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學生的和聲思維能力直接影響自彈自唱的藝術效果,這種能力應當從專業學習初期,就要有意識地、有計劃地將和聲思維與和聲語匯的訓練與各個專業課程教學相互交融,增強其與各課程的橫向聯系與滲透。為確保學生這種和聲能力的獲得,構想創設一門具最能體現學生綜合音樂能力與素養的核心實踐性課程“鍵盤和聲與即興彈唱”。
[關鍵詞]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和聲思維;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059-03
彈唱課程包含歌唱與伴奏、即興自彈自唱兩大塊內容,它是我國教育部所劃分的13個學科門類之中藝術學下設的音樂學所屬的教師教育類專業課程中的實踐性課程。當前,音樂教育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越來越受用人單位的看重,幾乎成為衡量此專業畢業生專業能力的“試金石”。就目前情況來看,加強自彈自唱能力是各高校音樂教育工作中的共識,學生也意識到彈唱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彈唱中,特別是即興彈唱中,相當多的學生還是不能得心應手,困難重重,究其原因,是學生只注意了平時“彈”與“唱”的能力訓練,而相應的和聲思維邏輯與基本和聲語匯沒有能夠建立起來。這個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甚至是在音樂學習初期就要重視的問題。要解決學生和聲思維與應用的能力培養,應當從專業學習初期,就有意識地、有計劃地將和聲思維與和聲語匯的訓練與各個專業課程教學相互交融,增強其與各課程的橫向聯系與滲透,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彈唱過程中的和聲思維能力,繼而提升整體彈唱效果。
為達到這一目標,具體構想與操作方法如下:即在視唱、鋼琴、和聲等科目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意識感知基本和聲語匯的連接與色彩、養成分析作品和聲的習慣、培養基本和聲思維的邏輯,同時進行與課程內容相應的鍵盤和聲連接、和聲移調、和聲音型變化等練習,經過長期的熏陶,使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真正能夠在和聲思維邏輯指導下,展現“彈”與“唱”有機結合的藝術魅力。
一、在視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和聲思維
視唱練習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和聲思維能力這一提法,擴大了視唱練習課程的教學內容范疇,在原有視唱訓練的基礎上,拓展了和聲聽覺、和聲思維訓練的內容,這對執教者的音樂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培養學生的和聲語言能力是一種長期行為。高校一年級雖然還沒開設和聲學這門課程,在這一期間應當讓學生對和聲學有一點直接的感性認識。我認為視唱教學中,教師彈奏視唱曲時都應當精心設計和聲作為旋律的襯托,例如在視唱單旋律時,特別是老師在示范教學中,應當邊唱旋律邊配上相應的柱式和聲,讓學生對和聲的感性聽覺走在前面,構建學生最初的聲音色彩感。
音樂創作中,旋律思維與和聲思維是相輔相成的,特別是西方傳統音樂,作曲者的旋律思維與和聲思維是同步發展的。在許多的視唱曲中通過旋律的分析可以尋覓到樂曲和聲發展的脈絡。也可以說西方音樂旋律多由和聲派生出來,因而要反復強調學生注意傾聽其和聲音響效果、引導學生感受旋律與和聲的協和之美。
視唱教學中滲透入和聲思維的訓練,這對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例如,在視唱曲中出現的一些臨時升降音,其往往體現了作者的和聲構思,這時教師就應當用和聲分析的方法來解析這類變化音,并在鋼琴上做和聲進行的演示,這樣就非常有利于學生的音準的提高和對音樂理解。在視唱教學中,經常采用學生唱旋律、教師只彈奏相應和聲的練習方法以及學生在視唱課中,允許并鼓勵學生,邊唱邊配彈柱式和弦的做法,這更有利于學生和聲思維邏輯的形成。視唱教學中,非常注重調性音高的穩定性,而調性穩定感覺是建立在功能和聲基礎上,因而,在視唱教學中,采用功能和聲連接的音高模唱訓練以及移調模唱訓練,這無疑會有力促進學生建立良好調性與和聲感覺。
高校音樂教育視唱教學中有偏重固定調唱法的現象,固定唱法似乎更體現專業性,而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同學來講,首調概念視唱時,調性更直觀,這有利于培養穩定的調性感覺,對歌曲移調彈奏來講,學生也方便注意到和聲語匯的邏輯發展,特別是中國作品,涉及民族和聲,這里還是要建議在視唱教學中注重首調的唱法。固定與首調唱法本無優劣,最好的做法是二者兼顧,這有利于學生建立穩定的調性感覺與和聲聽覺。
二、在和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鍵盤和聲應用能力
多聲部音樂已經早已成為當今世界音樂發展的主流,因而《和聲》課程成為音樂理論課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復雜的科目之一,也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
和聲作業練習有很強的邏輯和眾多嚴格的規則。現實中,許多學生的和聲知識,僅僅停留在“書面和聲”階段,有些學生雖然和聲書面作業合格,考試也不錯,但讓他在鋼琴上做相同的和聲彈奏練習時,卻顯得縮手縮腳、無從施展,有的是彈奏起來錯誤百出甚至聲音聽起來也不和諧。學生的鍵盤和聲能力直接影響到其今后職業能力。因此 必須要在和聲講解過程、作業完成過程、考試評價過程,將和聲教學與鍵盤和聲練習緊密結合,讓和聲學知識,和聲語匯、和聲思維邏輯在藝術實踐中能充分展示。
