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組成的音樂核心素養,是近年來基礎音樂教育改革提出的全新目標,并同樣適用于高校琵琶教學。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多個教學環節得到有針對性的完善,為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鑒于此,本文以高校琵琶專業教學為例,就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起到相應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琵琶教學;核心素養;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042-02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科的核心素養。2018年,新的基礎音樂教育改革中,則明確提出了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的音樂核心素養。雖然是針對基礎音樂教育提出的,卻同樣適用于高等音樂教育。這不僅因為兩者都同屬于音樂教育的大范疇,而且高校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將是學校和社會音樂教育最主要的師資來源。所以培養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一、高校琵琶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
(一)審美感知的培養
所謂審美感知,是指對音樂文化、作品、現象的感悟、體驗和理解,也是音樂表演活動的開端。“音樂審美的真正價值在于人類通過肢體的交流、溝通與感悟等各形式,充分表現出音樂文化的真正內涵。”[1]由此也映射出了當下高校琵琶教學中的兩個不足。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是對作品的理解。
具體而言,作為琵琶演奏來說,其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情之所至的結果。即學生在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體驗后,主動通過琵琶演奏傳情達意,在抒發個人情感的同時,也獲得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然而現實中卻恰恰與之相反。多數學生雖然自幼學習琵琶,卻少有人是真正熱愛琵琶藝術的,都是在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下被動學習。進入大學校門后,教師則將更多重點放在了技術訓練方面,對琵琶作品、文化等較為輕視。所以學生的琵琶演奏就成為“日常操作”,或是為了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或是為了獲得好的成績,這種認識和狀態,既不符合音樂藝術的本質規律,也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演奏效果。所以教師應從審美感知的角度入手,對為什么要演奏琵琶、怎樣演奏、演奏到何種程度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進行重新思考。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熱愛琵琶藝術。要通過師生之間真誠、深入的交流,了解學生對琵琶的認識,讓學生真正感到琵琶是一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藝術,充分激發起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體驗。擺放在學生面前的琵琶作品,絕不是僅僅是音符的堆砌,或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或凝結著創作者的情感和心聲。演奏作為二度創作,就是要挖掘出這些樂譜背后的內容,讓自己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所以要堅決摒棄傳統教學中直接從技術角度切入的錯誤做法。而是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藝術風格等進行全面分析。徹底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創作這首作品、其目的和用意何在,由此表現出怎樣的情感、自己是否也有過相同的體驗等。這種狀態下的演奏才是具有藝術表現力的。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和感悟。音樂來源于生活,琵琶藝術也不例外。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在面對一些人物、事件和情景時,能夠與自己學習的琵琶藝術聯系起來,并再次將這種感受進行抒發,這種狀態下的演奏,也在無形中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化風格。所以審美感知是琵琶學習和演奏的前提,也是之前教學中的一個薄弱點所在。只有先為這個源頭注入活水,才能保證滿渠清水的流動。
(二)藝術表現的培養
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之所以學習琵琶演奏,一種重要目的就是在深入理解和體驗作品的基礎上,憑借個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演奏,將譜面上的音符轉化為動聽的樂音。這個過程就是藝術表現的過程。在這種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首先是夯實演奏基本功。“多數學生在入學前,雖然具備一定的水平,但是由于學習時間、程度、師從等方面的因素,導致基本功并不扎實。”[2]所以有必要對彈挑、輪指、左手按音等基本功展開專項訓練,讓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規范、小錯誤等得到徹底的糾正,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基本功訓練也應該貫穿于學習生涯的始終,可以使演奏者始終對琵琶藝術懷有一種敬畏感,長期處于良好的狀態中。其次是加強藝術實踐。實踐性是琵琶藝術的固有屬性,也是其傳承千年至今的重要原因。然而在高校琵琶教學中,多數學生都在課下練習中有著良好的發揮,而到了公開演奏時,就會出現緊張、焦慮等狀況,這種狀態下演奏效果可想而知,對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學校和教師應該給學生以更多實踐的機會,如積極參加校內文藝演出、校外公益活動等,并對學生的實際表現予以及時的評價,只有形成了豐富的實踐經歷,才能熟練、完美地表現作品。最后是鼓勵個性化表現。琵琶演奏是一種個性化的藝術創造活動,也正是因為每個演奏者的認知、理解和表現各不相同,所以才帶給了觀眾多元化的審美體驗。反之,如果所有演奏者的演奏效果都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一次錄音就可以替代所有演奏者,失去了演奏基本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應鼓勵學生發揮個性特點,以個性化的方式去體驗和表現作品,并予以有針對性的引導,直至形成個性化藝術風格。這不僅是學生個人學習的需要,也是琵琶藝術發展的需要。
