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高師“聲樂教學與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學效果不容樂觀,表現為社會認可度不高,質量較低。究其原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個不可忽視的主因——導師業務素質(職前、職后、當下)及其在施教中存在的“學而不思”和“教而不思”問題日漸凸顯。因此,從批判的視角出發,通過自省與反思,積極地構建與高師音樂學研究生人才模式相適應的新型導師文化,是現代高師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的呼喚。
[關鍵詞]聲樂教學與研究;碩士生導師;業務素質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008-03
一、研究生教育視域下導師業務素質現狀
進入21世紀,我國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作為高師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組成部分——“聲樂教學與研究”方向研究生(以下簡稱“聲樂碩士”)教育,也分享到了這一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時過今日,我們理應看到,在這不斷壯大、高速發展的教育背后,高等教育發展達到了一個瓶頸期:研究生教育質量降低、專業水平低下;教師課堂教學滯后、知識結構的缺失等問題凸顯。最終,這一整體教育高速發展所導致的尷尬現象影響到了“聲樂碩士”教育的教育體系實施效果。究其原因,眾說紛紜,但不能回避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碩士生導師業務素質能力,以及“教而不思則罔”的制約。
(一)導師隊伍建構現狀
我國高師“聲樂碩士”方向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絕大部分高校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近些年,隨著音樂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膨脹,一些本不具備研究生招生資質和一些還沒做好研究生招生準備的高校,為了自身利益,想盡一切辦法快速搭上音樂學 “聲樂碩士”研究生的招生。這種非常規的迅速擴招,使得本來發展就不成熟的高師“聲樂碩士”教育雪上加霜。隨之給教學帶來了諸多問題。
第一,現今高師音樂學“聲樂碩士”方向研究生導師年齡大都在45歲以上,他們是研究生教育中堅力量。而最基礎的一個問題便是,這些碩士生導師自身大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對碩士研究生的專業教學認知度不夠,致使其在教學中“各行其是、自成體系”,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嚴峻的問題。憑借固有的本科教學經驗而教——這樣教學經驗積累所帶來的是教學舊行為:知識陳舊,觀念落后,教學呆板。
第二,即使是45歲以下碩士生導師,大都是“墻外開花墻內香”的海歸學子,雖然他們有國外研究生受教育的親身體驗,但由于對國內音樂文化的漸漸疏遠,以至于在他們教學中“剪裁式”地沿襲國外教育模式,教材選用上大都以國外作品為主,以彰顯所謂的“美聲規范”。其實不然:眾所周知國外研究生教育是一種過渡性教育,大多數國家研究生學制在一年半或二年,短暫的國外學習經歷,不可能對國外“聲樂文化”有著透徹理解。同時,當遇到擅長民族唱法的研究生,他們就在所謂的“美聲”與“民族”之間、中西音樂之間進退維谷,不知從何入手施教。這似乎陷入了一個“邯鄲學步”抑或“東施效顰”之境地。
(二)導師素質結構現狀
“教師素質”作為教師從事教師教學研究的著力點,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直接支撐。教師素質結構是否合理,對于教師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對教師素質構成的反思,理應引起各高校足夠重視,同時也應引起碩導們的重視。
目前我國高師“聲樂碩士”導師的專業知識結構主要是由兩方面組成:一是早期在大學期間所獲得的知識;二是自身實踐教學經驗的積累。作為骨干教師的碩導大都在45歲上下,他們早期接受大學教育,基本上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這時國家正處于社會特殊的“轉型”時期。因此,“時代轉型”對那一時期高師教師教育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各高校為適應國家轉型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各學科都處于新舊混雜的“轉型”狀態,以至于如何研究、制定、實施最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都處于不定性的探索階段。而隨著“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入,一些與“社會轉型”不相適應的教師教育知識架構的弊端,也滲透于碩導們早期大學受教育之中。顯然,他們所獲得知識結構是有所缺失的,即使后來在他們任教以來,有些專業知識補充,甚至還有些海外學習經歷,但是對自身教學“轉型”定位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對當下“聲樂碩士”方向研究生教育認知不足,對新時代的社會需求認知不足,對研究生教學專業知識結構所需儲備不夠,久而久之,致使教學中問題漸漸暴露出來。
二、研究生教育視野下導師課堂教學的反思
(一)授人以“魚”,還是授人明“漁”?
由于專業特性,高師“聲樂碩士”方向的“課堂教學”是其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課堂”就成了碩導們開展教學活動的特定主體場所,也是學生主體發展、接受新知的第一原點。高師“聲樂碩士”課堂教學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明“漁”,看似很明了的問題,實則模糊迷離。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借用孔子的名言來審視我們今天高師研究生課堂教學實踐,倘若碩導們在課堂教學中,僅憑借過去經驗,不考慮具體學情變化、學生知識需求,不對其現代教育理念、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探索,對課堂教學已出現的困境不采取即時性反饋與反思,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就將陷入“教而不思則罔”的狀態嗎?這又怎能談得上在教學中授人明“漁”呢?
