉、情感表達上的優勢和長處,做到大主題小切口、老題材新角度、硬新聞軟表達,將主題隱藏在影像的敘事性之中,在進行正面宣傳報道時往往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
社會化傳播。群眾故事,群眾發聲,群眾轉發。全媒體時代,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大優勢就是人人發聲,口口相傳,群群聯動。每一次短視頻轉發,都是一次群眾動員,20部短視頻作品瀏覽量全部突破100萬次,最快的不到4小時。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社會功能開始顯現,自上而下的宣傳教育與自下而上的群眾動員形成了同頻共振的強大傳播效果。
劉琳(大業傳媒集團傳播中心總經理、大業漫奇妙動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嚴肅話題輕松講" 文創就該“玩”起來
優質的項目是創投類節目的核心,項目的文化內涵是文化類節目的靈魂。大型文化創意創投類季播綜藝《創意中國》開播以來,清明上河圖3.0、五維記憶、國博衍藝、唐窯、神話言等來自全國的優秀文創項目爭奇斗艷,不僅有通過日常生活使用“活過來”的文化項目,還有內聯升、朱府銅藝等中華老字號,也紛紛變身時尚弄潮兒。從收視情況看,節目連續三周蟬聯衛視晚間黃金檔欄目收視第一,優酷、騰訊兩家視頻平臺前六期節目的播放量累計近一億次。觀眾的選擇印證了出場項目的高品質,也證明了嚴肅綜藝也可以既叫好又叫座。
亦莊亦諧,在文化傳承中突顯創新創造?!霸娢碾S世運,無日不趨新。”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引用了清人趙翼的這兩句詩,揭示了文藝作品的活力和命脈在于創新,而文藝創新的根本動力在于時代前進的發展規律。文化綜藝這匹“黑馬”從眾多娛樂綜藝中脫穎而出,為綜藝圈帶來一場狂歡。據統計,僅2017年各大電視臺和視頻網站推出的文化類節目數量就超過50檔?!敖袢疹^條”算數中心發布《中國文化綜藝白皮書》,關于“文化綜藝節目的什么要素最吸引你”的調查中,近70%的受訪者選擇了“精神內涵、價值導向”為第一要素,近60%的人選擇了“節目創新性”。這印證了《創意中國》不論從精心遴選的文創項目,還是文化內容的表現形式,都體現了節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要文化還是要娛樂?《創意中國》開創性地將綜藝節目的單選題,變為二者相結合。重磅文創項目悉數登場,保證了節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正確的價值導向。來自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國家博物館等國字頭文博系統的文創項目,將一個個珍貴的館藏IP打造成緊貼人們生活的文創產品,讓博物館走進百姓家中,彰顯航母級文化平臺的開放、包容、創新、活力。通過科技感的舞臺搭建、戰隊賽的懸念重重、嘉賓的互動體驗等細節把控和賽制規則,大大增強了節目的綜藝性、可看性。播出矩陣的創新,為節目打開了更廣大的受眾市場?!秳撘庵袊烦吮WC北京衛視與騰訊、優酷、愛奇藝、搜狐等網站同步直播思維“臺網聯動”播出方式,還加大了抖音、今日頭條、微博、微信等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的內容投送力度,并在語境上保持與年輕人站在同一發聲陣地,進一步擴大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這種立足傳統、擁抱時代的文化表達形式,讓嚴肅文化高而不冷,甚至還有些時尚俏皮,改變了以往文化綜藝的受眾多為中老年群體的格局,滿足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渴望和需求,開拓了他們關于傳統文化如何創新的思維能力。文化傳承即始于此。
叫好叫座,以嚴肅綜藝彰顯文化自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傳承中的創新和創造。一批立足于中華優秀文化的原創綜藝的走紅,為業者注入了信心,帶來了動力。區別于其他綜藝節目,文化綜藝在制作時既要保持文化獨有的陽春白雪,又要具備電視欄目的市場化表達?!秳撘庵袊纷鳛槲膭搫撏额惥C藝,在保有文化綜藝的節目特性之余,還融入了創投節目的專業表述,三大元素創新地合而為一,為觀眾帶來一場高品質的文創盛宴。廣告方選擇贊助一檔節目的邏輯不外乎兩點:高收視率的保障,以及與品牌定位或產品屬性相匹配的節目氣質。出品方之一、北京市文促中心主任梅松介紹,《創意中國》是在火熱舉辦的“北京市文創大賽”基礎上誕生的。北京文創大賽自2016年創辦以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北京到全國,三年的培育讓人們對文創的概念已經有了模糊的概念和想要了解的熱情,奠定了《創意中國》的群眾基礎。對細節的吹毛求疵,正是《創意中國》高收視的保障。節目組面向全國公開征集項目,力求對全國的優質項目“一網打盡”。就節目氣質而言,《創意中國》是一檔彰顯文化情懷的綜藝,但主打文化創意創投的節目定位賦予了節目更接近市場的表達。節目以“創意”為核心,立足北京放眼全國,與諸多優質企業創業過程中歷經的“以創新求發展”的過程,以及期冀走向更廣闊市場的發展戰略相吻合。從這個層面看,《創意中國》無疑是一檔“贏在起跑線”的節目。
跨界融合,以創意活力建設文化中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肚迕魃虾訄D》曾引發“故宮跑”的文化現象,來自全國乃至世界的文化愛好者不惜排上數小時長隊,只為一睹其“芳容”。“清明上河圖3.0”應運而生,通過與科技結合讓古畫動起來,甚至能讓我們走進畫中,體驗宋朝的“五星級酒店”——孫羊正店的服務?!耙悄茏尭嗳烁惺芊沁z之美就好了”,于是“五維記憶”“行走的聲音”這類集結全國各地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文創項目,通過創意與高科技融合的舞臺展示,讓世人看到不一樣的非遺秀。從創意到生意,再從生意到產業,《創意中國》登場的文創項目,包括節目本身,都是從一個個不盡成熟的創意想法,逐步成長為一棵棵參天大樹,助力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推動全國高精尖經濟結構的構建。
文化產業成為北京乃至全國大部分地區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當下,以《創意中國》為代表的綜藝節目,用文化欄目“柔軟的身段”,扛起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站位高度、視野廣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溫度的旗幟,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為文創產業發展打通前行跑道,堪稱新時代原創綜藝之典范。
陳志雄(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打造首都文化" 增強首都意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在社會文化領域產生深刻影響。首都文化建設應當從把握重大歷史機遇的政治高度精心謀篇布局,充分發揮首都文化在國家文化自信建設中的引領、示范和代表作用。首都文化是國家文化實力的核心所在。要突出首都文化的政治品格,增強首都意識,把國家整體文化戰略利益與首都文化利益緊密結合起來,適應全球化的文化競爭態勢,主動向世界表達中國主張,以文化的形式呈現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自信力,不斷將首都文化發展推向深處。