學習和聲,不僅僅是用來分析音樂或考試,最主要是要學會運用,最直接的就是要能用在即興伴奏和即興彈唱上面。對音樂教育學生而言,書面和聲一定要能轉化為鍵盤和聲。這一做法要貫穿在和聲教學始終,要將鍵盤和聲作業擺放在與書面作業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和聲教學中,不僅要知道規則,更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和弦的特性及音響效果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方法,最好能結合學生學習過的歌曲、器樂曲或欣賞過的曲目,特別是對于各種不同性質和弦標記的釋讀、和聲語匯的類型、和聲節奏、和弦外音以及半終止、全終止、補充終止,這些內容更要結合鍵盤和聲進行實際演練。
在“和聲”教學中老師教師有責任運用和聲語匯,通過具體作品所呈現的特有和聲魅力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逐步對各種和聲效果有了較為穩定的記憶,繼而具備了一定的和聲分析、和聲配色與和聲內心聽覺能力,只有這樣,“書面和聲”才能真正走向“應用和聲”。
三、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和聲分析習慣與和聲彈奏能力
“鋼琴”是音樂教育專業技能課程中的核心課程,也是發展彈唱能力的基礎。鋼琴技術發展的同時兼顧和聲思維的訓練,將發揮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作用。
在鋼琴教與學的過程中,有不少學生僅僅把鋼琴作為一門純技術課程來學習,還有不少的教師也只是僅僅教學生一些鋼琴基本彈奏方法與音樂處理的方法,相當多的學生在練琴中習慣于“臨摹”似的照樂譜重復練習,而較少主導分析樂曲的結構與和聲特點。長此以往,這將直接影響練琴效率和學習效果,也嚴重影響對作品的深入理解與音樂表現。
根據鋼琴這一樂器音域寬廣,適合演奏多聲部音樂的特性,在鋼琴教學初期開始,教師就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多聲部的聽覺好習慣。鋼琴曲由易到難、由簡至繁的過程幾乎伴隨著和聲方面各種基本音程、三和弦、七和弦、變和弦連接發展的過程。只有在發展彈奏技術的同時不忘和聲的分析與音響色彩的積累,和聲思維的速度才能趕上手指的速度。
在鋼琴教學中發展和聲聽覺、增強和聲思維有以下具體構思:
1在學生掌握了三和弦的基本知識后,教師就要規定學生對所在學習的練習曲、樂曲進行和聲標記,并歸納出和聲進行的一般規律,特別要掌握古典正三和弦的基本連接模式。
2加強各種和弦彈奏的鋼琴基本功。和弦的彈奏能力既是鋼琴的硬技術更是即興的核心技術。各種和弦的轉位彈奏與不同的和弦標記,不僅要彈熟還要強化聽覺記憶。
3從基本和聲開始,每出現一個新的和弦,鋼琴教師都要指導學生關注并標識,同時了解其用法和聲音特性。
4選擇合適的鋼琴曲做移調記譜和彈奏練習,強化調性感覺與和聲語匯的積累,這將直接有益于鋼琴即興伴奏和即興彈唱能力的提高。
5將鋼琴曲的伴奏織體凝練成和聲連接模式,配合樂曲旋律進行彈奏練習。為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聲的能力,在學習一首樂曲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做和聲分析的預習,再通過以上模式的練習,這不僅讓學生對樂曲和聲發展的脈絡有了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還可減少彈奏中的錯音,同時又能有效增強學生的和聲思維能力。
四、創設“鍵盤和聲與即興彈唱”的新興課程,確保和聲訓練的系統化
培養學生良好的和聲語言能力,必須要有計劃性和系統性。前面雖然提到在視唱、鋼琴和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和聲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各課程都有各自具體的教學內容,這些課程對促進學生和聲思維與應用能力也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要真正將培養學生和聲思維能力落到實處,這就需要課程化,構想將鍵盤和聲理論、鋼琴即興伴奏與彈唱深度結合,設立“鍵盤和聲與即興彈唱”課程,這將是提高學生和聲思維與應用能力最強有力保障。
“鍵盤和聲與即興彈唱”這門課預設在二年級與和聲課同時開設,時間為二至三年。這門課將和聲學知識、鋼琴鍵盤實用技術、鋼琴伴奏技術、演唱技術以及音樂作品分析、音樂創作實踐等深度融合,力求打造出最能體現學生綜合音樂能力與素養的一門核心實踐性課程。這門課構想設有以下八個方面的內容,各方面均按照由淺入深、由易至難、循序漸進的原則。1鍵盤和聲練習(它要與和聲書面作業相對應);2鍵盤移調練習(包括旋律、和聲連接和完整譜例的移調);3鋼琴視奏(包含各種風格與不同時期的鋼琴曲譜和伴奏譜);4和聲連接與伴奏譜的記譜訓練;5歌曲和小型器樂曲即興伴奏;6.歌曲即興伴奏與即興彈唱訓練(包含中小學教材歌曲);7藝術歌曲正譜彈唱訓練;8.根據規定和聲連接或旋律主題即興演奏訓練。
“鍵盤和聲與即興彈唱”課程的構想,在原有的“即興伴奏”課程的基礎上,拓展了原學習內容。這門課預開設二至三年,經過系統的訓練,學生定會在和聲邏輯思維、音樂創造性思維、理論聯系實際以及彈唱能力方面獲得極大的提高,同時它將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能力產生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張洪全)