作為“聲樂碩士”研究生本應明晰掌握的知識。實際在研究生課堂教學中幾乎是清一色機械、“刻板式”的授人以“魚”。筆者隨機與在校或已畢業的碩士學生交流時,提出一常識問題:什么是“五音”“四呼”?學生的回答竟然是:“‘五音’是a e i o u ,‘四呼’是快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慢吸慢呼。”這個回答實是讓人啼笑皆非。難道我們能一味責怪學生嗎?我們碩導就不應反思?是否我們碩士生教學授人明“漁”了呢?
(二)本科教學的“延續”,還是質的“升華”?
高師“聲樂碩士”課堂教學,有別于高師本科聲樂教學,它是高層次的專業教學,以為其他各級學校、相關文化事業單位,培養合格的高層次聲樂教育人才和聲樂教學研究人才為目標。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活動中,這個似乎不需解釋的問題,卻被我們大多數碩導們弄得模糊不清,使我們的研究生培養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質量偏低。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學校層面。由于近年研究生招生規模非常規的擴大,一些本就缺少碩導師資的學校,為滿足自身利益的需要,把剛剛評上副教授職稱不久的教師拽進碩導隊伍,甚至把剛評上講師有研究生學歷的年輕教師拉進碩導隊伍。在辦學上,由于上馬研究生教育倉促、時間短,缺乏整體辦學策略。教學上缺乏管理,任由碩導們各自為陣。很難想象,這樣混雜不健全的碩導師資隊伍結構、教學管理,能與高層次的研究生教學要求相適應?
第二,知識層面。目前碩導們專業知識結構參差不齊,一些碩導由于各種原因自身業務素養還存在先天不足。對于“聲樂碩士”方向研究生,在課堂教學上,應該傳什么道?授何種業?解何種惑?都比較迷茫。探其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專業知識結構還尚未達到授人明“漁”的程度。無奈只好套用在本科課堂教學的一些模式。另一方面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影響,陳舊的教學觀念、手段、方法不時地隱含在自己教學思維之中,對突然到來的課堂教學角色轉換,學情變化準備不夠。加之,在教學上長時處于“教而不思則罔”的狀態,對已變化的層次教學,還是沿襲本科課堂教學的一些經驗。久之,我們的“聲樂碩士”在這一課堂教學模式下所獲得的知識,很難說得上是層次的升華。
第三,認知層面。高師“聲樂碩士”課堂教學,是以聲樂教學諸多問題為研究對象,解惑聲樂教學諸多問題為核心的專業教學。也就是說高師“聲樂碩士”方向的課堂教學,是以站好“講臺”所需知識為主體內容的教學,而非站好“舞臺”。“講臺”與“舞臺”是互動關系,后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
因此,“聲樂碩士”的定性與定位,決定了研究生所要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僅僅是要掌握歌唱發聲基礎、幾首詠嘆調、幾首藝術歌曲、幾首民歌那么簡單。更多的是掌握與教學相關的學術前沿知識,諸如,歌唱文化中的聲腔與情感;歌唱形態中的聲線與起聲,律動、情感、語感之關系;歌腔文化中的形態與意象;歌唱語言文化中的表象與內涵;歌唱心理文化中的欲望與沖動;等等。這些都要求碩導們加強自身的不斷學習、歷練才能做到。課堂教學不僅要“授人以魚”,而更要“授人明漁”。 因此,必須培養研究生的聲樂教學與研究能力,才能突顯“聲樂碩士”方向的本質特色。不然研究生們“講臺”所需知識沒學好,“舞臺”知識也不好,三年研究生學習畢業,僅僅是比本科生多唱幾首歌曲而已,與高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嚴重偏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每位研究生導師的反思。
(三)“三省吾身”方能“重塑自我”!