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引領文化發展潮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更好發揮凝聚薈萃、輻射帶動、創新引領、展示交流和服務保障的功能,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努力使北京成為文化繁榮發展、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這表明,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事關國家文化自信戰略全局,在引領文化發展潮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北京處于發展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北京,五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這為北京今后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具體而言,即是在大力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時,能夠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創造寶貴機遇,騰出了發展空間。
承接國際文化交流,集中展現國家形象。如今,文化交流日益成為國與國之間相互認知、理解的一種重要途徑,可以使許多國際事務或問題實現軟著陸。依托文化交流來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展現國家形象,增強文化自信,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選擇。首都文化作為國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文化的發達程度,在對外交流與宣傳方面應當勇立前沿地帶,積極傳播中國好聲音。要依托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建設的城市戰略定位,發揮絕對優勢,積極承接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中國國家形象展示的第一窗口,朝著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不斷前進。積極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文化創造,賦予首都文化以鮮活的生命力,不斷積蓄文化勢能。我們相信如火如荼的文化創造與建設必將使得首都傳統文化煥然一新,助力國家文化自信再上新臺階。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發展。文化自信首先在于文化自知,文化自知首先在于對自身文化傳統的認知、保護和開發,如此才能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北京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長城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在時空上貫通古今、縱橫東西,體現了北京山水人文相依的自然文化風貌。三個文化帶所共同組成的半圓形區域內,其傳統文化存量是不可小覷的,必將成為北京保護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讓每一份優秀歷史文化記憶與元素都能釋放出應有的能量。要學會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進一步擦亮古都“金名片”,推陳出新,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真正展現古都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和獨特城市魅力。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增強民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坝檬澜缪酃狻⒅袊厣F代觀念,理解與選擇、傳承與弘揚、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蔽幕孕鸥旧鲜且揽繌V大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也應當是文化成果的最終受益者?!氨仨殘远ㄎ幕孕牛瑵M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眻远ㄎ幕孕诺穆淠_點就是要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文化生活,切實增強民眾在文化上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工作。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公共文化設施,保障公民文化權益,提升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與城市文明程度。要建成均衡發展、供給豐富、服務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讓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到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服務上來,廣泛吸引和調動各類社會團體力量,實現文化建設、服務運營的參與主體多元化。開展文化惠民工程,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相應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按照“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的總體框架,細化各項任務,切實履行首都文化職責,充分發揮首都在文化自信戰略中的引導、推動、示范和表率作用。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高度來謀劃首都的文化工作,要把服務大局與謀求自身發展、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站位要高、著眼要遠,底氣要足,堅持不懈地將首都文化推向深處,為國家文化自信的確立與鞏固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 / 高" "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