(三)文化理解的培養
所謂文化理解,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是要從大文化的視角來認知音樂和琵琶,其產生和發展都不是憑空而至的,而是文化發展的必然;另一個是要意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著悠久而豐厚的音樂文化,而且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都是應該得到尊重和認可。結合高校琵琶教學的實際來看,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予以加強和完善。
首先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其他專業的學生相比,包含琵琶在內的音樂專業學生,因在基礎教育期間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來學習專業,所以文化素質相對較低。而進入大學校門后,還是將學習重點放在了技術訓練方面,而不是有針對性地補足和完善,使得文化素質成為了個人發展的瓶頸所在。以《塞上曲》為例,從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首描寫塞上景色的曲目,其實則不然,作品背后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方面,作品并不是寫景,而是寫人。《塞上曲》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元素營造出悲苦、無奈的氛圍,抒發了王昭君遠離家國的悲傷之情和對家國的無限眷戀和思念。通過對昭君出塞故事的描繪,表現出了對王昭君的惋惜和哀嘆。如果不具備相應的歷史知識,則很容易陷入南轅北轍的境地;另一方面,作為一首琵琶文曲,該曲有著諸多的演奏版本,且不同版本之間的內容和風格均有著明顯的不同,由此則引出了中國琵琶藝術的豐富以及歷史、地域等對琵琶藝術發展的影響。所以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歷史、民俗、古詩詞等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獲得正確、理想的演奏效果。其次是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融合與創新。琵琶雖然是中國的傳統藝術,但是從來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始終處于融合和發展中。特別是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應該也必須主動將琵琶藝術與其他文化相融合,為其發展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如與西方樂器合奏、演奏西方曲目等,都是值得鼓勵的探索和嘗試,對于學生多元音樂文化觀的形成和新時期的琵琶藝術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高校琵琶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保障措施
高校琵琶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絕非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需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保障體系,才能保證其順利和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首先,學校要全面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在軟件建設方面,要營造出一個關注和重視核心素養的氛圍,引導師生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在硬件建設方面,則要對現有的教學環境予以完善。如強調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就需要以充足的實踐場地和設施為基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其次,教師也要有針對性地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以教師具有核心素養為前提的。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大多數教師都可以勝任各項教學工作,但是在核心素養方面是十分欠缺的,對此需要教師認識到其中的價值和意義,有針對性地補足和完善,在學生面前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獲得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琵琶專業教學也逐漸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全國各地的高校也都培養出了優秀的琵琶人才,成為了這門古老藝術傳承和發展的主力軍。但是與基礎教育多達九次的教育改革相比,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高校琵琶專業全面、深入的教學改革卻少之又少。在這種狀況下,則需要對基礎音樂教育改革保持充分的關注,并善于將一些新的理念、方法和目標應用于教學中,帶動教學的全面發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了具體分析,希望可以通過這些關鍵素質和能力的完善,為學生就業和個人發展開辟出新的空間,成為中國琵琶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注釋:
[1]尹婷.簡析琵琶教學的美感修養[J].藝術評鑒,2016(03):38.
[2]馮卉.從培養優秀人才的角度談高校琵琶教學[J].藝術教育,2016(07):19.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