“教學反思”作為一種新的教師文化,是現代教育對人才培養在教育領域的回應。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自身教學實踐活動中,以自我教學意識為對象,對其教學行為、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等,進行審視和解剖。“教學反思”是從實踐中找問題,以問題推動教學的“教而反思”。“反思”已成為專業教師成長核心所在。實踐證明,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包含著對舊我教學行為的一次次揚棄。反思不僅能重塑自我,超越自我,而且能縮短教師專業知識結構的成熟期限,也是教師業務素質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
如今,新教師文化中的“教學反思”,已作為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教學形態。既是對長期以來聲樂教學“唯我”思想“獨白式”式教學的革命,也是對現代聲樂教學秩序的建構。在現代教育中,新教師文化對高師“聲樂”專業研究生教學提出更高的期許,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奴隸”和“旁觀者”,而是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師生之間是平等的“互動”關系。
教與學中的角色轉換重新定位,決定了研究生導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本質屬性,從只關注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轉變,導師不僅是研究生人格成長的促進者,知識結構的豐富者與引導者,更是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啟發者。
近些年來,由于社會網絡信息化的普及和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高師“聲樂碩士”教學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其一,研究生們在知識的獲得方面不再僅局限于導師在課堂教學的傳授,無限擴大的視頻網絡、大眾傳媒,提供了比課堂更廣泛的歌唱意識、歌唱形態、歌唱價值、歌唱態度、歌唱文化等知識,提供了被認為比導師傳授更具吸引力或更有意義的知識。
其二,研究生導師并非完人,知識的擁有并非無弱處,大眾信息傳媒、影視網絡恰恰彌補了未被導師占有的知識。
其三,在信息化滲透到社會每一個角落今天,很多知識碩導不一定“先于”學生擁有,而常常是與學生“同步”習得,甚至有些知識還“落后”于學生。因此,碩導不斷重塑自我,加強自省與反思,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關注,加強教學課堂互動與溝通,釋放主體學習足夠話語權,引導和鼓勵他們學習主體解放,自主探究學習,是現代教育趨勢,也是新的教師文化價值所在。
三、導師業務素質的重塑
(一)加強職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
由于歷史原因,當下高師“聲樂碩士”方向的碩導,在職前培養過程中,對高師研究生教學較少或幾乎沒有學習過研究生教育理論和學科教學法等知識,這對于他們未來從事聲樂研究生教學是非常不利的,會成為他們日后進行高質量聲樂教學的阻礙。筆者認為,高師首先應該加強自身的專業,鞏固理論知識。在每次教學前自己也做好充分的準備與練習,如此往復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學生負責。
(二)加強職前教學實踐體驗與認知
聲樂是一門實踐的藝術,在歌唱表達的過程中讓所觀者感受到你的情感。而怎樣使這一份情感發揮得淋漓盡致,便是高師碩導們要重點探索的。實踐,則是教學之根本。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聲樂亦是如此。高師雖為高師,但總有不足之處。如果總是故步自封,吃老本,停滯不前,那么不僅無法配上“碩導”這個稱號,更是自身的一種墮落。因此,身為碩導,應當經常反思自己之前的教學方法與自身教學能力,每一次教學之后,根據現有的情況與原本的境遇相比較,制訂出更完善的教學方案。同時,也能在原來的基礎上提高聲樂知識水平和教育素養。最后在現有改進的能力下,對整體的知識進行整合,重新擬定聲樂知識實踐框架,為后來的教學相長奠定基調,夯實基礎。
(三)拓展信息收容途徑
作為一名碩導,知識的儲備是不可少的。其中,不僅僅是對音樂知識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人類歷史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表達,對生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后者有了足夠的積淀,才能對前者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更好地進行教學。因此,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各類知識則顯得尤為必要。書是最基礎的獲取信息的媒介,而由于聲樂是門表情的藝術語言,常溝通,相借鑒,便成為了碩導間傳道授業解惑的必經途徑。見廣,聽多,認識自然會提升,就懂得分清對與錯,好與壞。另一方面,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高速便捷的信息網絡成為現代人的主要交往方式,那么作為一名碩導,更要懂得運用身邊的傳播媒介去獲取知識,去表達思想。聲樂藝術的教學經驗不是憑空而來的,多看、多練、多體會、多思考是基本途徑。
(四)加強自省意識
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但知者易,做者難。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對自我有正確的認識。只有當對自我有了客觀評價,才會真正去知曉每一個學生的品性,從而更好地去教授。對于碩導來說,更需要“三省吾身”:問問自己,聲樂的唱法是否正確,對詞曲的理解是否通透,感情的表達是否到位;對學生的教學是否盡責,對自身的要求是否達到,聲樂藝術的水平是否更近一步,等等。也只有親歷親為,躬身自踐,才對得起聲樂這門高雅藝術。
結語
總之,高師“聲樂碩士”研究生教學質量高低、好壞,關鍵取決于碩導師資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而高素質的碩導隊伍,是實施研究生素質教育教學的決定因素,也是全面推動研究生專業教育教學的保證。所以,全面提升優化碩導師資隊伍的業務素質,有效促進碩導師資隊伍的發展,構建“教而多思”“廣習而自省”的新型碩士生導師,已成為決定我國高師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新的教師文化使然。最后,筆者引用康德的話“反思性的判斷力只能作為規律自己給予自己,而不能從別處拿來,更不能頒布給自然”[1]來作為我寫作前提的說明和文章的結束。
注釋:
[1]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